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 從人心的本質領略理論之美

心理學和大理論時代失之交臂了嗎

審美并非客觀之事,無論是錯彩鏤金還是初發芙蓉,這終究不是事實判斷,本不應有高下之別。窮人多幻想錦衣玉食、琉瓦金磚的窮奢極欲,富人多追求食之寡味、衣之初制、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唐肥宋瘦,美無定論。那為何蔡元培會說“以美育替宗教”,而木心又言“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呢?我向導師、著名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求教,今后社會人工智能若一統江湖,人將何為?他說審美在,則人在。我做了個研究,發現人們在面臨人工智能的威脅時,普遍認為平常看似重要的記憶、計算以及視、聽、味、嗅都不重要了,而審美、創造力、道德這些品質會變得重要。用《人心的本質》里的話來說,人的能動性變得不重要了。

面前這本《人心的本質》探討的并不是審美,但它向我們展示了心理學少有的理論之美。心理學本來是有理論的,雖然盲人摸象,但是盲人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理念的。我在清華大學教過兩年心理學史,很可惜,心理學的歷史很短。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句名言:“心理學有長久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這句話在他那個年代是在感嘆前半句,即心理學思想豐富;而如今再讀,我卻覺得后半句更加令人痛心,因為心理學史似乎終結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葉,短短幾十年間,似乎心理學界人才輩出、學派林立,理論千姿百態,故事波譎云詭。但任何一部心理學史寫到20世紀后幾十年時,都開始變得囫圇,因為思想和素材已然匱乏,大理論的時代過去了。你可以說是因為學科成熟了、范式清晰了、技術先進了、簡單的現象早就被驗證了,科學的確是這樣的。但即便是最科學的物理學,一樣還有大理論。連《生活大爆炸》中的謝爾頓都還在弦理論和量子物理中糾結。

我的學科病了,它的病情在某種程度上和當今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一樣。這個時代很有趣,媒體無孔不入,誰都可以展示個性,人人都能充當道德與美的審判官并掀起輿論風潮。碩大商標胸前掛,洗腦神曲滿街放,標語簡單粗暴無文心,文章空洞堆砌求排比。警覺如我也不免受其影響。更有甚者或如作家畢飛宇所說:“拿心機當智慧的美、拿野蠻當崇高的美、拿愚昧當堅韌的美、拿奴性當信仰的美、拿流氓當瀟灑的美、拿權術當謀略的美、拿背叛當靈動的美、拿貪婪當理想的美。”沒有美的時代難育其人,而沒有美的學科則難尋其魂。

心理學家丹尼·博斯布姆(Denny Borsboom)把這種病叫作“理論失語癥”(Theoretical Amnesia)。沒有理論指導,那心理學只能靠數學回歸建構出樸素的變量間關聯,凡社會行為非物理現象,人與情境皆影響甚多,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可想而知。長久以來,心理學家習慣了從細枝末節的變量數學關系中建構起所謂的理論,用探索的結果來講故事,這和依理論推理出假設再來驗證背道而馳。但如我們沒有理論了,又該從哪兒尋求假設呢?

什么才是好的理論

心理學不喜歡理論了,因為要講實用。我去給企業家上課,他們能聽哲學大師大談儒、釋、道甚至一起朗誦,這很風雅,大家也不問學以何用。而一講心理學,他們就要問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用處,孩子應該怎么教、員工應該如何管,而不愿意聽那些基本原理。作為基礎學科,心理學本是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的理論來源和上游學科,但是這個關系異化了,心理學似乎早已被應用學科所鉗制。誠然,大數據、機器學習、神經科學、統計不斷進行革新,各種各樣收集與處理數據的方法讓心理學看起來更像所謂的科學,也讓心理學更加失魂落魄。方法同樣被異化為鉗制思想和學者的工具,用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的話來說,它甚至變成了方法恐怖主義(Methodological Terrorism)。就如神經科學研究者總是忘記大腦其實有主人,而大數據研究者通常忽視人類行為的數字模型背后還有情感動機一樣,通過觀察人心的特有方法去探求人心又何嘗不是一種新形式的、更加簡單粗暴的盲人摸象。

在我看來,人們似乎走到了一個難以分辨在理論上何為規范、何為創見、何為美的階段。

其一,人們誤把觀點當理論。理論至少是一系列假設或者原理的集合,它是推導而來的。在心理學里,這些原理或假設大多會得到實證的檢驗。而觀點不同,它也許是洞見,也許只是一個人的靈光一閃,也許只是某個人對某件事情獨特的看法。這樣的看法人皆有之,但證明這樣的看法并不容易,證明了之后它也不一定被稱為理論。因為它可能沒有對心理和行為現象進行有力、系統而概括性的描述。

其二,人們誤把非實證當理論。以我所見,似乎有這樣一種傾向,即無論老師還是心理學系學生均將非實證的、非客觀化的研究叫作理論研究。事實上,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無論是低劣的還是優良的想法都可以被稱為理論研究。這就造成了理論研究會隨便出現在各種雜志上,并號稱理論,讓人“不明覺厲”。而是否“厲”,是否有價值,不在于想法本身,而在于推理出想法的過程。

其三,人們誤把言辭精巧當理論。誠然,好的理論文章多是語言生動、辭藻華美的,但是其核心應該是基于實證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太多的所謂理論文章擺出的是似是而非的證據以及非常不嚴謹的、自說自話的邏輯。其中所犯的邏輯錯誤通常包括歸因錯誤,用不完整的例子歸納得出結論、選擇性忽視其他結果等。即都是論證A發生、B發生,那么A就是B的原因,似乎很少有人去論證非A時B發不發生,A發生時B有沒有可能不發生,B發生時是否可以沒有A。我們通常在自說自話,用飽含情緒的言辭反駁代替絕對理性的邏輯推理。

其四,人們誤把二流的哲學當理論。以我所見,大多數理論心理學家都樂于攀附哲學,我也常有此心態,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實際上并沒有接受嚴格的哲學訓練。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對似是而非的、看似有所洞見的論斷甚為膜拜,而自己也樂于寫出這樣的論斷。這樣的文章容易流于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以真正的哲學觀點看來,有些也許可笑,包括我自己的文章,許多觀點在今天看來十分幼稚。

其五,人們誤把全知當理論。人們通常有一種傾向,即認為所有理論應該都是正確無誤的。一般情況下,所謂的理論研究者很難真的認識到自己理論的局限性,雖然嘴上承認。我相信,理論只是對社會、心理和行為的一種解釋、一種角度、一種態度、一種觀點,它只是一扇窗戶,也永遠是不全面的。理論可以是錯誤的,也應該允許理論犯錯誤,如果它全對,那就和街頭算命沒什么兩樣了。在這個意義上,一篇邏輯嚴密、推導細致的科學論文應該要勝過一篇言辭美麗、似乎散發著智慧的散文。心理學理論研究既不是二流的哲學,也不是只拍腦袋的自我觀點的講述。

重拾思想之魂和理論之美

說了那么多,無非是想介紹《人心的本質》。如果說還有飄逸靈動、不循規蹈矩、有趣又富有創見的社會心理學家,本書第一作者丹尼爾·韋格納便是其一。他可以從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截出一段想象白熊的話,來作為實驗材料研究思維抑制,也可以讓人面對電腦,誤以為是自己在操作來研究自由意志。這是一本非虛構類著作,它的讀者對象是普通人,因此作者寫得也是深入淺出。而我想介紹的無非是這本書里的理論脈絡,讓大家可以領略一些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之美。美國心理學會的第八分會,也就是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將每年的理論貢獻獎(Daniel M. Wegn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ize)用本書作者之一韋格納來命名,這足以反映他在社會心理學理論建構中的地位。而本書的第二作者格雷因論文《心智知覺是道德之精髓》(Mind Perception Is the Essence of Morality)于2013年獲得該獎,該論文也正是本書所要展現的核心內容。

2006年,本書的兩位作者及其合作者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心智知覺的維度》(Dimensions of Mind Perception)一文,長度僅半頁紙,是我在《科學》雜志上見過的最短的心理學論文。他們使用了十分傳統的因素分析方法,將17個心智能力提取出兩個主成分:能動性與感受性。這兩個維度正好是從主動性和被動性來區分的,正文中會詳細介紹。兩位作者將其與亞里士多德對道德主體和道德受體的古老劃分相聯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初步建構了一個關于社會知覺和道德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由于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不可能同時主動又被動,所以人的知覺只有這兩種形態。能動多則感受少,而感受多則能動少,這叫作道德定型。

那么除了人,是不是其他所有實體具有了這兩種能力就都能變成或者被當作人呢?這兩個維度是否又是人之為人的基礎呢?這便是《人心的本質》所要探討的內容,也是心智知覺理論(Mind Perception Theory)的主要內容。你會在書中看到,動物、機器、神、敵人、逝者、植物人、群體等是如何被人類感知,而這種心智知覺又帶來了何種生活效應。

在哲學探討中,道德主體有能動性才會承擔道德責任,而道德受體將承擔道德義務。這便告訴我們道德是一個人際概念,它需要一個承擔責任的行為發出者和一個脆弱的行為接收者,當我們被看作行為接收者時不需要承擔道德責任。現在你應該知道為什么一些明星出事要賣慘,因為只有變成道德受體,人們才有可能逃脫道德責任而站在道德至高點上,這便是格雷的對應道德理論(Dyadic Morality Theory),也有學者將其翻譯為“二元道德完型”。對應道德將道德本身超脫出個人層面,而放置于人類關系中,更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兩人的關系如涉道德,則必與傷害有關。傷害讓道德關系中的兩人變成了道德受體與道德主體,而在道德心理學中,這種傷害一元論與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的道德多元論分庭抗禮,至今勝負未分。海特的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 Theory)認為道德超越了傷害,其理論讀者可閱讀其中文版,即湛廬文化引進的《正義之心》。我無意在此爭辯誰對誰錯,那會展開一場相當學術而對公眾來說甚為無趣的討論。但格雷的理論有其優勢,比如其在解釋如抽煙等日常事件為何會涉及道德化,而又如何能去道德化時相當有說服力,這都可由大家在閱讀中去探索和思考。

韋格納和格雷的理論稱不上是大理論,在心理學里,它們被稱為中距理論(Mid Term Theory),這是無法建構大理論而又試圖解釋人心世界時的妥協。他們的觀點不見得言辭華麗,其研究也幾乎沒有使用先進的儀器,全部都是簡單的行為實驗。但我們能從《人心的本質》中讀出其思想的力量和理論之美,就像好的食客能從食物中品味到廚師的匠心,你們一定也能從本書中讀出心理學家建構理論的思想之魂,感受到思維的快樂。我必須說明,如此建構復雜的理論其根源也并非無懈可擊,有研究攻擊其最初的因素分析過程,也有人發現,主成分并非能動性與感受性,而是身(body)、心(mind)、靈(heart)三維,甚至更多維。理論就是精雕細琢而又具有可證偽性的。爭論還在繼續,而這正是吾輩中國心理學研究者應該從中汲取的精華,那就是把獨特的、自由的、新穎的、有洞察力的觀點經由嚴謹的方法、嚴密的邏輯、嚴格的規范、嚴肅的理性展現于世,并拋棄盲目的民族中心主義、觀察而不提煉的拍腦袋態度、唯儀器與方法馬首是瞻的傾向,這可能才是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心理學理論的希望。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沉下心來,你應該會感受到思考的力量。

是為序。

喻豐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拉萨市| 咸宁市| 镇远县| 修水县| 博野县| 会理县| 洞头县| 道孚县| 夹江县| 包头市| 湖北省| 钟山县| 沙雅县| 来安县| 海南省| 兴宁市| 澄城县| 镇康县| 灵山县| 岑巩县| 永顺县| 禹城市| 永顺县| 陆良县| 渝中区| 巴青县| 西峡县| 磐安县| 交口县| 武宣县| 馆陶县| 浪卡子县| 曲松县| 清流县| 长顺县| 延寿县| 习水县| 义马市| 商城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