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坎坷仕途
- 大隋興衰四十年(全集)
- 蒙曼
- 7129字
- 2020-12-16 10:36:17
楊堅十四歲正式步入仕途,此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一次重大的政治變故——西魏政權被北周取代,江山易主,權臣更迭。整整八年,楊堅在右小宮伯這個位置紋絲未動。是什么導致楊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始終沒有得到提升?這八年的磨難將給楊堅帶來什么影響?
一、兩姑之間難為婦
十四歲的楊堅進入仕途。沒過多久,他又迎來了一件人生大喜事。他父親的老上司獨孤信決定把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他。
獨孤信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地位比楊忠還高,楊堅有了這樣一個岳父,當然背景更硬了。這時候,西魏已經被北周取代,但是政權的基礎并沒有改變。楊堅自身素質好,出身高貴,再有這樣一位強勢的老丈人,在新王朝的仕途本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可是非常遺憾,楊堅剛剛踏入仕途,就遇到了一個最麻煩的問題,北周當時有兩個當家人,一個是周朝的皇帝,另一個則是權臣宇文護,他身處其間,不知道該追隨誰才好。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還得從宇文泰說起。宇文泰是西魏的權臣,從大統元年(535)開始執掌西魏朝政,為西魏的生存和發展建立了莫大功業。但是,556年,宇文泰去世了。西魏的江山是宇文泰開創的,宇文泰當然希望兒子能夠接著給西魏當家,問題是,他的兒子們都比較年輕,宇文泰怕那些老將軍,也就是自己當年的老哥們兒不買兒子的賬,左思右想,宇文泰把年少的兒子托付給了已經成年的侄子宇文護。
宇文護當時四十四歲,正當年富力強,人氣很高。宇文泰希望他能輔佐自己的兒子,接著當西魏的權臣。面對叔叔的重托,宇文護倒是慨然允諾了。但是,怎么才能把叔叔交代的事情辦好?宇文護是個有謀略的人。他覺得,宇文泰要是皇帝也罷了,老皇帝死了,小皇帝接班順理成章,可是權臣就不一樣了。權力再大,也不過是個大臣。而要讓權臣的兒子接班當權臣,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了,別的大臣可能不服氣,會引發政治上的混亂。
想來想去,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西魏的皇帝廢了,輔佐著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當了皇帝,西魏也就因此變成了北周。有了皇帝的名分,誰再敢不服氣,那就是造反,就是人人得而誅之。雖然這樣看起來比較魯莽,但實際上倒是快刀斬亂麻,很好地解決了問題。
從建國這個角度講,宇文護算是北周最大的開國功臣。既然是功臣,當然就希望掌握權力,而皇帝一旦有了名分,也不會輕易放棄權力。這樣一來,宇文護和自己親手扶持起來的皇帝又展開了權力斗爭。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楊堅接受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正式任命的官職——右小宮伯。這個職位好不好?非常好。右小宮伯掌管皇宮宿衛,就在皇帝身邊工作,算是皇帝的近臣,因此升遷很快。
但是,這個官職的地位也非常尷尬,因為雖然他的職責是保衛皇帝,但是,在行政隸屬關系上,它是天官大冢宰的下屬,而當時的天官大冢宰正是權臣宇文護。換句話說,這個職位正好夾在了皇帝與權臣之間。
這個任命一下來,楊堅倒抽了一口冷氣。明知道皇帝和宇文護不和,這不是讓他左右為難嗎?那么,這個任命是誰的意思?宇文護。宇文護為什么這么干?這是賣給楊家的一個人情。楊忠身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在老一輩中頗有實力,而楊堅又是少年新銳,宇文護想拉攏楊堅父子。楊堅剛剛進入仕途,右小宮伯這個職位靠近權力中樞,升遷很快,是個美差,把這個職位給楊堅,楊家應該對自己感恩戴德,沒準兒以后還能成為自己的眼線。
宇文護想拉攏楊堅,那么,楊堅應不應該接受?他還真覺得為難。宇文護大權在握,連皇帝都斗不過他,跟著他似乎很有前途,但是,斷然投靠宇文護,楊堅也有顧慮。宇文護畢竟是大臣,以臣凌君,這無論如何也算是悖逆。另外,就在不久之前,宇文護為了專權,逼死了老臣獨孤信,而獨孤信正是楊堅的岳父,這國仇家恨加在一起,讓楊堅對宇文護也沒太多好感。
到底何去何從?在政治舞臺上往往是屁股決定腦袋,楊堅拿不定主意了。怎么辦?父親楊忠在政壇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問問他吧。
楊忠到底老謀深算,面對如此難題,他說了一句最貼近人情,因此也最明智的話:“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最難做媳婦了,你還是哪邊也別靠吧。這句話說得楊堅茅塞頓開,成了他夾縫求生的指南。
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命,但是,楊堅對宇文護不冷不熱、若即若離。這樣的表現宇文護當然不滿意,從此開始給楊堅小鞋穿。從557年到565年,楊堅在小宮伯的職位上一待就是八年。當年,他剛當上右小宮伯的時候,才剛剛十七歲,誰都覺得他前程遠大,現在,他已經二十五歲了,早期的同事都平步青云,而他還在原地踏步,心里真是無限失意。要知道,楊堅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而且,童年時代尼姑智仙所說的“兒當大貴”一直縈繞在他的耳邊,到底什么時候才能真的大貴起來?
就在楊堅越來越焦躁的時候,事情有了轉機。保定五年(565),可能還是因為背景太硬,楊堅終于晉升為大將軍,出任隨州(今湖北隨州)刺史。
隨州刺史并不是什么特別重要的職位,但是,離開沉悶的京城,楊堅還是歡呼雀躍,滿懷憧憬。沒想到,命運之神又跟他開了個玩笑。沒過多久,他又被召回了京城,繼續待命。不過,雖然在隨州沒待多久,也沒干出什么成績,楊堅卻有了重大收獲。他收獲了一個朋友和一顆野心。
這位朋友名叫龐晃,當時是襄州總管府總管宇文直的下屬。楊堅任職的隨州屬于襄州總管府,按照慣例,楊堅一上任,就先去拜見上司宇文直。宇文直是當朝皇帝武帝的親弟弟,但卻是權臣宇文護的親信,因為有宇文護的庇護,一貫眼高于頂,并沒把楊堅放在眼里,只是跟他敷衍了一下,就派下屬龐晃去例行回訪。
龐晃跟宇文直可不一樣。此人很有見識,只可惜命運不濟,年紀已經一大把了,但是官職一直沒升上去,只能屈居人下。龐晃一看楊堅精光四射的長相,立刻覺得此人不凡,從此傾心結交。
后來,楊堅從隨州回長安,路過襄州,龐晃還專程來給他送行,兩個人整整喝了一夜的酒。眼看著窗外漸漸泛白,兩個人都喝得差不多了,龐晃忽然探過身來,附耳對楊堅說:“公相貌非常,名在圖菉。九五之日,幸愿不忘。”所謂九五,正是中國古代皇帝的代稱啊。所以,龐晃其實是在跟楊堅交底:我看你絕非普通人,等你當上皇帝的那一天,千萬可別忘了我!預言楊堅要當皇帝,這簡直是大逆不道。
聽龐晃說出這樣的話來,楊堅的酒嚇醒了一大半,趕緊說:“何妄言也!”
可巧,就在這時候,窗外忽然傳來雄雞喔喔報曉的聲音。這可是吉兆,楊堅心里一動,就對龐晃說,你射一下這只雞看看,如果射中了,我就相信你說的話。日后我真富貴了,你去找我,拿今日之箭做憑證。龐晃一聽,挽弓就射,一下射了個正著。眼看龐晃射中了,楊堅拊掌大笑,說:看來這真是天意了!一高興,把兩個貼身的婢女都送給了龐晃。
說到這里,可能大家覺得,這兩個人都不大正常。議論改朝換代是要掉腦袋的事情,龐晃膽子可真夠大的!楊堅當時才二十多歲,官職也不高,龐晃怎么就看上他了?不光龐晃表現奇怪,楊堅也挺奇怪。龐晃敢說,他居然就敢聽敢信,他怎么就會有這樣的野心?
要解釋這個疑惑,就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要知道,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王朝更迭特別頻繁,宮廷政變,權臣篡位都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在當時的人看來,兵強馬壯就有可能當皇帝,所以,大家對王朝的忠誠度非常低,稍不如意就可能造反,或者想鼓動別人造反。龐晃就是這么一個人。
那龐晃為什么看上楊堅了?除了長相與眾不同之外,他可能更在意的是楊堅的身份。楊堅是十二大將軍之子,和西魏、北周的皇帝同屬于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本來就是皇帝輪流做,北周正是這樣取代西魏的,憑什么楊堅就不能取代北周?正因為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所以,龐晃敢說,楊堅也敢聽,聽了還敢信。
就這樣,在龐晃的鼓動下,楊堅帶著某種憧憬回到了長安。不過,長安的政局馬上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自從宇文護當政,皇帝已經換了三個(北周孝閔帝、北周明帝、北周武帝),沒有一個人斗得過他。宇文護依然不可一世,楊堅也依然受到宇文護的排擠,看不到一點前途。
正好這時候楊堅的母親生病了,楊堅索性辭了職,整天在家侍奉母親。本想避一避宇文護,沒想到卻因此聲名鵲起。當時提倡以孝治天下,大孝子楊堅一下子成了話題人物,聲望節節走高。這樣一來,可把宇文護氣壞了,區區一個毛孩子,卻讓他屢屢受挫,真是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
更糟糕的是,天和三年(568),楊堅的父親楊忠去世了。這下楊堅又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更是覺得前途渺茫。龐晃不是說他相貌非常,能夠大貴嗎?現在得罪了宇文護,生命都沒有保障,這個大貴什么時候才能到來?
就在這種焦慮不安的心情之中,楊堅開始頻繁地和術士來往了。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術士叫來和。有一次,楊堅把他請到家里來,神神秘秘地說,我只要一聽到別人的腳步聲,就能分辨出來人是誰,這是不是好事?來和趕緊說:“公眼如曙星,無所不照,當王有天下,愿忍誅殺。”您的眼睛像早晨的星星一樣無所不照,這正是帝王之相。只是希望您不要殺太多人才好。聽到這樣的秘語,楊堅又覺得寬慰了一些。
楊堅這一時期為什么如此迷信術士算命?是不是因為他野心太大,急不可耐?并非如此。事實上,此時的楊堅還遠遠沒到野心爆棚,一心想要自己當皇帝的地步,只是因為他太擔心前途了,所以才要靠這些虛幻的力量來安慰自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窮算命,富燒香”了。
二、北周武帝親政
就在楊堅郁郁寡歡、求神問卜的時候,北周出了一件大事,一下子就改變了整個政局,也再次改寫了楊堅的命運。
這件大事就是北周武帝誅殺權臣宇文護。北周武帝名叫宇文邕,是北周的第三任皇帝。他能當上皇帝,還是拜宇文護專權所賜。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本來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但是,就因為宇文護一連殺了兩個皇帝,他居然成了皇帝。前面說過,宇文護廢掉西魏皇帝,擁立宇文泰的嫡長子當了皇帝。這就是北周孝閔帝。既然有這么大的功勞,宇文護難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想自己專權。可是,北周孝閔帝也不是好欺負的,非要和宇文護較量,結果宇文護發狠,把北周孝閔帝毒死了,另立了宇文泰的庶長子當皇帝,史稱北周明帝。
這北周明帝也是個有血性的人,當了皇帝之后接著跟宇文護斗,宇文護不耐煩,又把他毒死了。這時候再看看宇文泰活著的兒子,覺得十七歲的宇文邕比較老實,就讓他當了皇帝。這就是后來的北周武帝。這樣一來,宇文護又成了北周武帝的大功臣,還是繼續專權。
北周武帝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當年,他的父親宇文泰就非常賞識他,曾經說:“成吾志者,必此兒也。”他的哥哥北周明帝臨死前,也說:“能弘我周家,必此子也。”兩代皇帝都對他評價這么高,可見北周武帝必有不凡之處。
他和兩個哥哥一樣,也想結束宇文護專權的局面,但是,他不急于求成,而是寧愿把時間拉長,分兩步走。
第一步叫韜光養晦。北周武帝一上臺就裝傻,表現出一副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樣子,任由宇文護發號施令,解除宇文護的懷疑。裝傻之外,他還對宇文護畢恭畢敬,努力討得他的歡心。
即位之后,他下了一道詔命,說:“大冢宰晉國公……親則懿昆,任當元輔……自今詔誥及百司文書,并不得稱公名。”意思是說,大冢宰宇文護,從親戚的角度來說是我哥哥,從官職的角度來說是國家的宰相,這是多么尊貴的人!以后任何詔誥和文書,都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晉國公,以示尊重。這就是所謂的贊拜不名,在中國古代是極大的榮耀。
事實上,不僅贊拜不名,他每次在宮里見到宇文護,都要站起來說話。他說,我和晉國公不僅是君臣,還是親人,宇文護是堂哥,我是堂弟,站著說話是應該的。
他討好宇文護本人還不夠,還要討好宇文護的家人。當時,宇文護的母親被北齊俘虜,三十五年之后才放回北周。老母親受了這么多委屈,宇文護自然想竭盡全力地補償她。北周武帝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對這位伯母特別關心。每到年節都要給伯母跪拜祝賀,伺候得比皇太后還要周到。看見武帝對自己的母親好,宇文護也很感動,對他的警惕就放松了。
北周武帝這樣韜光養晦了整整十二年。十二年如一日地忍氣吞聲,他得到了兩個收獲。
第一,慢慢打消宇文護的戒心,讓宇文護對他放松警惕。
第二,慢慢滋長宇文護的驕奢,讓他狂妄自大,盡情樹敵。
等到宇文護戒心基本解除,樹敵也越來越多的時候,北周武帝該使第二招了。
第二招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宇文護有個親信叫宇文直。此人也是北周武帝的親弟弟,跟兩頭都有關系。建德元年(572),宇文直因為作戰不利被宇文護罷官,心里不忿,一氣之下,轉而投靠了北周武帝。武帝一看敵人內部發生分裂,感覺時機差不多了,于是就制訂了一個計劃。
這一年春天,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北周武帝照舊出來迎接,陪同宇文護一起拜見北周武帝的母親——皇太后。
武帝一邊走,一邊對宇文護說:“太后春秋高,頗好飲酒。雖屢諫,未蒙垂納。兄今入朝,愿更啟請。”母后現在歲數大了,還老是喝酒,對身體多不好!哥哥你有威望,她也尊重你,請你勸勸她吧。
宇文護說,我勸她倒是可以,但是怎么勸呢?
這時候,武帝從懷里掏出一篇《酒誥》說,我早想好了。您見皇太后的時候,就把這篇《酒誥》讀給太后聽,太后覺得慚愧,沒準兒從此就戒酒了。
宇文護覺得沒有問題,當即應承下來。進到太后居住的含仁殿,拜見太后,宇文護然后大搖大擺地坐下,武帝則規規矩矩地在旁邊侍立。宇文護坐好之后,就按照武帝的交代,對太后讀起了《酒誥》。
沒想到他讀得正起勁,武帝舉起玉珽就往他腦袋上猛地一擊,宇文護一下子就跌倒在地。但是,沒有死。
這可太意外了,情急之下,武帝趕緊命令心腹宦官何泉用刀砍,不料宇文護平時威風慣了,何泉怕他,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擊中要害。
這下可危險了,萬一宇文護掙扎出去,發動政變,北周武帝可就要變成他手下的第三個犧牲品了。怎么辦?宇文護的心腹宇文直當時已經投靠武帝了,他此時就埋伏在宮里充當預備隊員,一看形勢危急,馬上跑了出來,一刀砍死了宇文護。
就這樣,殺死兩代皇帝的權臣宇文護命喪黃泉,北周武帝終于大權在握,當上了真皇帝。
消滅了宇文護的勢力,這對北周的發展可是一件大事。從此,北周結束了權臣專權造成的政治亂象,開始在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的領導下,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了。
這件事能夠成功,不僅北周武帝高興,楊堅也跟著雀躍起來。畢竟這么多年,一直是宇文護在壓制他。現在宇文護死了,北周武帝又會怎樣對他?楊堅拭目以待。
三、晉升皇親
經過一番觀察,楊堅發現了,北周武帝真不是一般的皇帝。親政不久,他就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項,整軍。北周武帝發布了兩個著名的命令。
第一個命令,“改諸軍軍士并為侍官”。以前,北周軍隊的將士都直屬于本軍長官,因此,將軍們權力很大,皇帝都管不了他們。現在改軍士為侍官,不僅名稱變了,含義也變了。從此以后,所有士兵都是皇帝的侍官,直屬于皇帝,不再是將軍們的私兵,這樣一來,皇權就大大加強了。
第二個命令,“(諸軍)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簡單地說,就是漢人百姓從此之后也可以當兵了。
這個詔令的意義太重大了。要知道,自從南北朝以來,少數民族政權都實行部落兵制,只讓本民族的人當兵,借此維護本民族的特權,壓制漢人和其他附屬民族。這是民族壓迫的一種表現,也是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不能長久的重要因素。
現在,北周武帝吸收漢人當兵,真可謂一箭雙雕。不僅擴大了兵源,也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民族問題。漢人能夠當兵,從此不再是二等公民了,內心豈不激動!從此以后,漢人大量進入北周的軍隊,慢慢就成為北周軍隊的主體了。
這樣一來,北周就不再只是鮮卑人的國家,它也是漢人的國家,大家都對北周有了認同感,這可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項,找錢。怎么找錢?從佛寺里找。具體說來,就是沒收寺產,銷毀塑像,勒令和尚、道士一律還俗。
當時身處亂世,老百姓內心苦悶,所以,對宗教,特別是佛教的信仰非常虔誠。在這種背景下,寺院大肆擴張。小小的北周竟然有一萬多座寺院,和尚則超過了一百萬人。這還不算,各個寺院還占據了大量土地和大量的依附人口。給寺院服務的人多了,給國家服務的人就少了,這樣與國爭利的事,北周武帝是不能接受的。
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下詔,廢掉佛寺,沒收寺產,充當軍費,同時,勒令和尚還俗,其中的青壯年一律編入軍隊。這就叫“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北周的經濟實力乃至軍事實力都因此大為增強。
第三項,遠交近攻。北周的主要對手是北齊,要跟北齊爭霸,可得有個和平的外交環境,否則難免腹背受敵。為此,北周武帝北和突厥,南通江南的陳朝,大搞和平外交。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絕非易事。就拿北和突厥來說,北周武帝歷經千辛萬苦,娶了突厥可汗的公主阿史那氏。這當然是政治聯姻,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礎,所以,娶回來之后,武帝對她明顯沒有熱情,尊重有加,親切不足。
這種情況被武帝的外甥女,一個六七歲的小姑娘看到眼里了。這個小姑娘對武帝說:“四邊未靜,突厥尚強,愿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現在我們跟江南還有北齊打仗,突厥強大,我們還有求于人家,為了國家,請舅舅您裝出一副愛她的樣子吧!
武帝一聽,幡然醒悟,從此就把真正的感情放在一邊,每天在這位突厥公主面前扮起恩愛郎君。這個眼光精準,少年老成的小姑娘是誰呢?她就是后來唐高祖李淵的夫人竇皇后。
北周武帝進行這一連串的改革,他想要干什么?誰都知道,他這是把槍口對準北齊了。這么多年,一直是東魏和北齊壓著西邊打,想把西魏、北周吃掉,現在,風水輪流轉,北周武帝要讓局面反過來了!
北周武帝這樣勵精圖治,楊堅也是摩拳擦掌。他畢竟是武將之子,雖然還沒打過仗,但是,他已經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當然也要繼承父親的使命。現在終于要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楊堅怎么能不激動!
好事成雙。就在楊堅心情日漸開朗的時候,一件更讓他興奮的喜事降臨了。
建德二年(573),北周武帝為他的太子宇文赟納妃,娶的就是楊堅和獨孤夫人的長女楊麗華。
和北周武帝成了親家,楊堅的身份一下子抬高了不少。現在,他不僅是隨國公、大將軍,還是皇親國戚,這才是真正的位高權重,與國休戚。
那么接下來,這個國家,還有他本人,又會經歷怎樣的歷史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