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建大時代:聚焦5G與物聯網
- 趙小飛
- 2695字
- 2021-01-07 19:17:14
1.1 新基建概念首次提出
說起新基建的起源,還要回溯到2018 年12 月19 日—21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本次會議明確了2019 年經濟工作要抓好的七項重點,其中在第二大重點工作中專門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 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敝醒胱罡呒墑e的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概念,而且首次將5G、物聯網等科技領域納入這一新概念范疇中。在整體經濟形勢嚴峻和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5G、物聯網等新基建手段的發展是否將再次扮演“白衣衛士”的角色?
1.1.1 以史為鑒:10 年前的危機,通信業不負眾望
時間回撥到2008 年,當時全球正在經歷著20 世紀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應對這次危機的過程中,我國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通信行業提前發放3G 牌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政策。事后來看,3G 牌照的發放,以及后續帶動的產業發展,確實為應對危機做出了一定貢獻,通信行業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一次“白衣衛士”的角色,3G 牌照的提前發放也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前3G 牌照原計劃在2009 年“兩會”后發放,這次的提前幾個月發放給予了市場一個積極的信號。
當然,3G 牌照的發放并不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倉促之舉,而是大勢所趨。一方面,2008 年中國各產業已經過了數年的技術儲備、規?;囼灪彤a業生態成長,2008 年年底3G 牌照發放的基礎條件已經成熟;另一方面,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都有自有資金進行3G 投資,不需要銀行貸款,若三大運營商拿出2000 億元的自有資金,則可以拉動6000 億元的投資,所以國家決定提前發放3G 牌照。經濟危機是一個特殊的因素,即使沒有經濟危機,中國的3G 網絡也順理成章地到了商用的階段,而3G 網絡的商用在客觀上給應對經濟危機帶來了一個新的措施。
3G 牌照的發放,在短短幾年內給整個市場帶來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牌照發放僅1 年后,即到2009 年年底三家基礎運營商共完成3G 網絡建設直接投資1609 億元,用戶規模超過1500 萬戶。根據測算,3G 直接投資的1609 億元間接拉動了國內投資近5890 億元;帶動直接消費364 億元,間接消費141 億元;直接帶動GDP 增長343 億元,間接帶動GDP 增長1413 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3G 網絡作為基礎設施商用后,基于這一基礎設施出現了大量的創新,手機視頻、家庭網關、無線城市、視頻監測、移動辦公、移動支付、手機閱讀等新型業態開始出現,給互聯網企業、創業企業、開發者等群體帶來創新的平臺和價值,當前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叱咤風云的企業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3G 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樣的,國產手機也是借助這一機會登上舞臺的,在3G 商用3 年后,以“中華酷聯”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占據國內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在國內用戶手機更新換代中抓住了機遇,雖然如今手機市場格局已與當年大不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3G 的商用給國產手機打開了一扇窗。
當其他行業還處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時,通信業卻不負眾望,不論是對整體經濟的促進、對就業的帶動,還是給移動互聯網、手機等產業鏈相關環節帶來的機遇,通信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給實體經濟和國內需求做出了貢獻。雖然現在關于3G 仍然存在一些爭議性話題,但至少在那一場經濟危機中3G 讓數百萬人沒有失業,給產業鏈帶來了信心。
1.1.2 兩個關鍵詞:內需、基礎設施
在2018 年12 月19 日—21 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中,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注意:內需和基礎設施。內需是中央將5G、物聯網的發展放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這一重點工作安排中;基礎設施是指雖然將5G、物聯網工作放在內需中,但強調的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具體應用。可以看出,對5G、物聯網這些科技領域基礎設施的投資,能直接帶來內需的快速增長。
1.從內需看5G、物聯網的基礎設施
對于整體的經濟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用了幾個關鍵短語進行描述:“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尤其是最后兩個短語,道出了經濟形勢的狀況,外向型的市場疲軟,國內市場需求就更為重要。近幾年來,國內市場對5G、物聯網產業的需求遠遠高于海外,因此這兩個產業成為增加內需的重要領域。
無線通信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特征,基礎設施建設在某個區域,基于這個基礎設施的用戶、產品和服務也大部分限定在這個區域中。5G 和物聯網的一些基礎設施就屬于這一類,不論是人與人通信,還是物與物通信,用戶使用只能基于自身所在地的網絡設施,由此產生的終端設備、運營、解決方案、服務等都在國內形成需求。
國內政府、企業、家庭、個人對各種終端和應用的需求,倒逼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促成國內的通信設備、芯片、手機、智能硬件、物聯網解決方案形成需求。與其他產品和服務不同,5G、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建成,將這些領域產生的需求主要鎖定在國內。
2.從基礎設施看5G、物聯網帶給內需的貢獻
一直以來,通信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都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大量文獻顯示,通信業對國民經濟的乘數達到4 倍以上,即通信業直接投資的1 元錢能夠帶來國民經濟4 元錢的產出。
其中,基礎設施的乘數作用無疑更大。與前述3G 網絡的經濟效應類似,不僅在5G、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中,對光纖光纜、通信設備、電源設備、空調設備形成直接投資,其建成后還可帶動手機、智能硬件、行業終端、政企應用等間接投資,進一步促進上游產業的出貨量,以及基于這些基礎設施形成新的經濟形態、商業模式。這些都是5G、物聯網基礎設施形成的杠桿作用。
曾經有個針對應對經濟危機的段子廣為流傳:在經濟危機期間,政府雇人不斷挖溝并埋溝,雖然沒生產出新的產品,但直接促進了就業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生產,也是應對危機的一種方式。當然,5G、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比挖溝埋溝的意義大得多,不僅在經濟下行周期中能夠帶動相當一部分國民經濟的增長,加固實體經濟的能力,還能在全球科技發展中提升我國的競爭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5G 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測算,到2030 年,5G 直接帶動的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和就業機會分別將為6.3 萬億元、2.9 萬億元和800 萬個,間接帶動的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和就業機會分別將為10.6 萬億元、3.6 萬億元和1150 萬個。在這一強大的經濟貢獻值預期下,5G 的加速商用一定會成為國內需求的重要增長點。同時,NB-IoT、eMTC 等物聯網基礎設施也對于國內需求具有一定的杠桿作用。
從2018 年年底具體技術和市場發展來看,5G、物聯網依然面臨著需求不足、應用場景缺乏和商業模式不明確等問題,但當時筆者預測5G、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步調仍然會加快,這一預測在后來的發展中得到證實。畢竟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形勢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5G、物聯網即使扮演不了“白衣衛士”的角色,也要在“經濟寒冬”下給從業者一絲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