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團市委樓

軍閥孫傳芳曾在此隱居

漫步南山風情一條街,不由會為這里的幽靜、淡雅所著迷。沿南山北麓順勢而行,在一幢幢以日式風格為主體的別墅中,有一棟歐式洋房,堪稱南山建筑群中的經典之作,這里便是南山街10號。此建筑建于20世紀20年代,雖然它的原主人不詳,但有一個并不討人喜歡的軍閥孫傳芳曾居于此,故而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筑的名單,這個建筑就是孫傳芳的舊居,現在的團市委辦公樓。

出自日本建筑師之手的歐式建筑

平屋頂,歐式瓦,斑駁的土黃色樓體,掩映在門前的兩棵洋槐樹下,一面五星紅旗在綠樹的映襯下隨風飄展,走近南山街10號,這棟歐式花園別墅,庭院外的大門上懸掛著中共青年團大連市委員會的牌子,如今這里作為大連團市委、大連市青聯的辦公樓,2002年被列入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筑的名單,2003年被評為大連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副樓一側的拱窗上以粗糙毛石做窗套

1933年時老宅的面貌

兩根愛奧尼克石柱貫通二層

作家素素在《永遠的關外》一書中這樣寫道:“南山街10號,原是一座歐式花園別墅。建筑外觀用了歐洲近代古典手法,整體和局部多次使用三段處理,愛奧尼克柱式,塔斯干柱式,弧形山花,半弧形門廊,柱、券組合,三個手法裝飾同一套窗戶,使整個建筑顯得氣派十足。它的內部也極其講究,時光過去了近百年,木質的樓梯,木質的雕花欄桿,木質的門窗,以及天棚的花飾和吊燈,地上鋪的馬賽克,仍不改當年的精美和厚重。”這棟老宅建于1925年前后,建筑面積1280平方米,樓體以入口處居中的門廳為中心,兩根愛奧尼克石柱貫通二層,墻面以此為軸向兩側展開。主體部分高三層,副樓高二層,副樓一側的拱窗上以粗糙毛石做窗套,層與層之間以腰線劃分。其獨特、別致的建筑結構,成了一些建筑學家研究的對象。筆者采訪之時,聽大連史志專家孫玉老先生這樣說:“我在收集老建筑的資料時,曾請教過建筑學家一個問題:如何辨別日式建筑和歐式建筑?專家教給我兩種最易辨別的方式,一是,日式建筑是尖屋頂,歐式建筑是平屋頂;再是,日式建筑一進門處設有玄關,這是為方便換鞋的地方,歐式建筑則沒有。”

顯然,這棟老宅符合建筑學家所說的歐式建筑最基本的兩點,那么它為何會出現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呢?孫玉老先生根據史料做了解釋:“早在19世紀末,作為殖民者的俄國人就在他們設計的大連市規劃圖上,將南山北麓規劃為高級住宅區,然而這一切還沒來得及實施,日俄戰爭爆發了。戰爭過后,這塊預留好的地皮連同規劃好的圖紙一起,統統落入了日本人的‘口袋’,于是日本人將俄國人未完成的‘心愿’變成了現實。而當時設計洋房的日本建筑師是一些從西洋求學歸來的學生,這里儼然成了他們大展拳腳的試驗場,他們或復制或模仿,將南山一帶賦予了一種異國情調,成就了所謂的和風歐式建筑特色。日本人在道路兩旁栽上洋槐,還以他們喜愛的樹給這里的街道命了名:楠町(今中山區望海街)、桂町(今中山區桂林街)、楓町(今中山區楓林街)、櫻町(今中山區七七街)。”

如今道路兩旁栽的是梧桐樹,而老宅的庭院里依然留有兩棵老洋槐,越發讓人有幾分思舊。

落難軍閥孫傳芳攜家眷隱居于此

追溯老宅的歷史久遠而神秘,第一個主人是誰?至今仍無從考證。直到一個名聲不太好的名人將這里購為私人房產后,這棟花園洋樓才真正被寫進了歷史。

這里因是北洋直系軍閥頭目孫傳芳避難所而得名孫傳芳舊居。

1926年,孫傳芳的“聯軍”主力在江西的南昌、九江一帶被國共合作組成的北伐軍打垮。走投無路的孫傳芳投靠了張作霖,決定與奉軍聯合。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由北京返回沈陽途中被日本人炸死,東北軍從關內撤退,孫傳芳就這樣來到了東北。張作霖死后,少帥張學良開始主政東北,張學良對極具謀略的孫傳芳很是客氣,給他提供居所的同時,還在帥府內專門為其置辦了辦公室。孫傳芳每日都要到帥府辦公,他涉獵史書,談起中國歷代盛衰興亡滔滔不絕,所以張學良愿意就軍事、政治與他進行商談。但孫傳芳出于軍閥的本性,根本不顧及國家民族的安危,只著眼于軍隊和地盤的爭奪。面對張學良的反日思想,他是力主親日的。然而,在這一點上,張學良并沒有聽孫傳芳的建議。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毅然宣布東北“易幟”,山海關外的中國土地上全部掛起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這一舉措激怒了日本人,張學良的東北當局與日本人的關系漸趨緊張起來。這時,東北當局的內部也出現了動蕩的跡象。以楊宇霆和常蔭槐二人為首的一些元老級人物,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張學良為了穩定局勢,于1929年1月10日晚將楊、常二人槍斃。而事先,張學良做這一決定并未和孫傳芳透露半點。孫傳芳是1月7日晚從大連回的沈陽,由于他的小老婆長期居住在大連(現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附近),孫傳芳經常往返于沈陽、大連兩地。事發當晚,孫傳芳應邀來到帥府,當他從張學良口中得知楊、常被殺之事時,冒出了一身冷汗,但老奸巨猾的孫傳芳表面上并未露聲色,還豎起大拇指恭維道:“殺得好!”回到家后的孫傳芳有些坐立不安,于第二天一早乘9時的火車,只身逃亡大連,之后便購置了現南山街10號的這棟別墅,與他的小老婆隱居于此。

近百年的老建筑如今風貌依舊

大軍閥孫傳芳

孫傳芳逃到大連之后,日本人在東北創辦的報紙出于政治目的,想制造事端,報道說,孫傳芳是“楊常事件”的首議者,一會兒又說,東北當局正在通緝孫傳芳。張學良為了揭露日本人散播的謠言,派人買好火車票,送孫傳芳在沈陽的妻子兒女到大連團聚。而孫傳芳這邊,在他到達大連的第五天,即1929年1月15日,在所住的別墅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向新聞界披露自己對“楊常事件”的發生毫不知情,謠言不攻自破。此后,孫傳芳及其家人一直寓居大連,其間,他在別墅中還為兒子孫家震操辦了婚禮。

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孫傳芳全家遷居天津英租界。1935年,孫傳芳在天津一所教堂里被為父報仇的女英雄施劍翹用手槍擊斃,時年50歲。

曾是日本陸軍大連特務機關

孫傳芳之后也曾有日本人在此秘密活動。

1940年5月,陸軍大連特務機關,復稱“陸軍奉天特務機關大連出張所”由大連南山楓町(今中山區楓林街)遷入南山橡町,這所日本人的特務機關于是駐扎在此。陸軍大連特務機關是關東軍參謀部領導下的情報機關,擔負著對駐大連的日本警、憲、特和其他特務機關的情報領導工作。關東州的警、憲、特機關,每月必須將所搜集到的情報向陸軍大連特務機關報告,如果要逮捕抗日人員,需請示其批準。不定期地召開憲兵隊長、警察部長等駐大連的特務警察機關負責人會議,搜集情報,布置相關任務。但特務機關的情報不與其他特務部門“分享”,而要直接呈報關東軍情報部。如此看來,這棟小樓在當時對日本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老宅門前的洋槐樹

老宅內部別致的樓梯和房門

小樓中設一室三班,即庶務室(經理系)、露西亞班(蘇聯白俄指導課)、支那班(中國工作課)、歐米班(歐美謀略課)。露西亞班,主要負責監視蘇聯人及與蘇聯人有關系的人員;支那班,主要負責搜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方面情報;歐米班,通過“露西人學校”“白俄事務所”“德國、意大利人協會”等特務外圍組織,專門搜集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和猶太人的政治動向及其他情況。

小樓作為日本特務機關,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棟小樓成了大連團市委的辦公樓。經歷了90多年的滄桑巨變,樓里的故事也在不斷地變幻,但它依舊保持原來的風貌。

如今,亭院里鋪上了水泥路面,在這工作了幾十年的劉建杰告訴筆者,“這里沒有大的改變,院里的大墻一直有,前些年把北面的墻拆了。原先院里有個小花壇,花壇里栽種了棵大樹,因為經常走車受影響,后來就把花壇拆了。”

大連團市委如今在這里辦公

沿著小樓走一圈,在后院,筆者看到了一條羊腸小道,這是通往食堂的必經之路。老宅的地下室如今被設成了食堂,而經過劉建杰介紹得知,在樓里則有條暗道,可以從三樓直接通往地下食堂處,但如今已經被封上了。筆者在樓里順暗道往下走,走到一半時,發現這里還“隱藏”著一處辦公室,通往樓下的暗道口在此被堵上了。

劉建杰說:“記憶中,以前這棟樓三五年就要整修一次。房產局經常給我們發紅油,有一年,不給我們發紅油了,而是在原來紅色的木質地板上面又鋪上一層地板,就是如今看到的這些黃色地板。而原來的地板沒有被破壞掉,都安安穩穩地在黃色地板下面躺著呢。不管怎么修,這棟樓的整體結構始終都沒有變。記得有一年大修,墻頂的雕花被起掉了,但最后按照原先的樣式重新雕了上去。窗戶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木質窗,個別窗戶關不嚴,打不開的情況也有,但基本上沒有透風的現象,到了冬天,室內還是很保暖的。”順著劉建杰所指,筆者見到,這棟樓是兩層窗,外面的一層刷的是白油漆,而里面的一層則刷的是暗紅色油漆。

面對風雨百載的老宅,劉建杰不無感嘆:“記得曾在這里工作的一位領導說過,窗戶千萬不能拆,不然我們就成歷史的罪人了。”

(感謝大連史志辦、大連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團市委、大連史志專家孫玉的大力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拉萨市| 丽水市| 利津县| 绥宁县| 阳信县| 揭西县| 资阳市| 郑州市| 兴海县| 廉江市| 桦甸市| 剑川县| 安图县| 香格里拉县| 沙田区| 苍山县| 唐山市| 泰安市| 运城市| 兴义市| 北安市| 长子县| 三门峡市| 苗栗县| 灵寿县| 广灵县| 泰顺县| 潜江市| 奎屯市| 永康市| 从化市| 宜章县| 措勤县| 星座| 正定县| 鄂温| 兰坪| 务川| 乌什县|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