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11月20日,新華社高級編輯徐勇在工作崗位上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不幸殉職。
徐勇去世后,新華社的同事和新聞界同仁紛紛發表紀念文章,追憶徐勇。中國記協發來慰問信說,徐勇同志為國際傳播和輿論斗爭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中國記協對他的英年早逝感到十分痛心。新華社授予徐勇“社長總編輯獎”,表彰他長期深耕國際新聞報道。
本書精心選編了對徐勇的紀念文章,以表達哀思,還選編了新華社播發的徐勇代表作品,包括他撰寫的人物報道、科技財經報道、國際報道和抗戰紀念報道等。在編纂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一次次為徐勇所感動:因他匆匆離世而唏噓不已,因他堅守理想而肅然起敬,因他勤勉敬業而心懷感佩,因他熱忱待人而感到溫暖……
徐勇矢志不渝追求新聞理想。他從復旦大學畢業后,進入新華社國際部,先后在華盛頓分社和舊金山分社擔任記者,在國際部專特稿專線新聞采編中心主任崗位上耕耘十多年,為國際傳播做出了杰出貢獻。
徐勇全心全意投入新聞事業。駐外期間,有同事感慨,他似乎永遠醒著,永遠處于工作狀態。在編輯部,他總是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下班后重大事件發生,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辦公室,把新聞事件“吃干榨盡”。“做事全力以赴,何嘗顧惜此身?!?/p>
徐勇孜孜不倦傳播中國聲音。他心懷國家,在新華社工作34年,用中國視角報道世界變化,關注中國價值和關切。他提醒同事,不忘自己是中國記者。主管國際部專特稿時,他常說:“專特稿是新華社的專特稿,不是美聯社,不是路透社!”
徐勇堅持不懈踐行群眾路線。他關注人,從人民的視角記錄時代。他筆下的“飛虎隊”老兵、《南京暴行》作者張純如、船長郭川……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刻畫著大時代年輪。2005年,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他和專特稿記者們輾轉各地,采訪耄耋之年的抗日老兵,搶救性留下大量珍貴史實,“多記一個,就是多記住一段歷史?!?/p>
徐勇精益求精體現工匠精神。文如其人,他對新聞的熱愛和忠誠恰如他對“無瑕”文字的追求:對事實必須精準,對文字必須敬畏,拒絕含糊,拒絕廢詞,永遠嚴謹,甚至苛刻。
徐勇認真嚴格幫帶年輕記者。專特稿的編輯自比身在“軍校”,徐勇言傳身教,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他不知疲倦地淬煉“白紙一張”的新人們,培養他們最干凈的文字,最敢拼的作風,將他們一批批送向國際新聞報道最前線。
徐勇品格高尚為人正直坦蕩。他古道熱腸,待人如父兄師長。他無私幫助遇到困難的同事、朋友,長期資助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從不求回報。
逝者安息,生者奮發。徐勇留下了上下求索、永遠在路上的背影,堅定了我們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的信念,這就是記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