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 月下客
- 3243字
- 2020-12-04 17:31:41
為什么生完孩子,你就變了一個人
01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話題在探討婚姻存在的必要性,討論孩子的出生給女人帶來的是幸福還是苦難。有時候在訂閱號里掃一下標題,滿眼都是《為什么要結婚?》《生孩子的意義是什么?》這類的文章。
我曾聽一個22歲的女孩說,大學畢業后她就靠賣字維生,到世界各地過旅居生活,不結婚不生子,一輩子自由自在。另一個女孩馬上呼應,說現在找女閨密比找男朋友更靠譜,她要趁年輕努力賺錢,等老了就和幾個閨密到鄉下買房子過田園生活,絕對不要結婚生孩子給自己增添煩惱。
我們常常想:是現在的女人都不愿意生孩子嗎?其實并不是。
在我居住的小區里,有很多韓國媽媽,她們通常都會生四五個孩子,出來散步時,大的牽著小的,小的推著更小的。若是我們,談二胎都色變,別說這么多孩子,想都不敢想。但是,那些韓國媽媽臉上并沒有中國媽媽那種心力交瘁、苦大仇深的神情,不管身邊有多少孩子,都是一臉的歲月靜好。所以,確切地說,不是女人都不愿意生孩子,而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女人開始不愿意生孩子。
朋友生產后一直鮮少露面,有一天她在朋友圈里吟了一首哀怨的詩,本來以為大家會問她怎么了,結果一群媽媽跳出來說:“放輕松,一切都會過去。”“剛生完孩子都這樣。”
她說:“你們怎么知道的?”
大家說:“因為都是過來人。”
如此心照不宣的對話,只有在做了母親的女人之間才能產生。
02
如果問我,中國的媽媽幸福嗎?我會說,不幸福。媽媽們有怨氣嗎?我只能說,沒有的太少了!
中國媽媽不僅有怨氣,而且怨氣相當重。為什么?我想可能是因為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中國媽媽的情緒得不到釋放。
我們比以前的媽媽更愛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人要反駁我,沒有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其實,那可不一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一個媽媽養四五個孩子是常事,但是孩子挨打也是常事。我經常聽我們的父輩說,小時候飯灑地上要挨打,把弟弟弄哭了要挨打,叫你幾遍你沒答應,上來就打。
但是現在,有多少孩子還挨打?至少我身邊的媽媽最多跟孩子吼兩聲,但很少動手。說一句“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這種威脅的話已經是我們的極限了,說完還要反思和后悔。甚至很多媽媽開始訓練自己對孩子正面管教,做零吼叫媽媽。
打孩子就是不愛嗎?當然不是,但是至少以前的媽媽愿意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用讓孩子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來釋放自己的情緒,而我們不愿意。即使是被打大的孩子,當了媽以后也希望用更溫和的方式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年輕的媽媽買很多育兒書,關注很多公眾號,加入各種媽媽共修群,學習科學育兒。
我們在行為上不斷地修正自己,控制自己,但不能改變的是,我們依然有與以往的媽媽同等程度的崩潰時刻。
我們的成長經歷并沒有告訴我們怎樣成為一個平靜溫和的媽媽,大多數時候我們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喜歡控制自己的孩子,可這是不可能做到的。當做不到時我們就會崩潰,但是當今社會卻一直要求母親情緒穩定,平和淡定,所以很多的媽媽無處釋放自己的情緒,內心極度壓抑。而我們寧可壓抑自己,也不愿意委屈孩子。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比以往的媽媽,更愛孩子。
第二,中國媽媽的心理與身體嚴重失衡。
80后、90后媽媽多是獨苗,是家里的寵兒,成長過程中,讀書的時間遠遠超過做體力勞動的時間。所以我們懂的道理比較多,但是身體素質比較差。當一個孩子到來時,家務活突然繁重很多倍,照顧孩子更是不分晝夜。中國的年輕媽媽,體力上根本吃不消。
很多老人說,你們年輕人太嬌氣,以前我們一邊干農活兒,一邊帶四五個孩子,也沒像你們這么費勁。的確,從小成長在溫室的我們,身體很多都處于亞健康狀態,我們的體力根本不能和以前的媽媽比。所以,以前的媽媽一邊肩上背著寶寶,一邊干農活兒是很美的畫面,但是在我們這個年代,這樣的畫面簡直可以上《感動中國》。我以前逛街連重一點兒的包都懶得拎,當了媽媽居然可以抱著四歲的孩子走好幾條街,我都覺得自己太了不起了!而且,以前的孩子生活在胡同里、院子里,總有一群小伙伴一起瘋玩,他們的能量可以在玩耍中、在大自然中釋放掉,但是現在的孩子都在高樓大廈里圈養,就會變得比較黏人、不愛睡覺,所以非常不好帶。等把孩子的能量耗光了,媽媽的能量也用盡了。

很多媽媽都痛恨隱形爸爸。其實我知道有很多家庭都是丈夫在外地務工,妻子在家照顧孩子,她們不但沒有這么多怨言,反而會經常和老公通電話,夫妻感情好得很。但是,當生活在一起時,我們就不能接受隱形爸爸。表面的原因是媽媽怕孩子缺乏父愛,深層的根源是妻子抱怨丈夫在她如此疲憊不堪、焦頭爛額的育兒道路上選擇袖手旁觀——說什么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好好疼愛我一輩子,現如今我累成狗,困成孫子,你卻不懂得起身幫孩子打口奶,反而事不關己地呼呼大睡。生完孩子的前幾年是最能考驗老公對妻子的關懷程度的,是最能證明夫妻能不能共擔當的,但是大部分的老公都沒有拿到及格分。
第三,中國媽媽沒有安全感。
社會沒有給她們安全感。現在有很多全職媽媽在家帶孩子,已經非常辛苦,卻還在找機會賺錢,有的甚至做兩到三份兼職。根源就在于全職媽媽這個職業雖然累成狗,但是沒有收入。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管我們怎樣呼吁對女性的尊重,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收入就容易沒有家庭地位,沒有話語權,沒有底氣,甚至沒有尊嚴。于是她們的內心就容易出現一種不安定感,害怕自己苦心經營的家庭會隨時崩塌。
媽媽們沒有給自己安全感。隨著年華的逝去,身價在跌,顏值在降,瑣事越來越多,自己的空間越來越少,很多媽媽都開始找不到自己了。但是她們不是從此開始找自己,而是把這種不安全感轉移到孩子身上,用照顧孩子的一切來麻痹自己。可是一旦孩子長大了,突然有一天離開家了,她們就會覺得無所適從。比如有的媽媽,孩子上大學走了,她會忽然發現家里很冷清,不知道日子該怎樣過下去。
第四,中國媽媽容易把孩子當成作品,而不是真的孩子。
中國媽媽特別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害怕別的孩子在課外班里學的東西比自己的孩子多,害怕孩子上不了好的小學,害怕孩子學習不好,害怕孩子沒本事,害怕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性格問題。所以她們會為孩子的出色而欣喜若狂,也會為孩子的挫敗而倍感惶恐。我從沒見過哪個國家的媽媽像中國媽媽這么焦慮。
曾經有一個讀者問我:“我的孩子三歲多了,我不知道該怎樣管教她,比如,我教她怎樣洗手,怎樣拿筷子,怎樣撕包裝紙袋,她都不聽,寧可不做了也不要我管。”
其實在我看來,這再正常不過了,一個三歲的孩子,開始慢慢地去了解這個的世界,學著掌控自己的世界,他當然必須通過去嘗試、去體驗,才能漸漸積累出屬于自己的力量。在他們看來,我們的管教是一種阻滯、限制,更深層次的是不信任,這會讓他們極具挫敗感。
而我們為什么要掌控?難道不是因為我們把孩子當成我們的作品嗎?我們希望他們表現出色來證明我們調教得好,希望他們毫發無傷來證明我們照顧得周到,希望他們一表人才來證明我們是個成功的媽媽。可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是我們的作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追求、人格和選擇,如果我們做不到尊重孩子,我們一定會和孩子互相傷害。
03
中國媽媽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該怎樣愛孩子;不是不愿意生孩子,而是不敢生孩子;不是太自我,而恰恰是沒有自我。
如果問我,婚姻的意義是什么?生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覺得,婚姻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婚姻生活會讓我們的弱點暴露無遺,會讓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有的人在婚姻中敗下陣來,有的人卻在困境中迎難而上。不會溝通的慢慢學習溝通,脾氣暴躁的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責任心的漸漸學會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負責,沒有上進心的開始努力……所以最終,敗下陣來的收獲了短暫的自由快樂,迎難而上的慢慢把日子過出了花好月圓。
而孩子,一方面,他們是我們人生中的小皮鞭,鞭策著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另一方面,他們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金貴的禮物,讓我們見證一個生命開花、結果的成長過程。
你的怨氣跟生不生孩子沒關系。你的怨氣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死穴。孩子的到來只是讓你無從逃避了。
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死穴吧。尼采說過,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