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民俗節日,以其久遠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起源
“端”即“初”和“發端”之意。據《太平御覽·風土記》記載,農歷五月初五是仲夏之初(發端),故稱“端五節”。到了唐玄宗時,李隆基的生辰恰在五月初五,左臺御史中丞宋璟為討好皇帝,就明文規定諱“五”改“午”,之后“端五”節便稱“端午”節了。記載端午較早的文獻是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其同代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都記載了粽子及龍舟競渡習俗的始源是紀念戰國末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楚國大夫,他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看到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飽受苦難,多次向楚懷王進諫,要求對內彰明法度,舉賢任能,對外富國強兵,聯齊抗秦。懷王不僅拒諫,還將屈原流放邊地。結果懷王被張儀騙到秦國,客死他鄉,楚國割地獻城,國力大衰。楚頃襄王繼位后,屈原返回朝廷,愛國熱情不減,仍上書頃襄王“近忠遠佞,選將練兵”,可是頃襄王寵信奸臣,反將屈原削職流放。秦國見時機成熟,于公元前278年出兵攻占楚國郢都,楚國失地千里,百姓尸橫遍野。屈原眼見救國無望,在極度悲憤和絕望中于同年的五月初五投長沙附近的汨羅江以身報國。據傳說,屈原投江后,沿江居民向江中投放用楝樹葉包裹的米團,以免屈原遺體遭魚鱉搶食,同時競相劃動漁舟搶救屈原。有漁翁向江中傾倒雄黃酒,將江中惡魚龍藥暈后拖上岸剝皮抽筋,并將龍筋纏繞在孩童手臂上,意為以毒制毒。后來便演繹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和系五彩線的習俗。

端午節《假冒鐘馗圖》
端午的“午”還與我國古代天干地支計數工具相關。因“午時”(上午11時至下午1時之間)古人稱為“陽辰”,又因“五”“午”異字同音,故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初五,兩五重疊,又稱“重五節”。端午的起源,除因紀念屈原之外,其始源還有多種說法。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認為,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操練水軍劃龍舟、吃黏米食品而起;還有的認為是紀念春秋時楚人伍子胥投錢塘江的事跡;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更有的認為端午時節五毒(蛇、蝎、蜈蚣、蟾蜍、蜥蜴)出沒傷人,是為惡日,故以插艾蒿、喝雄黃酒、掛僻邪飾物驅避之。不管端午節源出多少種,紀念屈原當是主流文化內涵。當然,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必然融入其他一些文化元素,除屈原的愛國情愫為主流外,端午節還融合了衛生、體育、民間工藝、風物傳說等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除惡、真善、和諧的是非取向。
南朝范曄所著的《后漢書·禮儀志》中即有“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的記載;《風俗通》中也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瘟病”的相關記述。說明早在漢代,端午之俗已很盛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端午節飲食
吃粽子是端午飲食的主要特征。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十分普遍,秦漢魏晉更為盛行。至唐代,粽子已成為民間四季常食的美味食品。唐明皇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宋陸游贊艾香粽子詩云:“盤中共鮮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足見古人對粽子的喜愛。大連因為不是粳米產區,在糧食統購統銷時代,粳米十分金貴,端午節包粽子多用大黃米。粽子角放大紅棗,一方面可防止漏米,另一方面吃起來香甜可口,故棗粽子最受青睞且最為普遍。在困難時期,有的人家包粽子沒有紅棗,就用花生米或紅豆替代,也別有風味。改革開放以前,粽葉少有銷售,有濕地的地區,居民都是到葦塘里自采蘆葦葉包粽子。新采的葦葉需下鍋蒸煮后方能用,其味道清香,只是葉片較窄,需四五片排疊在一起才能包一個粽子。山區的居民沒有葦葉,就采摘橡樹葉替代。橡樹隨處可見,且葉片寬大,一個葉片即可包一個粽子,橡樹葉粽子有一股獨特的清香,至今大連北部地區仍有村民包橡樹葉粽子,為其他地區所無。捆綁粽子用的是馬蓮葉子,其韌性強,在農村隨處可取。包粽子、烀粽子技術含量都很高。粽子有三個角和四個角之分,當今一些老年婦女掌握這門技藝,年輕一代女性多數不會包粽子。烀粽子的關鍵是掌握“放水”火候,即粽子下鍋后要添足水,用重物(一般用平板石塊)將粽子壓實,在烀的過程中,要根據火候,分幾次減少壓粽子的重物,稱為“放水”,這樣才能將粽子烀透,如不“放水”,烀出的粽子必定有硬芯兒。
端午節吃煮雞蛋已是幾千年的傳統,也與紀念屈原有關。因為蛋清蛋黃涇渭分明,雖為一體卻互不融混,寓意屈原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品格和神韻。舊時農村猶重五月初一的雞蛋,俗信初一的雞蛋不僅強身健體還能僻邪驅毒,故這一天產的雞蛋都要做上記號,端午節時留給家中最幼小的孩子吃,以期盼孩子健康成長。端午節這天,學校里十分熱鬧,課間時,學生們紛紛把雞蛋拿出來進行“頂蛋”游戲。頂蛋時用小頭頂,勝者視為團團圓圓,敗者視為破除病毒,故不管勝負均為吉祥。端午節除吃雞蛋外,還吃鴨蛋、鵝蛋,實際上在困難年代,這也是改善生活的一種方式。

古時端午包粽子

現代城市居民包粽子

端午節居民家掛艾蒿與馬猴等門飾

掛龍鳳尾的小女孩
掛艾蒿、系五彩線與避五毒

黑豆人
端午節門戶掛艾蒿和桃枝之俗大連城鄉自古至今十分普遍。艾蒿一般在五月初一清晨太陽尚未升起時帶露采集,俗信此刻艾蒿的氣味達到峰值,更具驅蟲效力。在古代農業經濟時代,民以食為天,然而古代糧食匱乏延續了兩千余年,故婦女兒童承擔了采擷植物根葉補充食物來源的社會職責,經常遭受毒蟲的襲咬而致病甚至喪命,所以防止毒蟲叮咬成為人們生活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民間俗信五月是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故此月多災多難,要避五毒(蛇、蝎、蜈蚣、蟾蜍、蜥蜴)的侵害,否則孩子易夭折。有的地方婦女帶小孩到河邊把身上佩戴的僻邪物如布人、布狗丟入水中,意思是讓小布人代替受災,俗稱狗“咬災星”。端午節門戶上掛艾蒿之俗正是古代人民生活狀態的寫照,相沿成習,流傳至今,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艾蒿上飾以艾虎、桃枝、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傳說可與五毒相克,有僻邪、驅毒,逃脫災厄之意。端午節孩童系五彩線和佩帶香囊又是一道風景線。此俗全國十分普遍,大連地區獨特之處是,在五月初一這天,父母先給小孩手腕上系一根紅線,到端午節再系五彩線。一般是端午節清晨孩子尚未起床,母親就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腳拇指或腰、脖子系上五彩線,將香囊飾以小掃帚掛在脖子上,俗信這樣就可預防毒蟲的叮咬,僻邪、祛病。至今系五彩線之俗已完全成為一種民俗活動,此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留給我們的只是對古代先民生活場景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