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 月下客
- 2394字
- 2020-12-04 17:31:43
不讓孩子吃苦,孩子以后會吃很多苦
01
有天早上我送月寶去學校,看到她小小的身體背了個大大的書包,很是心疼,就拿下來,一路幫她拎著。到了學校門口,月寶也許是看到別人都背著書包,也自己接過來,利索地背上,然后和熟悉的同學一起手牽手進校門了。兩個小不點兒都背著大大的書包,一路上聊得眉飛色舞,倒也不覺得書包沉重。我松了一口氣,心想這當媽的,說不寵溺孩子,談何容易?
我觀察了一下周圍的父母,大都幫孩子拎著書包,到學校門口才轉交給孩子。有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更厲害了,不僅書包,連水壺和飯盒都替孩子拿著,到門口了還戀戀不舍,要不是門衛攔著,巴不得給孩子送進教室去。
愛孩子,總想為他打理好一切,讓他順風順水,前途無礙。可是,這一路守護,要走多遠呢?
02
同事袁姐50多歲了,她有個中年閨密團,大家經常約到一起吃飯、聊天、逛公園。一次,老姐妹們準備到稍遠一點兒的地方旅旅游,可是袁姐卻去不了。為什么呢?因為她要給兒子做飯。袁姐的兒子,我只聞其名,未見過其人,據說近一米九的大個子,長得像個硬漢,可是生活上,卻羸弱得像個小孩子。25歲的他,畢了業不找工作,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戲,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說,就是家里來個客人,也舍不得抬起屁股,回頭問聲好。
網上總有一些關于巨嬰的案例:44歲無業兒子把83歲母親送到火車站乞討,以養活自己;老阿姨走在路上突然被兒子暴打,只因她拿不出幾萬元錢替他還債……這些案例聽起來令人心寒發指,但是活生生地發生在身邊,只讓人懂得了一個道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就像我的同事袁姐,本來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因為家里還養著這樣一個大胖兒子,經濟負擔過重,只得延退。她每天利用中午的時間去買菜,下了班就要回家做飯。同事們都說,你兒子在家里也沒什么事,不能幫忙買個菜嗎?袁姐總是說:“嗨!他一個大小伙子,哪會買什么菜呢?”同事好心給她兒子介紹了幾個工作,她卻先挑剔:這個工作的地方太遠了,那個工作時間太長了,他哪里堅持得了呢?一來二去,同事們也就懶得跟著操心了。
有些孩子并非天生是巨嬰,而是家長生生把孩子養成了巨嬰。袁姐若是能對兒子狠一點兒,斷了他的網絡,趕他出去工作,斷了他的食糧,逼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扛,我不相信,一個將近一米九的大小伙子會被生活壓垮了。而像她這樣,依著孩子,慣著孩子,養著孩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呢?難不成等他結婚了,也兩腿一伸天天打游戲,等著哪家又倒霉又缺心眼兒的媳婦過來伺候他嗎?
03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能獨立,而是家長不敢也舍不得讓孩子獨立。這樣萬事都護孩子周全,未必是將孩子送往幸福,反而有可能斷了他幸福的道路。
讀者小微自稱有一個頂天立地的父親。她30多歲,離過兩次婚,婚姻里總是遇到“渣男”,而她面對婚姻里那個不如意的對象,永恒的方式就是跑回娘家訴苦。她身后的父親是她永遠的“守護神”,只要她哭著跑回娘家,父親必叫來女婿對他一通臭罵、甚至暴打。“渣男”起初被老丈人的威風鎮住了,不敢“造次”,但是時間久了,便漸生冷漠,后來甚至出軌、進而離婚。離婚戲碼重演的次數多了,小微終于開始反省自己:在婚姻里太過任性,從不考慮先生的感受;不懂得與人良性溝通,只會哭鬧撒潑、歇斯底里;總希望先生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呵護自己,卻忘了夫妻雙方是平等的,沒有了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婚姻將無法繼續。
我在想,即使小微的父親不懂得教女兒如何維護婚姻,但如果他一開始就狠狠心,讓女兒獨自面對婚姻里的種種,迫使她自己想辦法扭轉婚姻的局面,她是不是可以更快地成長,而不是在第三次婚姻即將結束的時候,才明白這些道理?
為人父母,總舍不得讓孩子吃苦,但是生長在我們羽翼下的孩子反而會因為翅膀羸弱,而吃很多很多苦。更何況,我們眼中孩子吃的那些苦,真的是苦嗎?
小時候,我媽嫌我讀書累,總是不讓我看書,逼我早早睡覺,其實對我來說,絞盡腦汁做出一道數學題,挑燈熬夜看完一本名著,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月寶的姥姥和奶奶不贊成她學跳舞,覺得她下腰劈叉太痛苦太危險了,但是實際上,月寶覺得劈叉是非常炫酷的事,每次下一字馬都必須穿上舞蹈服,滿滿的儀式感。
有的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有的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受欺負,但是孩子真的覺得自己在受累,在受委屈嗎?其實大多數時候是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帶入了過多的自我情緒。我們覺得做家務累,就不讓孩子碰家務,我們受不了別人的行為方式,就覺得孩子在受欺負。
其實,孩子的眼光比成人單純多了,他們若不被父母灌輸負面情緒,心中會是純凈透明的,面對生活也能做到舉重若輕。從3歲起,他們就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想要自己使用筷子,想要自己穿衣服,想要自己洗襪子,也想幫媽媽擇菜、掃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會有強烈的自我完善、戰勝困難的欲望,對于他們來說,很多“苦”不是“苦”,而是充滿挑戰的游戲!如果我們剝奪了孩子“游戲”的權利,就會讓他們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也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慢慢地,他們就會變得游手好閑,不思進取,一步一步陷入低端、無趣等低能量的人生狀態里。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受累,無異于挫敗了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削弱了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這將會為他們的人生埋下更多兇險的隱患。
04
作家劉墉曾說:“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里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我們是高級動物,生的也是高級動物,千萬別把孩子養得那么低級。雛鷹被推下山崖尚且能學會飛翔,我們的孩子又怎會離開父母的庇護就只有死路一條?
做父母,也許真的需要有一點兒“狠心”。在我們想要出手幫忙的時候,等一等,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機會;在我們想要指導教育的時候,停一停,先看看孩子會怎么做;在我們覺得孩子在吃苦的時候,忍一忍,讓他自己生長出力量,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越早獨立,未來的路就越好走;孩子越快成長,未來的生活就越幸福。希望我們都不要用錯惻隱之心,用自己的多慮封死孩子生長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