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2018年7月23日,農歷2018年六月十一,星期一
袁也最近很受器重,今天主編又單獨喊她去辦公室,詢問她對公眾號的發展意見。
主編道,“小袁,這兩周咱們公眾號熱點追蹤的效率不高,粉絲漲幅降了一些,你有沒有什么想法?”
袁也道,“我覺得,追蹤熱點、盡早拿出評論文章,雖然能夠引發關注,但一直追蹤熱點寫文章,總是有些被動,也難以避免跟蹤不及時或者難以掌握一手材料的問題。我在想,咱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制造熱點。”
主編來了興趣,“說說你的看法。”
袁也道,“根據我寫文章的經驗,我感覺許多事件能成為熱點,是因為引發了大家內心的共情或共鳴,根據熱點寫成的文章,能引發廣泛關注的,一定是將這種共情、共鳴顯化地表達出來的。比如我寫的幾篇文章,就是這樣。探討貧窮的文章,觸發的是大家對貧弱的同情;子女贍養父母的系列文章,除了對親情關系的研討,分析的其實是普世意義上道德人倫的問題。”
主編點頭,“沒錯。”
袁也接著道,“能引發廣泛共鳴和共情的,多是一些歷久彌新的事物。比如,真善美的傳承,以及真善美在新時代下的表征和映射。我覺得,可以從這些角度出發,尋找一些未被廣泛報道的事件,在滿足公眾新鮮感、享受信息拓展的同時,激發共鳴,引發共情。”
主編沉吟道,“困難的是,怎么挖掘事件?”
袁也道,“我覺得可以先從志愿者這個群體入手。一來,志愿者群體龐大。活動覆蓋社會的方方面面,環保、交通、醫療、教育等等,選材比較豐富,容易挖掘到新鮮事件。二來,對此類事件及精神的認同,具有歷史淵源,‘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病人之病、憂人之憂”等古訓,“義倉”“義米”“義舍”等的存在,都是此類精神的體現,這個選題,在加強文化認同的同時,能夠提升民族自豪感。其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國民生活富足程度的提升,大家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不圖名不圖利,志愿做好事,這個選題有時代背景。”
主編道,“這是可以嘗試的方向。你來牽頭,我們先做一期試試看。”
袁也答應下來,回到工位,在夏夜微涼微信群中問道,“姐妹們,我需要志愿活動素材,新鮮點的,最好平日里不常聽到的,大家有沒有建議?”
蔡薇回道,“陳旭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去加油,見到不少志愿者。”
袁也回復,“單身狗雖然暴擊滿滿,但念在你熱心幫忙的份上,忍了。”又發了好幾個表情圖逗趣。
艾夏回道:“我知道一些針對特殊兒童的志愿關愛,你要是有興趣,我轉你資料。”
袁也回復:“好啊好啊,夏夏發來的資料我從來都不用篩選,全都有用,愛你。”
徐諒的回復最后到來,“平遙國際攝影展上有很多志愿者,你要是有興趣,可以關注。”
袁也回復,“術業有專攻,大諒子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