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出好選擇
- 馬華興 王鵬
- 3191字
- 2021-01-08 09:55:33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哪些是低危職業
關于人工智能對人類職業的威脅,從阿法狗(AlphaGo)打敗李世石開始就甚囂塵上了。
確實,不少領域都已經出現了來自人工智能的威脅:高速公路收費站用ETC取代收費員,ETC就是一種人工智能;銀行營業廳安裝了各種銀行業務機器,取代了窗口柜員;各種新聞提到,曾經是金飯碗的證券公司操作員已經大量被機器取代……
這些信息都預示著,機器正在并將要取代曾經可以廣泛就業的職業,甚至這些職業很多都還是高收入崗位。
從2015年至今,英國B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邁克爾·奧斯本和卡爾·費雷的數據體系持續發布了一個研究結果,羅列了365個可能受到人工智能威脅的職業,并對它們進行了排名。這里我們看一下這幾年統計出來的最高風險的5個工作和最安全的5個工作(見表1-1,表1-2):
表1-1 高風險工作

表1-2 安全工作

雖然國外的職業跟國內會有一些出入,我們依然可以從這個研究結果中窺得職業發展的大趨勢。
到底怎樣的職業會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低危職業呢?我們其實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區分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
我們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分為兩個類型: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
1.程序型工作
程序型工作,是依據一套標準化、流程化的操作就能實施的工作。
比如工廠的生產線。從一個器件變成一個產品,需要幾百個程序和標準,只要按照程序和標準完成每一道工序,產品就能做出來。
銀行的前臺業務,每個業務都有標準化的流程和動作,甚至面對客戶的每句話都有相應的標準化話術。這也是典型的程序型工作。
電話銷售,電話銷售跟線下銷售的一個重要區別是,電話銷售的流程化標準化極為詳細嚴格,它不針對每一個潛在客戶,通過關注每個客戶的特點、反應進行表達,而是會把客戶的回應分成幾類,針對每類回應設計一套標準化話術來應對,實現一定比例的客戶轉化。
2.探索型工作
探索型工作,光靠標準化流程化是不能完成的,幾乎每個項目都需要一些新的探索。
比如臨床醫生。也許病人的病癥有相似性,但每臺手術的病人特點不一樣,病灶不一樣,手術中都多少需要一些探索。
設計師。設計師的平面設計、UI設計都需要投入探索。盡管現有的軟件已經能實現更多一鍵設計功能,但腳本怎么寫、分鏡怎么畫,效果怎么彰顯,每個作品都需要探索。
心理咨詢師。每一次心理咨詢都是一次未知探索,來訪者的情緒、表達、語言,以及自己的感受、提問、分析都是全新的體驗。
那么,人工智能主要能完成什么工作?自然是程序型工作。
一切可以被流程化標準化的工作,都可以被機器完成。
生產線被機器取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畢竟這些流程化標準化的工作以體力為主,曾經的工業化就是取代體力勞動;但是現在,大量可以流程化標準化的“腦力”工作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只要工作內容中有大量可重復流程、可被編碼的程序,機器就會借助其強大算力,通過海量學習,替代人力。比如讀取、記憶、復述、數據分析這類工作。
因此,電話銷售、銀行柜員,甚至證券公司操盤手,這些程序型工作背后的技能會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迅速貶值,工作的護城河會被迅速沖垮。
相對而言,探索型工作則還能有更長的生存空間。畢竟探索型工作的大量細節無法流程化標準化,需要相當的情感、經驗和人腦決策。這些任務,人工智能確實在學習,但習得所需的時間更長;即便習得,人類也不敢交給機器。
這些工作就是安全工作。
那探索型工作具體有哪些呢?
三類有前途的探索型工作
這三類探索型工作在未來會更有技術含量,不容易被取代,也會有更大需求。我稱之為“三個安全島”。
1.社交類工作
我經常做職業生涯咨詢,這種咨詢的特點是,很多時候都要見面溝通。雙方需要看到彼此,觀察彼此,感受彼此,才能起到有效溝通。這種工作,就是社交類工作。
社交類工作中的溝通,都需要投入大量情感。你需要了解對方的感受、需求、心理狀態、思維觀念,并由此做出共情、理解、體察、覺察,用恰當且豐富的語言、行為,在與對方的互動中實現工作目標。這一切動詞,對于人工智能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美劇《西部世界》中的機器人完全能夠自主社交溝通,看上去很可怕。但基于大量工程師的觀后感,他們認為《西部世界》的科幻色彩更大于現實色彩。現在的人工智能想要實現真正的“社交”為時尚早。
社交類工作,是第一個安全島。
典型的社交類工作有:
大客戶銷售、咨詢師、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客戶服務、老師。
2.設計類工作
設計的英文“Design”就脫胎于藝術領域,之后用到了工業、管理領域。跟“開發”“制造”相比,“設計”更具備從0到1的原創特色。一聽到設計這個詞,我們的大腦里往往會想到的是計謀、圖案這樣具有原創性、尚未成型、尚未大規模使用的形態。
設計的“原創性”特點使得機器取代這個能力變得更加困難。人工智能可以做大量重復的任務,只要任務可編碼,就可學習。但人工智能還很難做原創性的工作。它可以復制一百萬張梵·高的《星空》,但無法成為梵·高,原創出一張帶有全新感受的美術作品。
因此,帶有原創色彩的設計類工作,是第二個安全島。
典型的設計類工作有:
平面設計師、UI設計師、動效設計師、文案策劃、編劇。
3.經驗類工作
一個“有經驗”的醫生和一個“有技能”的醫生,大家一定認為“有經驗”的醫生更厲害。那“經驗”和“技能”有什么區別呢?
字典里將經驗定義為“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似乎跟技能做了區分。但是我們還是不太能想明白,為什么有經驗會比有技能更厲害?
我來提供一個我對于經驗的定義。
經驗,是一個人對領域中偶發事件認知、評估和應對的能力。
經驗和技能的區別在于“偶發事件”。
有經驗的醫生,意味著他在看病過程中經歷過大量的偶發事件,比如各種疑難癥狀,手術中的各種突發意外,并由此建立起一套認知、評估和應對的能力。而一個有技能但經驗不豐富的醫生,表明他只能應對某種典型的疾病癥狀,典型的手術方法,對偶發事件沒有建立一套能力。
當一個職業更看重經驗,意味著該職業的偶發事件特別多,比如醫生、老師、隧道設計師;同時意味著該職業的偶發事件影響力特別大,比如飛行員、基金經理。
我們一直強調,人工智能最能干的地方就是“可重復”,而偶發事件的特點就是“不可重復”。因此,當一個職業更看重經驗,那該職業就很難被人工智能代替。
經驗類工作,是第三個安全島。
典型的經驗類工作有:
醫生、老師、咨詢師、律師、飛行員、基金經理、隧道設計師、架構師、人工智能工程師。
如果你正在或準備從事以上三類工作,那你大可放心,這些工作不但是安全的,甚至還是未來更有發展前景的職業。
判斷是否為啞鈴型行業
什么叫“啞鈴型行業”?就是指這個行業60%的工作是程序型工作,40%的工作是探索型工作。
比如金融行業就已經呈現啞鈴型行業的特點。
在金融領域,60%的工作是程序型工作,比如銀行柜員、電話銷售、基礎會計、證券操盤手;而40%的工作則是探索型工作,比如投資分析師、基金經理、理財規劃師。
行業里的工作變成了兩級。
這意味著,一旦人工智能在金融行業普及,60%的程序型工作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少。
因此,如果你想從事或轉行金融業,或者你家孩子未來想學金融,一定要規避60%的程序型工作,選擇40%的探索型工作。
而這40%的工作就需要更高學歷,更多專業知識的積累。
擁有啞鈴型特點的行業還有很多,比如:
司法領域。律師、法官是探索型工作。法務專員、書記員干的卻都是程序型的工作。
機械領域。工程師、設計師是探索型工作。操作員、生產管理則是程序型工作。
如果各位從事這類行業,一定要選擇探索型工作。否則,即使程序型工作做得再好,門口來了一排機器,這個社會也將不再需要你。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