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在大連地區城鄉屬一般性傳統節日,有佩茱萸袋、登高飲酒之俗。
起源
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時令節日,源于《易》。《易》以陽爻為九,定為陽數。日月逢九,兩陽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日稱“重陽節”“重九節”。
過重陽節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可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莫知其由。”可見,這個節日自誕生之日起,人們并不十分諳悉其內涵,只有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習慣而已。久之形成定規,相沿成俗。茱萸又名越椒,味香烈,可入藥,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等功用。菊花酒是用菊花做配料釀制的酒,俗信飲此酒可延年益壽。唐代詩人在《秋興》中寫道:“避邪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是對重陽節的形象寫照。
重陽登高之俗漢代就已流行,又稱“茱萸會”“茱萸節”,據《續齊諧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戴茱萸囊是也。”這則傳說表達了古人祈求消災避禍的愿望。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內涵。魏晉南北朝時期,重陽節已成為高官顯貴、文人學士飲酒會友祈禱的盛會。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元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而生。至于荒芳菊,紛然獨宋。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冉冉之將老,思食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這大概是對重陽節最好的詮釋。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最著名的當屬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以炙熱的情感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每逢佳節倍思親”句被世人傳頌千載而不衰。宋代時稱茱萸為“避邪翁”,稱菊花為“延壽客”,并演繹出一些風俗。重陽還與氣候有一定聯系。諺云:“重陽無雨為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至明代,制作菊花酒已十分講究,其做法是用菊花煎汁,同曲、米一起釀造,加地黃、當歸、枸杞等中藥混合配制。醫圣李時珍對此十分賞識,稱菊花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重陽登高圖(清)高岑
重陽飲食與登高之俗
前述之《西京雜記》中所說之“餌”是指糕點。緣起于古時平原地區無山可登,重陽節時制作一種糕點,插上彩色三角旗以示登高(糕),久之便成為一種傳統食品。明清之后,重陽花糕更為普遍,多是以糖面為之,中夾細果。
大連地區傍山瀕海,重陽登高爬山之習久盛不衰。秋高氣爽,登山遠眺,既可飽覽盛世山光水色,又可排解酷暑遺留的郁躁和濕瀝,心曠神怡。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左”的思想影響,人們正常文體活動和民俗活動被視作“封資修”而遭禁止,故登山、佩茱萸習俗一度銷聲匿跡。
改革開放以后,九月重陽節登高之俗重新興起,其原始含義已不被人們所重,主要目的乃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從而成為一項全民性的、健康有益的活動形式。九月重陽節期間,大連城鄉還經常開展規模宏大的金秋菊花展(賞菊會),為城鄉居民的生活描繪出艷麗的一筆。
重陽節演變為老人節
重陽節月與日均占“九”,而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賦予重陽以新義。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風氣端正,政府順應民意,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把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老人們的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老人節的設立,助推了愛老、尊老社會風氣的發展,使中華民族傳統孝道有了法定的展示空間。

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