書名: 長爪沙鼠組織學圖譜作者名: 褚時峰本章字數: 1609字更新時間: 2024-03-20 17:07:18
前言
實驗動物是非常重要的實驗資源,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驗動物的標準化意義深遠,是科學進行動物實驗和保證試驗結果精確的前提。目前有關長爪沙鼠的組織學和病理學資料還不足。對于長爪沙鼠的組織學和病理學研究不僅有利于長爪沙鼠檢測標準的建立,而且對長爪沙鼠質量控制和相關動物實驗也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進行了長爪沙鼠的組織學研究和長爪沙鼠自發疾病病理學研究。
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屬于哺乳綱,嚙齒目,倉鼠科,沙鼠屬動物,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及其毗鄰的省區,后傳至日本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日本和歐美學者對其生長繁殖、生物學特性、生理學指標、遺傳特性進行了研究,利用長爪沙鼠培育了癲癇等模型近交系。長爪沙鼠作為實驗動物用于多種動物實驗,因其腦底動脈、前列腺、眼、耳等獨特的解剖結構及對絲蟲、幽門螺旋桿菌和漢坦病毒等易于感染的特性,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腦神經、寄生蟲病、微生物、生殖、內分泌、營養、代謝、藥理及腫瘤等諸多領域研究,被稱為“多功能”實驗動物。長爪沙鼠從野生到馴養,再到實驗動物化乃至將其用作動物實驗迄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以下簡稱“醫科院”)對長爪沙鼠的實驗動物化始于1978年,在成功突破人工繁育的基礎上,經過近40年61代的封閉選育,已育成一個生物學性能穩定的長爪沙鼠新品系,定名為Z:ZCLA長爪沙鼠,屬國內首創。在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資助下,醫科院對長爪沙鼠的生物學和群體遺傳學特性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三等獎。近年來,發表關于長爪沙鼠的研究論文50余篇。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和省實驗動物公共服務平臺的資助下,醫科院相繼突破長爪沙鼠生物凈化、無菌剖腹產、人工代乳等技術難關,成功組建了長爪沙鼠封閉群,現正進行封閉繁育。另外,還制定了長爪沙鼠封閉群生物凈化、代乳方法、封閉群繁殖方法及生產管理三項技術規程。相關微生物、寄生蟲和遺傳的檢測技術和質量標準也在制定過程中。長爪沙鼠是研究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特性的首選實驗動物,相關科學家利用長爪沙鼠研制了國際上第一個流行性出血熱疫苗(I類),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利用長爪沙鼠生產的流行性出血熱疫苗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年產值1.5億元以上,為我國防治流行性出血熱,保護人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實驗用長爪沙鼠經麻醉后股動脈放血處死,剖檢后取材。共觀察了長爪沙鼠的五十多個器官組織,十七個系統的組織結構,分別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軟骨、骨、肌組織、神經組織、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免疫系統、皮膚組織、內分泌系統、消化管、消化腺、呼吸系統、泌尿系統、雄性生殖系統、雌性生殖系統、眼和耳,詳細描述了其細胞形態及相應的功能。
取材部位包括:骨、骨髓、骨骼肌、平滑肌、心肌、脊髓、大腦、小腦、腦膜、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胸腺、淋巴結、脾臟、扁桃體、皮膚、皮下組織、脂肪、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松果體、舌、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結腸、直腸、腮腺、頜下腺、胰腺、肝臟、膽囊、鼻黏膜、喉、氣管、肺、腎臟、輸尿管、膀胱、睪丸、前列腺、精囊腺、輸精管、陰莖、卵巢、輸卵管、子宮、乳腺、眼、耳。組織處理為常規石蠟切片、HE染色。
通過對長爪沙鼠的剖檢與組織學光鏡觀察,醫科院研究人員全面描述了長爪沙鼠各系統器官的組織結構,獲得了寶貴的組織學資料,豐富了實驗動物組織學的研究資料,為長爪沙鼠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建立了長爪沙鼠正常組織學數據庫。該數據庫及圖譜作為研究和制定實驗動物病理檢測標準的基礎,是實驗動物標準化內容的重要補充,同時也是生命科學研究,以及藥品、食品安全性評價等試驗中長爪沙鼠是否存在病理變化的正常對照依據;長爪沙鼠正常組織學的研究、數據庫的建立及本圖譜的出版為制定浙江省地方標準——《長爪沙鼠病理診斷技術規范》提供了可靠的對照依據。
褚曉峰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