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心城市:邁向未來的活力、宜居與和諧
- 陸銘
- 2650字
- 2022-09-08 17:03:43
1.1 為什么城市和市中心人口密度高?
城市是什么?如果說1 000個人心里有1 000個哈姆雷特,那么1 000個人心里,也同樣有1 000個城市的定義。城市是活力,也是喧鬧,是繁榮,也是臟亂。
經濟學家周其仁說,城市和農村最大的區別是密度。對于周老師的回答,可以再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城市的人口密度要高于農村?
我的答案是,城市在本質上是方便人和人見面的地方。這個看似無厘頭的回答,其實是個樸素的事實。上班,要和同事、客戶見面;下班,要和朋友見面;休息娛樂的時候,要和演藝人士“見面”。
高密度方便了見面。
你可能會說,我不,我是“宅男”。世界的趨勢,是由絕大多數人的行為來決定的。人們在討論一個趨勢性話題的時候,經常會把個人的偏好和大多數人的選擇混在一起。且不說,宅在家里的你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即使宅在家里的時候,也需要快遞員、外賣員等等和你見面,才能讓你不餓著,保證生活所需。就算有一天,快遞被無人機取代了,可幫你做飯、把東西交給無人機的人,離你也并不遠;生產無人機的,也是城市附近的工廠。就算是無人機也變成了由機器人生產,那設計和研發無人機的是在城市里每天要和別人討論問題的工程師,而工程師的孩子上學和看病,也不能離家太遠。
對了,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但又真的覺得見面沒有那么重要,其實你可以去過“李子柒式”的生活,她展現的生活既悠閑,生活成本看起來又極低。
但如果你認為她展現的是純粹的農村生活,那你就上當了。視頻拍攝場地是在農村,這并不假。可是,在視頻里,凡是可以和農村搭上邊的東西,不管是竹筍、辣椒,還是青蛙和螺螄,都僅僅是原料,并沒有什么附加值,連她自己做菜的勞動都談不上產生了什么附加值。真正被我稱為“專業”而不是“農業”的,是攝像、剪輯、配樂、策劃、投資……這些都和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業沒有半點關系。
在農業社會,人類的經濟生活比較簡單,各自種好各家的地,吃飽了就行了,最多在農村的集市上交換一點生活的必需品。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的活動范圍不超過縣城,也對生活沒有什么影響。
工業化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形態,帶來了人口集聚。機器、流水線以及不同企業的上下游關系,把人類組織在了一起。不同的工人在同一家企業工作,不同的企業相互成為對方的供應商或者采購商。人和人之間分工協作的范圍擴大了,而人口密度就是人和人之間打交道的距離。相互之間離得太遠,則分工協作的成本就會太高。
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進一步提高了人口密度的重要性。在這個規律背后,隱藏著基本的人性。人不只是掙錢的機器,人還是消費者。你不妨問自己,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你會不會越來越多地消費服務,并且越來越需要服務的高質量和多樣性?同時,絕大多數的服務產品難以運輸,無法儲藏,必須在面對面交流時,同時完成生產和消費。高人口密度則意味著服務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見面成本更低。
城市是方便人與人見面的地方,大城市因為人口規模大,通過規模經濟效應,可以比小城市擁有更多、更好和更多樣性的服務。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國家,城市化率越高,且人口逐步向大城市集中。即便在已經進入發達狀態的國家,城市化和大城市的發展仍然沒有停下腳步。反倒是在中國這個城市化水平過半不久的國家,有不少反對城市和高人口密度的聲音。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有人自己生活在城市,卻鼓勵別人去農村;有人自己生活在大城市,卻聲稱厭倦了現代化。
如果說城市能夠更加方便人們見面,那么市中心就是在城市里最方便人們見面的地方。其中的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我們把城市表示為一個圓形,那么圓心的位置就是距離其他各地最近的位置。
既然如此,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就是,市中心讓給最需要與他人見面的行業和個人,但不是白讓的。如果你經營一家企業,想把自己的企業開辦在市中心,方便自己跟別人去見面,那你必須要為辦公場所付出更高的價格。由于這樣一個市場“競租”機制,一個城市的空間布局一定是把最寶貴的黃金地段留給最需要跟別人見面的行業,他們寧愿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于是,你就會在這個城市看到一種圈層式的結構。最市中心的行業和企業,往往最需要與人見面。比如說金融業,每一個行業都需要跟它打交道,所以金融業往往占據一個城市最市中心的地段。還有一些大型的商業街和商業中心,往往也是在城市的中心城區或者是副中心的地區。
由政府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務,雖然并不會完全按照市場的競租邏輯來布局,但公共服務是服務于人的,因此,類似于博物館、音樂廳這樣的設施,也往往放在接近市中心的地方,以便于盡量多的市民使用。(2)
如果稍微往外走一點,你就會發現一些科技型的企業,還有教育行業,這些行業也許不如金融、商業和大型文體設施那么依賴市中心的地段,但是相對來說也還是比較需要面對面交流的。
再往城市的外圍走,就是制造業了。制造業放在城市的外圍,僅僅一部分是為了避免污染,更本質的原因是制造業占地多,又支付不起市中心的租金,同時,制造業也不像服務業那樣,需要通過跟人打交道來完成生產。
有了產業在城市內部這樣一種空間布局以后,人們的居住又是怎樣安排的呢?
我們會觀察到,在一個城市內部,每一個位置上,都會有一些居住用地的布局。它是夾雜在金融、科技、教育,甚至遠郊的制造業用地中間的。越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就越貴,其中的道理仍然是“競租”機制。
打這樣一個比方來幫助大家理解房價吧。相對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房價就好像你去欣賞一線歌星的演唱會所要付出的票價,這個票價對應的就是好的生活質量和就業機會。而一個城市市中心的房價是什么?那就相當于是演唱會的前排座位票。
既然價格貴了,那就擠一擠,省一點吧。所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大城市的房子往往比在小城市的小點,等到了農村,家家戶戶的房子都長得像別墅了。房子的大小反過來說,就是人口密度——農村人口密度最低,小城市其次,大城市人口密度最高,而大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又最密集。
有了“競租”機制下的城市空間布局,城市里就會出現兩個現象:一是職住分離,也就是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間的分離,二是居住地和公共服務之間的分離。一定程度上的職住分離、居住與公共服務的分離,其實是合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通勤和為通勤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其實是合理的。
想象一下,如果大城市的上班距離和上班時間比小城市都要短了,會怎樣?很高興,是嗎?不,這種現象很快就會消失,因為,就會有更多的人進入大城市,除非大城市的優勢消失了。
如果大城市的優勢真的消失了,那么擁堵問題就不用治理了,因為人就走了,也就不堵了。
城市(大城市)生活的好處和代價之間,有一只“看不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