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翁婿斗法
- 大隋興衰四十年(全集)
- 蒙曼
- 7300字
- 2020-12-16 10:36:17
楊堅被任命為定州總管不久,就因為定州城中的一句流言而受到北周武帝的猜忌,被調到了南兗州。南兗州的軍事地位遠遠遜于定州,所以,這次調動對于楊堅來說等于是降級任用。楊堅會認命嗎?
一、少年暴君
此時的北周武帝正是如日中天,楊堅知道,和他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楊堅是個政治上相當成熟的人,思前想后,他決定,向武帝低頭,忍!當年,北周武帝以帝王之尊,尚且在權臣宇文護的手下苦熬十幾年,才迎來出頭之日,他楊堅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楊堅打算,就在這南兗州總管的位置上先忍著,養精蓄銳,慢慢打算。可是,無論誰也不曾想到,楊堅這個持久戰根本沒打多久,就不用打了。就在楊堅上任六個月之后,北周武帝忽然去世了。
前面講過,北周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平齊之后,他的雄心也進一步增長,一心想要統一中國。所以,平齊當年,北周的軍隊就在徐州大敗陳朝的水軍,第二年,也就是建德七年(578)五月,北周武帝又率軍北伐,追討北齊的殘余勢力。南征北戰,他稱霸天下的腳步似乎已經不可阻擋。
可能是連續作戰太勞累了,就在這次北伐大軍剛剛出發不久,北周武帝突染重病,六月一日一命歸西,年僅三十六歲。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英雄無命,無論何時,都那么令人惋惜。
但是,就在北周舉國同悲的時候,楊堅卻偷偷地笑了。本來,北周武帝在的時候,楊堅對前途的估計并不樂觀。
首先,北周武帝是皇帝,跟他拼名分,楊堅拼不過。
其次,北周武帝雄才大略,楊堅跟他拼智力,也不占優勢。
最后,北周武帝比楊堅還小兩歲,就算拼耐力,楊堅仍然不行。
按照這種態勢,也許楊堅一輩子只能屈居人下了。可是,現在他居然死了,這不是天助楊堅嗎?北周武帝一死,他的兒子,太子宇文赟接了班。這就是歷史上的北周宣帝。
宇文赟娶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楊堅的女婿,這樣一來,楊堅的身份可就從國戚變成國丈了。不僅身份變了,楊堅和皇帝之間的力量對比也變了。
新皇帝還是一個剛剛二十歲的毛頭小伙子,這讓楊堅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那么,楊堅在新皇帝手下會不會迎來轉機?
那就得先看看新皇帝是何許人了。北周宣帝有三大特征,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很高。
第一,荒唐。從一上臺就荒唐。中國講究孝道,父母去世,作為兒子,肯定是錐心泣血,而且還有一系列的追思活動。這套儀式在皇家尤其嚴格。可是,就在北周武帝的棺材還擺在宮里,尚未安葬的時候,宇文赟居然就指著棺材破口大罵,老東西,你死得也太晚了!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宇文赟發泄完怒火后,轉身就進了后宮。他干什么去了?檢閱父親留下來的妃嬪去了,只要看見模樣順眼的,都統統充實進自己的后宮。這不是違反人倫嗎?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皇帝只能有一個皇后,其余再多都是妃嬪。但是,宇文赟就敢突破這個限制,他同時封了五個皇后,其中一個還是自己的侄媳婦,他也有本事硬把人家奪過來。
皇帝如此倒行逆施,當然好多大臣都有意見,紛紛搬出儒家經典來教育他。宇文赟滿不在乎地說,婦人取法大地,土地有五類,所以當然可以有五個皇后。他分別封這五位皇后為天元大皇后、天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天左大皇后、天右大皇后。有了這五朵金花,北周宣帝非常開心。沒事的時候,他就讓五位皇后坐在五輛專車上出行,每輛車門口再倒掛一只活雞,車一動,雞就又叫又掙扎,看著五朵金花嚇得尖叫,他就在一旁哈哈大笑。天下哪有這樣荒唐的天子!
第二,自大。自大到什么程度?宇文赟覺得當皇帝都不足以彰顯他的身份,他想要比皇帝更高的身份。
比皇帝更高的身份是什么?恐怕只有太上皇了。即位不到一年,才二十一歲的宇文赟就把皇位傳給七歲的兒子宇文衍,史稱北周靜帝,自己當太上皇去了。
不過,他這個太上皇可不是一般清靜無為的太上皇,他的權力比皇帝大,名分也比皇帝高。高到什么程度?他自稱天元皇帝,住的宮殿稱為天臺,對臣下講話時也不稱朕,而是自稱天。他還設計了一個高高的通天冠,上面飄著長長的綬帶,真是峨冠博帶,恍若神仙。大臣見他之前,都要齋戒三日,而且還得洗澡,里里外外都干凈了才能上殿。
北周武帝滅佛,宇文赟偏要和爸爸反著來,不僅不滅佛,他還精工制作了一尊佛像、一尊道教天尊像,然后自己坐在兩座塑像中間,三位一體,在廣場上接受臣民的跪拜。更可笑的是,他自大到根本不允許別人跟“高、大、上、天”一類的好詞沾邊。如果姓高,那就要改成姓姜;高祖就改叫長祖。這不是亂來嗎!
第三,暴虐。中國古代講刑不上大夫,可北周宣帝才不管這套。他當上皇帝后,經常派人明察暗訪,把大臣的言行舉止都記錄下來,如果有哪點不對,馬上就打。打多少?保底數是一百二十下,上不封頂,號稱天杖。
后來他發現,有人身體真好,打一百二十下都不死,干脆改成二百四十杖。而且,不光大臣要挨板子,宮里的妃嬪也要挨板子,搞得內外恐懼,人人自危。
可能讀者朋友們會疑惑,北周武帝不是一代英主嗎?兒子如此荒唐殘暴,難道他看不出來?怎么還會讓宇文赟接班?有道是知子莫若父,宇文赟不成器,武帝早就看出來了,不光武帝看出來了,其他大臣也都很清楚。
前面提到過,王軌跟北周武帝說“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這個人后來還有一次借著酒勁跟武帝吐露真言:“可愛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意思是說,你這老頭真不錯,只可惜兒子太差了。
朝廷上下都知道宇文赟不成器,可是,武帝其他的兒子或者更不成器,或者還小,如果不讓宇文赟當太子,武帝也選不出別人來。所以,只好立足于教育。怎么教育?棍棒教育。
從宇文赟被立為太子那天起,武帝就要求他和其他大臣一樣上朝排班,無論嚴寒酷暑,一律不能休息,這是工作要求。
在生活方面更嚴格。宇文赟從小喜歡喝酒,武帝知道后,嚴令后宮,一滴酒也不能送到東宮去!這也就罷了,武帝還唯恐自己不能隨時隨地關注宇文赟,于是讓東宮官員每天都記錄太子的一言一行,按月上報。只要發現哪一天犯了錯誤,抓過去就是一頓痛打,打得宇文赟傷痕累累。打完了還要再威脅一句,你別以為自己是個太子就有了保障,古往今來,廢掉的太子多了。難道我其他的兒子就不能接班?把宇文赟搞得膽戰心驚。
雖然武帝是一番好意,唯恐兒子不成器,接不好班。可是,苦心歸苦心,方法還是太粗暴了。在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下,宇文赟的思想水準沒有提高,但是表演水準卻大大提高了。每天裝得規規矩矩,心里卻醞釀著仇恨。
現在,武帝一死,宇文赟頭上的大石頭被搬開,他終于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他雖然身為皇帝,但是從實際年齡來說也還算是“青春期少年”,思想并不成熟,只知道一味地和北周武帝反著來。當年他爸爸北周武帝艱苦奮斗,一心要當好皇帝,那他就反其道而行之,要多荒唐有多荒唐。
二、楊堅得勢
如此說來,北周宣帝其實和北齊后主是一樣的人了?并不盡然。北齊后主是個真正的昏君,除了馮小憐,什么都不管;而北周宣帝雖然荒唐,但還是管了一件大事——權力。怎么管的?他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
第一,用人。他把自己的親信都安插進御正、內史等皇帝直屬機構,讓他們去分割朝廷的權力。
舉個例子。當時有一個人叫鄭譯,是楊堅的同學,此人有文化,通音律,是北周宣帝當太子時的下屬。兩個人整天一起玩。
當時北周武帝不是派人盯著太子的一言一行嗎?他看到這種狀況很生氣,就把鄭譯除名為民,趕出宮去了。宇文赟舍不得他,又悄悄地把他叫回來。鄭譯回來之后,流著眼淚對宇文赟說,太子殿下,您什么時候才能當皇帝?我等得花兒也謝了。宇文赟一聽,心說此人天天盼著他當皇帝,真是大大的好人,也感動得不得了。如今他真的當了皇帝,馬上就任命鄭譯為內史上大夫,委以朝政。就這樣,北周宣帝身旁聚集了一批親信少壯派。這些人在朝廷中都沒有什么勢力,當然只能唯北周宣帝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他就有權力了。
第二,殺人。光用親信還不夠,北周宣帝還想解除那些元老重臣對他的威脅。怎么解除?他把很多元老重臣都殺了。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提到過的王軌,另一個則是他的親叔叔宇文憲。
王軌是北周武帝的心腹,當年北周武帝殺宇文護,王軌就是主謀之一。北周武帝去世之前,還把太子宇文赟交給了王軌,王軌也算是托孤的重臣了。自古以來,少年皇帝和輔政大臣都有矛盾,像唐高宗和長孫無忌,康熙和鰲拜,概莫能外。何況王軌還幾次三番地說宣帝不堪重任。以宣帝的性格,怎么能容得下這樣的人?
宇文憲也一樣,此人是平齊過程中最重要的指揮官,也是北周宗室的代表人物。當年,宇文護僅僅是堂兄,就能壓制北周的三代皇帝,專權十五年,現在宇文憲是宣帝的叔叔,又素來德高望重,宣帝當然也害怕他以后心懷不軌。怎么辦?也殺了吧。
殺了這兩位元老重臣還不夠,只要是輩分高、名聲好的宗室親王,周宣帝都把他們安排到了外地,這樣一來,中央只有北周宣帝獨大,這才叫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北周宣帝這樣殺人、用人,建立自己的權威,對不對?平心而論,也沒什么大錯,畢竟主少國疑,加強皇權還是有必要的。
但是,有道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北周宣帝這樣大開殺戒,楊堅可從中獲利了。
首先,北周宣帝殺死的這些元老重臣,也恰恰是當年對楊堅疑心最重的人。宇文憲和王軌不都說過楊堅有反相嗎?這些人政治敏感度高,對國家責任心強,又有膽量跟皇帝直言。現在,這樣的人死了,也就沒有人再提醒宣帝警惕楊堅了。
其次,這些元老重臣一死,朝廷里的很多位置就空出來了,總得有人填補,誰來填補?宣帝寵幸的那些親信資歷還不夠,而楊堅出身貴族,立過戰功,再加上國丈的身份,真是既親且貴。現在朝廷用人,豈不是非他莫屬!
就這樣,隨著北周宣帝登基,楊堅也迅速從南兗州回到了朝廷,而且地位火箭式躥升,一年之內,連升三級。官位大前疑,也就是首席宰相;勛位上柱國,也就是北周的最高級勛官;爵位隨國公,也算是當時大臣能夠得到的最高爵位。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楊堅都是位極人臣了。這還不算,宣帝不是剛剛當政一年,就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七歲的兒子北周靜帝了嗎?靜帝雖然不是楊堅之女楊麗華的親生兒子,但是,楊麗華畢竟是宣帝的原配皇后,在宣帝的五個皇后中地位最高。按照中國古代的規矩,這個小孩也算是她的孩子。
這樣一來,楊堅又成了小皇帝的外祖父,地位更高了。每次宣帝出去巡游,都是他留守京城,這樣的權力、這樣的信任,和北周武帝時代相比,真是冰火兩重天!
三、翁婿斗法
北周宣帝行為荒唐,又沒什么政治經驗,而楊堅老成持重,政治經驗豐富。既然如此,那楊堅就應該好好地輔佐自己的女婿,而宣帝也應該信任自己的岳父,讓他放手工作了吧?完全不是這樣。
楊堅在北周武帝時代就整天找人算命看相,早有不臣之心。現在自己位高權重,女婿又年輕荒唐,不免產生了非分之想。而宣帝雖然荒唐暴虐,但是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對于權力一向抓得很緊,眼看岳父聲望日隆,當然會產生警惕心。翁婿兩人都盯上了權力,自然就會產生矛盾。
有了矛盾,楊堅和北周宣帝的斗法也就開始了。怎么斗?有兩件事比較重要。
第一件是收買人心案。第二件則是皇后賜死案。
先看第一件事。什么叫收買人心?這其實和當時的法律制度有關系。當年,北周武帝在位的時候,講究亂世用重典,法律制度比較嚴苛。北周宣帝即位之后,有意減輕刑罰,這本來是好事,但是,好事沒辦好。
北周宣帝還沒有想清楚新法律到底要怎么制定,怎么推行,就盲目地把原來的法律廢了。根據舊法抓進去的許多犯人也都從監獄里放了出來,算是新皇帝的恩典。可是,這些人本來就不是什么好人,一出來就到社會上為非作歹,真讓宣帝覺得打臉。
宣帝大為惱火,頭腦一熱,馬上又頒布了一個新的法律,叫作《刑經圣制》,比原來北周武帝時代的法律還要嚴酷。矯枉過正之下,老百姓怨聲載道。
楊堅看到這種情況,就向宣帝上書進諫說:“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法律太多了,這可不是好事,希望宣帝要施行仁政。宣帝哪里是聽勸的人,馬上駁回了。可是,朝廷里這一正一反兩種意見傳出來后,坊間可就議論紛紛了,都說皇帝拒絕納諫,而宰相楊堅是個難得的好人。這樣的議論傳到宣帝耳朵里,宣帝不免產生疑慮:楊堅這么做,是不是有意收買人心?他到底想要干什么?有了這樣的疑慮,宣帝對楊堅的防范就加強了。
在這種情況下,又發生了第二個事件,就是所謂的皇后賜死案。
前面提到過,北周宣帝一連封了五個皇后,除了楊堅的女兒是正宮皇后外,還有其他四個由寵妃提拔成的皇后。要知道,后宮本來就是是非場,一個皇后尚且不消停,何況是五個皇后并立。按照想象,肯定爭寵爭得一塌糊涂了,可事實又不完全如此。其他四個皇后確實經常爭寵,但是,只有楊堅的女兒,也就是宣帝的原配皇后楊麗華不爭。不僅不爭不搶,而且還主動團結其他四個皇后,讓這個亂糟糟的后宮維持基本的秩序。
這樣一來,整個后宮都對楊皇后印象非常好,愿意唯她馬首是瞻。在這種情況下,宣帝是不是很應該感謝她?如果是一般的皇帝,遇到如此通情達理、顧全大局的好皇后,當然要念佛了。可宣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既多疑又暴虐。一看到楊麗華如此得人心,馬上把她的表現和楊堅上諫聯系起來了。心想,你爸爸在外面收買人心,你在宮里收買人心,你們是要聯手篡我的權啊!想到這里,宣帝真是無名火起,對著楊皇后破口大罵道,你不要裝賢惠收買人心,我一定要將你家滅族!
本來,這是皇帝暴怒之下的言語,并不一定當真。如果楊麗華服軟,在宣帝面前跪地求饒,滿足一下他的虛榮心,可能宣帝也就罷了。可是沒想到,楊麗華不是這樣的性格。她本來就是北周宣帝的正宮皇后,對自己的身份頗當回事,總想著跟宣帝平起平坐,又是貴族之女,從小也是驕傲慣了的,又沒有真的做錯什么,她怎么可能輕易向別人低頭?聽了宣帝這句狠話之后,楊麗華鎮定自若,就是不認錯。
這一下可把宣帝氣壞了,這豈不是故意藐視他的權威!宣帝暴跳如雷,當場讓她自殺謝罪。賜皇后自殺,這可是件大事,如果真這么執行,遭殃的可不僅是楊麗華,整個楊堅家族都得受牽連啊。
幸好在宣帝和楊麗華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早有宮女去給楊堅報信了。楊堅一聽,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讓妻子獨孤氏飛奔到宮里,向女婿求情。可憐獨孤氏一個堂堂柱國夫人,又有岳母之尊,居然忍氣吞聲,對著自己的女婿叩頭求饒,直到頭上鮮血淋漓,這才讓宣帝消了氣,把女兒救了下來。
不過,宣帝雖然暫時饒了楊麗華,對楊家的疑慮可并沒有打消。在他看來,楊麗華這么強硬,無非是倚仗楊堅的權勢,楊堅不消滅,始終解不了他的心頭之恨。所以,這件事沒過幾天,宇文赟又傳令召見楊堅。而且,他還吩咐左右佩刀武士,一旦看到普六茹堅臉上變色,就當場砍死他!
楊堅是什么人?那可是政壇老手了,早就練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領。這次宣帝召他,他也知道來者不善,但是,表面上還是神色自若、言語從容,根本沒有給佩刀武士動刀子的機會。宣帝想找碴也找不到,只好又把他放走了。
雖然這次僥幸逃脫,但是,楊堅走出宮后,可真是害怕了。他知道,以宣帝的性格,既然對他如此不放心,殺他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有道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楊堅覺得,與其在北周宣帝眼前提心吊膽,朝不保夕,不如先到外面避避風頭再說。可是,他已經是首席宰相了,找什么理由才能脫身?楊堅思來想去,決定去求鄭譯。
鄭譯是宣帝的寵臣,同時也是楊堅讀太學時候的老同學,跟楊堅關系一直不錯。楊堅把鄭譯拉到一個僻靜的地方,悄悄對他說,你也知道,我從不貪戀權位,老早就想到地方去享清福了,你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希望你看在老同學的面子上,幫我美言幾句。
鄭譯怎么回復他呢?要知道,鄭譯是個佞人,也是個聰明人。他固然追隨北周宣帝,但是,眼看著宣帝兇狠殘暴,大失人心,又整天喝酒縱欲,他也怕宣帝長不了。而楊堅在朝廷很有勢力,沒準兒哪天就修成正果了,他何不結個善緣,也給自己留條后路?出于這樣的心態,鄭譯慨然允諾。他說:“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忘也。謹即言之。”以楊公您的道德威望,真是天下歸心了,待您得志,我還得指望您罩著我,我怎么可能不替您辦事?您放心,我會盡力辦的!
可是,答應歸答應,怎么才能讓楊堅走,又不引起北周宣帝的疑慮?鄭譯開始動腦筋了。他知道,宣帝有一塊心病,那就是自己在政治上沒業績。宣帝從小一直被爸爸北周武帝打壓,形成了強烈的逆反心理,當了皇帝以后,總想證明自己比爸爸強。
可是,當年北周武帝平齊,這可是個大功績,不容易超越。現在,宣帝要想比爸爸強,那就只剩下平定江南了。因為有這樣的競爭之心,宣帝雖然荒唐暴虐,但對于開疆拓土一直很有熱情。所以,受到楊堅委托后,鄭譯就從這個角度去游說宣帝了。
有一天,正好北周宣帝又跟鄭譯說起平陳之事,打算派他帶兵進攻南陳。鄭譯趕緊說:“若定江東,自非懿戚重臣無以鎮撫。可令隨公行,且為壽陽總管以督軍事。”如果要平定江東,不用朝廷懿戚重臣做統帥,難以鎮撫,請命令隨公普六茹堅隨軍前往,擔任壽陽總管,負責前線軍事。
宣帝一聽,立刻覺得這主意不錯。他看楊堅不順眼已經有一陣子了,殺了他,又沒理由;留著他,又怕他作亂。不如索性讓他到外邊去,利用他的軍事才能為自己打仗。如果打好了,光榮自然還得歸皇帝的英明領導;如果打不好,正好借機把他殺掉,怎么都不吃虧。
就這樣,大象二年(580)五月四日,北周宣帝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準備發兵南征。接到這個任命,楊堅終于松了一口氣,好歹可以活著離開這是非之地了。可是,真到整裝出發的時候,楊堅又覺得郁悶了。
一年以前,他剛剛從地方回到中央,那時候,還以為從此飛黃騰達了,沒想到又被打回了原形。政治斗爭風云變幻,誰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回來!更重要的是,他對北周宣帝也不放心。
楊堅不是整天找人給自己看相嗎?看來看去,自己也有點無師自通了,他總覺得,北周宣帝長著一副短命相。有一次,他還跟自己的心腹說:“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加以法令繁苛,耽恣聲色,以吾觀之,殆將不久。”天元皇帝其實沒積下什么功德,看他的面色身形,也不是個能活得久的。他施加的法令繁重而又苛刻,沉溺放縱于淫聲與女色,我看他就快要死了。
無論是從北周宣帝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還是從所謂的面相上看,楊堅都覺得他活不長。這就讓楊堅不放心了。不放心什么?不是擔心他死,而是擔心他死的時候,自己正好不在場。要知道,如果宣帝死了,肯定政局又要有大變化,如果自己遠在地方,鞭長莫及,怎么辦?想到這里,楊堅心里又非常糾結,不走不安全,走又舍不得。
那么,楊堅到底走沒走?北周的政局,又將面臨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