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ST高效課程開發:培訓師成長實踐手冊(第2版)
- 邱偉
- 7755字
- 2021-01-05 18:41:19
第二節 用FAST模型開發基于問題解決的精品課程
一、FAST模型源于ADDIE經典模型
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模型誕生于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軍方迫切需要快速地訓練出大批的技術人員來完成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工作——從實地測試卡賓槍到制造轟炸機。大批富有經驗的教育心理學家(如加涅、梅里爾等)被征集去指導與士兵、工人培訓相關的教材的研究與開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這批教育心理學家繼續為解決教學問題而工作。ISD模型在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后,最終成為集系統工程學、傳播學、學習心理學與技術為一體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該理論也成為培訓師在開發新的培訓課程時廣泛運用的方法論。在實際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存在上百種的ISD模型。不過,幾乎所有的模型都包括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這幾個基本要素或步驟,由此產生了覆蓋各種ISD模型的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模型。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企業的大規模運用,衍生出了很多種指導性的系統設計模型,它們大都包含ADDIE模型的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實施(Implement)和評估(Evaluate)這五個循環階段。
FAST高效課程開發模型(簡稱FAST模型)是在人力績效改進技術(HPT)和多年企業課程開發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原有ADDIE模型進行深入和優化,而形成的一套基于問題解決的精品課程開發流程,如圖1-1所示。FAST模型的優勢有四點。第一,聚焦于企業所發生的績效問題。FAST模型以通過培訓能夠解決的且有價值的企業績效問題為核心,包括有效的整合方案、搭建內容結構和配套應用工具,保證了課程內容對企業績效問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二,FAST模型將課程內容整合和教學方法開發進行了有效分離。如圖1-1所示,FAST模型中的“整合方案重實效”和“精選教法做引導”是獨立的兩個部分,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課程設計者能夠首先集中精力整合解決績效問題的有效方案,然后再根據學員特點、教學場所和企業實際情況等匹配適合的教學方法,讓教學開發過程中的每一步更加專注。第三,每個步驟采用流程式模塊設計,既可由個人獨立完成所有開發任務,又可由團隊分工完成。FAST模型大大降低了培訓師開發課程的難度,提高了課程開發的效率。第四,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FAST模型能夠滿足企業培訓發展的需求。FAST模型多年來經過大量企業實戰的驗證,是一套科學、高效、易操作、易評估和易檢驗的課程開發工具。

圖1-1 FAST高效課程開發模型
二、FAST模型四步打造精品課程
FAST模型共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聚焦問題顯價值、整合方案重實效、精選教法做引導、優化成果促精品。
第一步:聚焦問題顯價值(見圖1-2)

圖1-2 聚焦問題顯價值
企業的培訓師既是企業的績效顧問,又是企業的“知識銀行”和“人才樞紐”。培訓師只有在真正理解業務需求之后,才能成為業務部門的戰略伙伴與績效顧問,才能真正幫助業務部門提升業績。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培訓內容是否符合企業的戰略需要,能否解決企業的績效問題,能否覆蓋產生績效的主要人群,是判斷企業培訓是否有價值的關鍵問題。因此,FAST模型的第一步是聚焦有價值的績效問題。
1. 明確問題,初定開發方向
在這個階段,我們將運用五種方法收集企業績效問題。同時在收集問題的過程中,當遇到類似業務部門反映的“員工總是效率低下”或“不重視團隊精神”等模糊問題時,運用4W法則厘清問題,得到“不懂得用清單和行動計劃來分配工作”和“在與其他團隊溝通時,不能使用正面、積極的語言”等用準確語言描述的問題現狀。這是聚焦問題顯價值的第一個階段,目標是初步選定課程開發的方向。
2. 培訓分析,選定價值問題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通過培訓解決,培訓能夠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是關于員工會不會和能不能的問題,是由人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方面的差距造成的企業績效問題。筆者把培訓能解決的問題,稱為“培訓影響域”。其他的如制度、體制、環境等非人為因素導致的問題,是很難通過培訓解決的,被稱為“非培訓影響域”,如果想通過培訓來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將其分解為由人的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的差距造成的問題。圈定培訓影響域是錨定課程開發主題的第一級篩選。第二級篩選是選擇有價值的問題,這個選擇直接關系到培訓課程開發成果的價值。選擇標準包括對企業最重要、正在由局部蔓延到整體、必須要快速解決、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嚴重、會經常發生。反之,如果選擇的問題不符合上述的標準,結果只能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卻很難得到業務部門的認可。第三級篩選為是否有內部專家。在這一級篩選中,需要判斷的是哪些問題適合企業內部開發,哪些問題適合外部采購,哪些問題適合通過其他手段來解決(如跨界學習、行動學習等)。
對一個課程設計者而言,在開發課程時,經常會遇到復雜問題。復雜問題指的是收集到的問題只是問題表象,深層原因需要分析后才可顯現。這就像著名的冰山模型一樣,冰山下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時如果不挖掘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只能停留在處理問題的表象上。例如,公司營業額減少,因此就培訓員工,但如果造成營業額減少的原因是市場已經飽和,培訓就很難見到效果;公司投訴增加,因此增加客服人員,但如果產品本身有問題,增加客服人員這種做法就只會治標不治本。本階段的重點除了運用“三級課題篩選漏斗”錨定有價值的開發主題,還要通過多種方法對問題背后的問題進行深入挖掘。
3. 梳理目標,突出價值定位
問題是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設置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無論對于問題的擁有者,還是對于問題的解決者,都是一件雙贏的事情。解決問題的目標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定量目標,一種是定性目標。定量目標是可以用數字明確下來的目標,如“在三個月內將員工滿意度提升10%”。定性目標是用變化的趨勢來表現問題達到的目標,如“能夠對現場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排查和整改”。在梳理課程開發目標時,可以采用如下句式:解決銷售人員,在日常銷售過程中,由于在電話邀約、面談拜訪、持續跟進、締結簽約各銷售步驟中,不能有效建立信任關系而造成簽單率低的問題,取得運用系統性方案與客戶建立信任關系,并最終實現成功銷售的結果。從這個例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課程要解決的問題和要達成的目標,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針對這個課程開發目標中的問題去尋找對應的方法、策略和話術。梳理課程開發目標,不僅可以明確課程要解決什么問題,而且為整合有效解決方案做好了準備。
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的好壞可以決定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成敗。一個好的課程名稱是課程定位和課程價值的體現,也是課程的點睛之筆。出彩的課程標題既能迅速抓住學員的眼球,又能讓你的課程在開發前就備受關注。在本階段中,我們要完成兩項任務:第一項是梳理課程的開發目標,第二項是為課程起一個響亮的名字。
問題解決
聚焦問題顯價值
1. 在調研訪談時需要找到哪些關鍵人?
2. 調研訪談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是什么?
3. 在當面訪談時需要問哪幾類問題?
4. 在收集問題時常遇到哪些困難?
5. 一個問題的四個要素是什么?
6. 當面對多個問題時,如何判定培訓影響域?
7. 通過哪五個維度判斷問題是否有價值?
8. 哪些課題適合企業自主開發?
9. 如何用一句話描述課程開發目標?
10. 吸引人的課程名稱具有哪些特點?
第二步:整合方案重實效(見圖1-3)

圖1-3 整合方案重實效
無論采取何種培訓方式,最終起到培訓效果的一定是培訓內容。這就像給患者看病一樣,你的藥沒有效果,做再多的宣傳也是沒有用的。在“整合方案重實效”這一步中,目標是將培訓內容從之前的“我會什么,我講什么,我有什么,我說什么”,轉變成“為了達到既定的課程開發目標,去匹配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保障培訓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 萃取方法,讓內容更有效
“整合方案重實效”的第一個階段是萃取方法,目標是讓內容更有效。萃取方法有兩種產生渠道:第一種是組織內部,萃取優秀業務專家的經驗,將專家的經驗和智慧轉化為組織的經驗和智慧;第二種是組織外部,借鑒經典實踐和理論。借鑒經典實踐和理論分為直接借鑒和間接借鑒兩種情況,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學習經典課程、查閱論文研究、跨界標桿學習和搜索網絡資料等方式獲得相關資源。在第三章的“萃取方法——讓內容更有效”這一節中,筆者將和你重點分享如何通過多種方式整合并優化出解決關鍵績效問題的有效方案。
2. 搭建結構,讓內容更好記
搭建清晰、嚴謹的課程結構是為了幫助學員在大腦中建立一個框架,學員可以依靠這個框架去組織所學到的內容,也可以在未來需要用到所學內容時,利用這個框架來檢索信息。在第三章的“搭建結構——讓內容更好記”這一節中,筆者將與你分享搭建課程結構時常用的七種邏輯關系,分別是單向流程、循環流程、方法元素、場景應用、問題痛點、要點關系、態度觀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員記憶,筆者還將和你分享如何通過英文組合、漢字拆分、數字連讀、穿針引線、諧音連接、形象類比、顏色分類、詩詞改編八種方法對課程的結構和內容進行生動化、形象化的包裝,幫助你開發出形象、生動、好記的課程內容。
3. 量化成果,讓內容可衡量
將整合到的有效方案進行量化,目的在于能夠在課堂上檢驗學習效果,以及在課后推動學習轉化。在第三章的“量化成果——讓內容可衡量”這一節中,筆者將從兩個方面對方案進行量化,第一個方面是梳理課堂表現性目標,第二個方面是課后配套應用工具。課堂表現性目標是對在課堂環境中學員能完成什么的詳細描述。我們之前已經講過的課程開發目標屬于宏觀教學目標,它所描述的是學員運用所學技能和知識的現實情境,而不是學習情境。課堂表現性目標是在培訓過程中能夠看到的顯性化成果,可以通過測試和練習的方式檢驗。課堂表現性目標有助于學員確認培訓后應取得的結果,有助于培訓師和學員對培訓過程做出客觀評價。總之,課程開發目標是關于在現實情境中學員能做什么的陳述,課堂表現性目標是關于在學習情境中學員能做什么的一種陳述。配套工具主要作為一種外部的記憶儲存形式存在。配套工具可以幫助學員在課后回憶所學內容,并能夠輕松、便捷地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配套工具可以降低學員在工作中的應用難度,促使學員在工作中學以致用,更好地將學員“扶上馬,送一程”。
問題解決
整合方案重實效
1. 組織內部的優秀經驗在哪里?
2. 判斷優秀業務專家的標準是什么?
3. 如何萃取內部專家的優秀經驗?
4. 在訪談專家時哪些問題不能錯過?
5. 萃取失敗經驗的價值是什么?
6. 常用課程結構的邏輯有哪些?
7. 如何包裝才能讓課程內容好記、易用?
8. 如何運用ABCD法則設定課堂表現性目標?
9. 設定課堂表現性目標要做哪三類分析?
10. 課后配套應用工具有哪些類型?
第三步:精選教法做引導(見圖1-4)
麥卡錫的自然學習模式深入研究和探索了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為課程設計者開發出符合“以學員為中心”的課程打下了基礎。筆者在保留了自然學習模式精髓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課程開發實戰經驗及企業內部面授培訓的特點,將教學過程優化為三個階段,即引導體驗、引導思考和引導應用。在這一步中,筆者將為第二步整合出的有效方案配套“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圖1-4 精選教法做引導
1. 引導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每位學員都帶著自己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來到培訓課堂,只有通過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才能夠充分地激活學員頭腦里已有的故事、案例、經驗、觀點等。一旦學員的內心受到不同程度的觸動,他們就會不知不覺、心甘情愿地被吸引著參與到課程中來,享受學習的過程。“以學員為中心”是業界所公認的課程設計原則之一。要做到“以學員為中心”,關鍵在于創造學習體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習發生的最佳情境不應該是抽象的,相反,只有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學習才能變得更為有效。在這個階段中,課程設計者要盡可能激起學員的求知欲,使他們對后面將要學到的內容有所期盼。
個人的學習是加法,團隊的學習是乘法。一個人在思考時,由于各自心智模式的影響難免會看不清全貌,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大家在一起討論有助于將事情看得更全面。自己思考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沒人給你反饋,沒人和你有不同的觀點,也就是沒人挑戰你的觀點,那么你思考的深度就要差一些。在引導體驗階段,培訓師不僅要告訴學員為什么學這項內容,以及激發學員對這項內容的興趣,還要調動學員通過討論對創設情境中的內容或問題進行反思,促使學員連接已有經驗,打開學習的閥門。在第四章的“引導體驗——激發學習興趣”這一節中,筆者將與你分享如何創設學習情境和激發學習興趣的六種方式,以及如何調動學員通過討論進行反思的五種活動。
2. 引導思考,展示論證新知
學員在引導思考階段需要停下來審視和聚焦新知識。基于戴爾的“經驗之塔”,在“揭示新知,闡述核心內容”的環節,培訓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選用課堂講授、現場示范和視頻教學等方法,分別從抽象的經驗和觀察的經驗兩個方面向學員輸出課程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在課堂練習環節,學員在培訓師的引導下,通過做練習來增強對學習內容的掌握。
人一旦獲得了某種知識或經驗,就很難體會沒有它的感覺了。這說明知識和經驗的獲取不一定是累加,還可以是替代。我們在不斷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同時,其實也在不斷地丟棄一些東西,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知識的詛咒”。所以,只有當知識或技能的呈現方式符合學員的背景知識,并滿足不同的學員需求時,學員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為了避免“知識的詛咒”這一現象的出現,課程設計者需要借助形象比喻、舉例說明、分類比較、用圖說話等形式,來幫助學員加深理解所學內容。在第四章的“引導思考——展示論證新知”這一節中,筆者將與你分享如何運用四種方式幫助學員理解和消化學到的新知識。
3. 引導應用,推進實踐落地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親口嘗一嘗。一方面,課堂練習可以幫助培訓師及時了解學員對內容的理解和接受情況,以及課程目標是否達成。另一方面,對學員來說,課堂練習可以幫助他們及時地了解自己有沒有達到學習要求。有些問題在聽課時不容易暴露,通過課堂練習,學習的效果馬上就能顯現出來,避免把學員當成知識容器。培訓師還可以根據練習情況,合理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
推動課后轉化是幫助學員從不會轉變到會的過程。使學員從不會轉變到會的秘訣是重復。開發一門培訓課程的價值,體現在有多少新知識和新技能可以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未被應用于實踐的知識好比沒有播下的種子,永遠也不會結出果實。因此在開發課程時,培訓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確保知識和技能被用于工作實踐中,從而實現其價值。在第四章的“引導應用——推進實踐落地”這一節中,筆者將會與你分享如何設置有效的課堂練習,以及如何推動課后應用的方法和技巧。
問題解決
精選教法做引導
1. 創設學習情境的六種方式是什么?
2. 如何基于SPORT模型采集案例?
3. 案例分析需要哪幾個步驟?
4. 好故事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5. 設計角色扮演有什么要求?
6. 運用提問引導時,有哪三種方式?
7. 引導學員通過討論進行反思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8. 如何促進學員消化、吸收新學到的內容?
9. 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
10. 推動課后轉化常用的四種方法是什么?
第四步:優化成果促精品(見圖1-5)

圖1-5 優化成果促精品
這一步的目標是對前期開發的成果進行優化,為開發精品課程把好最后一道關。優化將通過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對PPT成果進行優化,使其能夠更加美觀、更加突出課程的核心內容。其次,編寫講師手冊和學員手冊,讓優秀的課程開發成果得以廣泛傳承。最后,通過自我、專家和學員三個層級的驗證,全面評估與優化開發成果。
1. 錦上添花,美化PPT成果
PPT是課程開發成果的核心,在完成PPT開發成果時要完成六項優化。第一項優化,內容準確精練。在內容選擇上要做到避免雜亂、重點突出、言簡意賅,沒有必要把要講的所有內容都放在幻燈片上。第二項優化,排版整齊骨感。如果把標題和內容比喻成PPT的肉,那么整齊的排版就是PPT的骨干,只有肉和骨干都健康,整個PPT才能看起來更健康。第三項優化,圖文配合到位。在PPT中配圖的目的是讓學員對頁面的內容或觀點有更多感性的認識。從左右腦的分工來看,課程中的內容屬于偏左腦的邏輯性內容,配圖屬于偏右腦的圖像化內容,這樣的配合能夠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內容。第四項優化,圖形邏輯清晰。SmartArt圖形是信息和觀點的視覺表示形式。SmartArt圖形讓PPT的內容看起來更簡潔、生動并具邏輯性,從而快捷、有效地傳達信息。第五項優化,動畫簡潔流暢。盡量少用動畫,大量的動畫會不可避免地干擾學員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動畫有時也必不可少,在展示流程、提問思考和突出重點時,動畫可以起到吸引聽眾和引導教學的效果。第六項優化,導航排列有序。導航能夠幫助學員避免信息過載,讓學員時刻知道自己處在課程中的哪個環節,以及這個環節的前后內容分別是什么。在第五章的“錦上添花——美化PPT成果”這一節中,筆者將和你分享如何從以上六個方面美化PPT開發成果。
2. 傳承精品,開發教學手冊
開發優秀的課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技術。說它是藝術,是因為不同的課程設計者根據相同的課題,可以開發出不同的效果。說它是技術,是因為無論是誰開發的課程,只有經過不斷的完善和優化才可能成為精品。關于藝術的部分,是由課程設計者的不同造成的必然結果,我們在這里不再過多討論。關于技術的部分,是我們討論的重點話題。在第五章的“傳承精品——開發教學手冊”這一節中,筆者通過編寫講師手冊,將課程的開發背景、課程簡介、教學計劃、授課流程和授課要點等形成文字資料,供培訓師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時使用。學員手冊的制作目的在于方便學員在課堂上更快速地理解課程內容、完成課程練習和課后應用等。講師手冊和學員手冊是課程PPT成果的深化和外延,也是完成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和“指路牌”。如何制作優質的講師手冊和學員手冊,是筆者重點與你分享的內容。
3. 精雕細琢,三級驗證優化
一門精品課程的推出像新藥的上市一樣,需要經過層層驗證才能真正地開始大范圍實施。精品課程的驗證優化一般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自我驗證優化,類似于藥品第一期的檢驗——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階段。第一級驗證優化一般由課程設計者和培訓師來完成,目標是依照“課程驗證標準清單(自我驗證)”來檢驗課程,驗證優化的主要內容有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料等20項內容。第二級是專家驗證優化,類似于藥品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檢驗——治療作用初步評價和治療作用確證階段。這一級的驗證優化一般由業務專家、課程設計者和培訓師來完成,目標是依照“課程驗證標準清單(專家驗證)”來檢驗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否有良好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從而確定哪些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需要優化和升級。第三級是學員驗證優化,類似于藥品的第四期檢驗——新藥上市后的應用研究階段。學員驗證優化由目標學員、課程設計者和培訓師來完成,目標是通過真實的培訓場景來實際操演整個授課流程。這一級驗證優化的主要內容有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呈現技巧和教學資料等20項內容。只有經過三級驗證優化的課程,才可以說是一門合格的課程。在第五章的“精雕細琢——三級驗證優化”這一節中,筆者將與你重點分享如何通過三級標準驗證和優化課程開發成果。
問題解決
優化成果促精品
1. PPT課件的四大功效是什么?
2. 優秀PPT課件需要符合哪六項優化原則?
3. 如何設計有吸引力的課程介紹?
4. 講師手冊的四個功能是什么?
5. 如何編寫講師手冊?
6. 學員手冊的四個功能是什么?
7. 如何編寫學員手冊?
8. 自我驗證優化包含哪20項內容?
9. 專家驗證優化從哪幾個維度評估開發成果?
10. 學員驗證優化包含哪20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