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就到了八月,鄉試的時間即將來臨。
按照陳朝的科舉制度,只要在符合年紀的學子都可以通過縣試、府試、院試,完成從一般的讀書人到秀才的轉變??h試由知縣主持,府試由知府主持,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雖然要過五關斬六將,但這只是科舉晉升之路的開端而已,并不會很難。因此陳朝的秀才并不少,秀才雖然有了一些免徭役之類的特權,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與之前的考試相比,鄉試則可以說是讀書人的一道坎了。每個縣都會在一群秀才里推舉出那些品格良好,強聞博識的,受到舉薦的這些秀才才能去報名參加鄉試。
鄉試在州府舉行,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通過鄉試便是舉人。舉人和秀才最大的不同,就是舉人有了被推舉進入官場工作的資格。
所以,這場考試對于宋青云而言,不可謂不重要。
紅豆以前去江南貢院游玩過,那時候看著一間間的格子間,只是覺得古代人也太慘了,考試和坐牢一樣。
她還記得那時候太陽已經快要下山了,游人們都離開的差不多,就她一個人在里面瞎逛,隱隱約約還能感覺到格子間里坐著人,嚇得她拔腿就往外跑。
“青云也太慘了?!奔t豆想著那時候看到的情景,不由的說出了心里話。
“你這孩子,瞎說什么呢,能夠讀書,有機會去參加鄉試已經是大幸事了。不是所有的人家都可以讓孩子讀書的,當初你爹就是因為家里的銀錢不夠才沒有走科考這條路?!痹谌纹计嫉男睦?,宋子文是個無所不通的人才,她覺得如果她的丈夫去參加科考,肯定可以平步青云。
紅豆也沉默了,無論是陳朝還是她以前所在的時代,讀書都是階級躍升最好的方式??荚囯m然也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存在,但已經是相對而言比較公平的方式了。
宋子文以前也在心里想過,如果當初大哥沒有走科舉這一條路,自己是不是有機會,又能走到什么樣的程度。不過那也只是年輕迷茫時候的幻想罷了,現在的他已經不再糾結這些,看多了生離死別,人生無常之后,他覺得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所謂四十不惑,不是人到四十就什么都明白了,而是該明白的都明白了,不該明白的也不執著了。
“豆豆,本來我和你娘來照顧青云就可以,現在你也跟著來,弄墨和弄影也一起來。我們人可太多了。”宋子文不想妻女都糾結于剛才的話題,找了一個話題道。
宋子孝和趙雪晴實在沒空陪宋青云去處州府參加鄉試,于是宋子文和任萍萍就組成了“醫食無憂”組合。由他們倆陪宋青云去參加鄉試,畢竟從到達處州府到準備考試還有大半個月,在家里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自然要給考生準備最佳的條件。
紅豆之前也就去過一兩次處州府,還是匆匆來匆匆走的,現在有機會在處州府待上大半個月,她自然要跟著去了。
宋子文擰不過她,只能讓宋小河和楊凌風幫忙守著店,弄蓮留下給他們做飯。為了避免引人閑話,還把老宋頭和宋奶奶也請到了店里坐鎮。
“是啊,我們這么多人,住店不劃算,而且現在州府住店的人肯定多,不如我們去租一間宅子?!比纹计加X得客棧人來人往的不適合讀書,還不如自己找間房子住,地方寬敞還不受人限制。
紅豆覺得出門就要住酒店才方便,如果自己去找地方住,還得買各種生活用品,多不方便:“娘,如果我們自己找地方住,那不是還得買被褥嗎?而且還得買油鹽醬醋的多麻煩啊。”
“這有什么的,被褥我們車上就帶有。再說了,我們跟著去就是要給青云做飯做藥膳的,要是住客棧,用人家的灶房總沒那么方便,油鹽醬醋也費不了幾個錢,少買一些就是了。”任萍萍作為一個專業的家庭主婦,一下子就把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
宋子文點了點頭:“娘子說的有道理,不如到處州之后先找個客棧歇著,我們出去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宅院,實在沒有就在客棧將就將就吧?!?
紅豆一家坐在宋子文趕的馬車上聊著天,后面宋青云也在和趕馬車的弄墨說話:“弄墨,我這次去參加鄉試,沒有太多的時間陪豆豆出去玩。到時候你和弄影記得常帶豆豆出去轉轉?!?
“知道了,少爺?!迸舐晳?。他知道自家少爺雖然平時和堂小姐相處時大大咧咧,其實內心還是很在意自己這個妹妹的。
處州府的貢院沿著漢淮河而建,貢院的附近就是夫子廟和一些文房四寶的店鋪。漢淮河的對岸是一排的青樓。世間最清凈的讀書之地和最繁華的煙花之地遙遙相望,呈現出一副太極圖的樣子,如此矛盾卻又如此和諧。
宋子文在貢院附近的走馬巷找到了一個小院子。
說起走馬巷,也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在州府通過鄉試的舉人老爺們基本都會在貢院附近找個地方住著,一邊繼續讀書一邊和其他舉人老爺們做交流。等到會試的時間來臨便會一同去往京城參加會試,一旦通過會試舉人就成了貢生。如果以舉人的身份進入官場,那只能從事一些地方性的事務,說白了不過是個吏而已。但是如果是以貢生的身份進入官場,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官了,不但可以正式主持工作,級別也會高很多。
貢生才有資格去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通過率很高。在正常情況下,殿試的通過率為百分之百。這就是說,所有的貢士,最后都會變成進士。
進士的區別只是名次不同,名次由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他們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同進士出身”。
話說回宋子文找的這條巷子,就是因為陳朝成立之后,歷代從這里出來的進士就有三十余位。先帝南巡路過這里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天下學子的尊重,特地下馬行走過巷。于是這條巷子就被命名為“走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