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
- 晚述
- 3231字
- 2021-02-07 17:11:30
政協會館
南山路125號的滄桑

日本建筑師西澤泰彥和他的《日本的殖民地建筑》一書,對殖民地建筑的認識可謂精到。
他說:建筑是作為一個總體,如實反映了建造年代的存在。談建筑就是談它所在的那個時代,也就是說,談論多數的建筑,意味著談論歷史。建筑是可以把歷史的現象傳遞到人們視覺中的物體,是與歷史史料不同的存在。
所有的建筑都有它的目的,無目的的建筑是不存在的。因此,每一個建筑一定在某個部分能反映出它的存在目的,看到一個建筑,就會理解到這個建筑的建設有關人,特別是此建筑的主人和設計者的意圖。
南山路125號建于1920年前后,在經歷百年的歷史變遷后,它依然作為雄辯的歷史屹立在那里,來領會殖民地統治的意圖。
綠樹掩映下的歐式建筑
開車沿解放路向南,在七七街的信號燈左拐,沿著這條單行路一直駛下去,當看到左側的樓上有高高飄揚的國旗,這里就是市政協的新辦公樓。
七七街兩側的建筑都不高,且都顯出一些陳舊的感覺,有了一些歷史的風韻。政協新樓在這里很突出,因為它的新和大氣。穿越新樓而過,就看到了南山路125號——大連市政協老樓。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棟建筑先后為日本人會館、日本稅官官邸。1948年,旅大地委書記歐陽欽在此居住,市委書記處亦在此辦公,現為大連市政協會館。
如今,在周圍大氣磅礴的新式建筑中,這棟小樓已顯式微。甚至,很多人找不到它的具體位置。
按照前面有說大連市重點保護建筑的銅牌上的記述,面朝西北方向開門的政協老樓,建于1920年前后,建筑面積1057平方米,建筑造型靈巧、秀美,是大連現存不多的和風歐式花園建筑。
市政協副調研員王繼學帶領筆者穿過新樓的長廊,來到外圍的走廊,從樓上的走廊向下看過去,那個掩映在綠樹叢中、紅頂、錯落有致的建筑就是我們要找的南山路125號。
你很難想象,在喧鬧的市中心位置,會有這樣一個靜謐的院落,院中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古樹參天,營造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恬淡。“這大概是大連市直機關中,辦公環(huán)境較好的地方了。”王繼學領著我們在院中參觀時,由衷地說。
南山路125號門是沖著西北方向的南山路開的,這很特別,中國的建筑很少有向著西北方向開門的。
筆者多方尋找資料,依然沒有查到這棟小樓的建筑歷史,甚至它的建筑年代都是模糊的1920年前后。設計師是誰,也無從知曉。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盡管我們無從考證它更確切的消息,但是,這棟小樓在建筑風格上的特點,還是可以解讀一番。
從外觀來看,這棟建筑具有濃郁的歐式風格,而走進去,又是地道的和風建筑。
從外觀上看,是典型的歐式庭院式建筑,整個樓群頂部凹凸有致,錯落非凡,東北角的外部使用金屬質地的旋轉樓梯,樓外的長廊采用漢白玉欄桿,雕琢得光滑圓潤。一樓有一處拱門,圓拱的上端是大氣的花朵,這些都是歐式的風格。而樓的外檐采用大檐的設計,有些像中國唐代的建筑風格。其實在日本的建筑中,那些大檐的屋頂也是鑒真東渡時帶過去的。

政協會館一角
曾經,一樓作為餐飲服務的場所,二樓是包間,三樓是禮堂,經常接待婚宴和政協的大型活動。樓梯還是原來的木質樓梯,樓板都已經換過了。“大的結構沒有變,但是一些小的房間都經過了重新裝修,變動過了。”小窗小門,使用原色的木質和草質材料是日式建筑的特點,但是在樓里已經見不到這些了。
為什么20世紀20年代的建筑會有歐式的風格?筆者請教了王守昱老先生。王老先生1940年出生,一直生活在南山附近,他的父親是大連解放后第一批建筑師,受家庭影響,他對大連建筑有一定研究。
王守昱說,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政府拿出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送本國的各行業(yè)人員到世界各地考察,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設計。在這個時期,有大量的青年人考察學習回來后,在這片土地上施展,這讓大連有了大量的外表歐式、內里日式的建筑。
筆者在一份資料上看到,日本著名建筑師大江宏說:“對于日本文化而言,如果真的是存在有什么特殊性的話,那就是對外來文化的接受態(tài)度。這種特殊性使得日本在接受新的文明時顯得并不是太困難。日本文化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對新舊、內外等要素的兼容、并存的多重性,也正是在這種特殊文化背景下,通過反復的重疊轉變,漸漸地構成了當代的日本文化。”
日本人會館與“大連神社”
依據王守昱老先生的介紹,南山路125號的政協老樓在建造初期是一家日本人會館。“會館”一詞專指歷史上旅居異地的同鄉(xiāng)人共同設立的,供同鄉(xiāng)、同業(yè)聚會或寄居的館舍。日本人會館的直接服務對象是附近的大連神社。
“大連神社是殖民者在大連修建的一個宗教機構,接受在中國實施侵略的日本人和遠從日本本土來連的日本人參拜的,它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解放小學位置。”
那是日本殖民者的地盤,他們把這里規(guī)劃得近乎完美,中國人難以接近這里。這是日本殖民者文化娛樂中心。
日本人會館向南是個大花壇,大花壇的位置就是今天遠洋大廈的位置。大花壇一直向南有一條大路,路兩旁滿是櫻花,一直通到大連神社。當年來參拜的日本人很多,都是日本上流社會的人,他們參拜完神社,需要找個休閑交際的場所,日本人會館當年就起到了這樣的功能。
后來,這里作為日本稅官的官邸存在了很多年。
日本殖民者早已被趕出我們的家園,而小樓卻靜靜地掩映在綠樹叢中,聽到這里,筆者仿佛看到了當年日本殖民者把我們的家園當成自己的國土,在這里大興土木的情景。他們在這里規(guī)劃了神社,把他們的信仰也帶來了,他們甚至還在這里修建了東本愿寺(今南山大廟),他們以為,神靈會保佑他們的侵略行徑,但是,這一切都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改變。神社沒有保護他們的侵略行為,會館也沒有成為他們吃喝玩樂的聚點。

從高處望去,政協老樓掩映在綠樹的環(huán)抱之中
歐陽欽一家曾在此居住
相對于中山廣場上那些恢宏的建筑,政協老樓在建筑上的意義的確沒有太值得稱頌的地方,但是它能作為老建筑,早在2002年就被保護起來,這大概與它作為歐陽欽的故居有很大的關系。

初夏時的政協老樓一角
歐陽欽作為當時旅大地區(qū)最早的地委書記,對大連這座城市的意義非同一般。
1948年,歐陽欽從陜西省委書記調任旅大擔任地委書記,對大連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歐陽欽在大連工作期間,就居住在這里,這里同時還是大連市委書記處的辦公地點。據說,當時關于大連的規(guī)劃、設計和經濟文化生活發(fā)展中的很多大事,都是在這個小樓里被確定下來的。
歐陽欽的女兒歐陽曉光出生在這里。筆者幾年前曾到北京拜訪過歐陽曉光,看到歐陽欽在北京的家中還珍藏著很多在政協樓生活和工作時的照片。
2011年夏天,歐陽曉光和丈夫來大連搜集爸爸媽媽生前的資料,還特意到南山路125號門前拍了照片。那次歐陽曉光希望搜集父母生前的更多資料,要出版一本畫冊,作為對父母的紀念。
談及在大連生活的記憶,歐陽曉光說,那時太小了,確實沒有太多記憶。歐陽曉光不到5歲時就隨父母去了哈爾濱,但是每次提及大連,提及南山路125號,歐陽曉光依然覺得那是她的家,因為那是她出生的地方。
筆者也曾采訪過歐陽欽在大連時期的秘書李曦沐老人,講述了歐陽欽一家在南山路125號生活時的情景,他講述了一個片段,是關于歐陽欽的夫人黃葳的。黃葳每天一早從南山路125號出發(fā)到解放廣場附近的工廠上班時的情景李老仍歷歷在目。歐陽欽在大連做書記期間,他的夫人黃葳在大連起重機廠當廠長。李曦沐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畢業(yè)生,是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學生,而黃葳是清華大學物理班的學生,與王大珩、錢三強、何澤慧是同班同學。20世紀50年代初,大連工學院(今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屈伯川請來了留學歸來的物理學專家王大珩任教,創(chuàng)立了大連工學院物理系。一次,歐陽欽在接待王大珩時,介紹了夫人黃葳,沒想到兩人見面后異常激動。歐陽欽不知道,兩人在校時曾經是戀人,后來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王大珩留洋海外,兩人斷了聯系。這段經歷在大連籍軍旅作家馬曉麗所著的長篇報告文學《光魂》中有過交代,那是王大珩晚年時對作家馬曉麗回憶的。
歐陽欽與黃葳在大連工作到1955年,后調任到中共東北局工作。
如今,南山路125號作為老建筑被保護起來,只做參觀,越發(fā)地顯出這座百年老建筑的低調與神秘。春有杏花撒落庭院,夏有紫杉掩映其中,秋有金黃銀杏環(huán)繞四周,冬有瑞雪遮蓋紅色屋頂,這里,在靜靜地開啟它的下一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