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黃學增的出生及家境
1900年9月,在北部灣東面海岸一個小漁村——廣東省遂溪敦文村誕生了一位紅色偉人,他就是黃學增。后來北部灣以及廣東不少地區的紅色歷史都與他息息相關。
黃學增,廣東省遂溪縣樂民鎮敦文村人,清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900年10月14日)出生,乳名妃貴
,別號道傅,
根據黃學思的回憶,其父親“也做做‘道公佬’找點零用”。
而筆者在做田野調研時,亦在該村收集到一本科儀書,于此錄一些以作史料:“志心皈命禮,坐鎮瓊州,瓊屬既沾其澤地,鄰郡雷邦亦受其恩,冒之、犯之、寬之、宥之,皈命禮拜財上奉”;“潿州高廉各干仁天列圣,志心皈命禮,巍巍宣敕圣,蕩蕩王娘神鎮境邦而克靈克圣,享廟食至威至靈,保障千秋棟梁萬世”;“酒滿獻滿斟禮雙全,神歡人喜多吉慶,平安二字值千金,賜福保安寧”;
等等。黃學增小時候,其家共有7口人——父親黃如英;母親——黃學增弟弟黃學思回憶其姓氏不明,但敦文村邑人說其姓饒,仍遂溪河頭鎮英亮村人,英亮村離敦文村大約二十多公里;以及兄弟四人(學顏、學曾、學思、學孟)和一位姐姐。當其時黃家有水田4畝,旱坡地3畝。
據了解,敦文村地形以丘陵地為主,土壤以紅壤為常見。氣候方面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高溫多雨。年均降水量1750毫米,通常7—9月降雨量占全年50%。年均溫22.5℃,一月均溫14.9℃,七月均溫28.4℃。因而村落旱坡地主要種植經濟作物如花生、番薯等。水田則種植水稻為主。同時,由于臨近海灣,村內部分人員間或從事養殖業(如養魚、養鴨等)?!白愿r與半自耕農所耕土地,豐年大抵夠食,若遇水旱之災,則入不敷出,尚要典當賣家常什物,或借債營主?!?img alt="《黃學增研究史料》,第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B48F7/1867513670143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6454-qMVCIsIjIp5UbeQRD3Z0389aVozXbTKn-0-0132d6200fe8a3c4e889ff9ade71e7d8">因而黃如英除了平時做“道公佬”找點零用外,還替人宰豬、擔魚花(即魚苗),盡量維持家景。黃學增出生時,黃家只有茅屋一座,前后各3間,左右各1間。茅草屋乃雷州半島常見的民居之一。茅草屋的構建以頂梁柱為主,用竹竿沿著頂梁柱的四方,以斜向下的方式構成一個很大的框架。屋頂框架構成之后,再用全干的茅草(蒲草或稻草)一層層地鋪上去。屋墻乃是以紅土建構的夯土墻、土坯墻。黃學思回憶,該茅草屋“在1927年秋天被國民黨清黨隊燒掉了”。黃學增兄弟四人之名,是村落私塾老師按古代“四賢人”之意給他們取的學名:學顏、學曾、學思、學孟,此頗為適合當時鄉村地區的習慣,希望自己的農家子弟能夠以中國傳統社會圣賢為榜樣,為社會做貢獻。按,敦文村面朝北部灣,鄰近雙村。傳說宋代時蘇東坡曾到過雙村,與該村私塾先生陳夢英暢談多天后才往海南走。據清康熙《遂溪縣志》卷之二“學校志”記載:“文明書院在縣西南八都樂民所城內,宋元符庚辰,蘇公軾南遷,由儋徒廉道經雙村,宿凈行院,四顧山川,謂鄉民陳夢英曰‘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热ピ掠啵鹬ド涞兀T儒遂即其地連〔建〕書院,扁〔匾〕曰:‘文明’?!?img alt="《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清康熙《遂溪縣志》,掃描本,卷之二“學校志”,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第5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B48F7/1867513670143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286454-qMVCIsIjIp5UbeQRD3Z0389aVozXbTKn-0-0132d6200fe8a3c4e889ff9ade71e7d8">由于家境問題,黃學增讀私塾時間略晚,大約在1912年,時年12歲。在此之前,主要是“輔助家庭勞動,割柴草,拾禾穗、撿番薯,替人養鴨,掙點零錢幫補家庭。”
敦文村鄉民傳說黃學增替人養鴨時,很有一套,管理鴨子很好,是有名的“鴨司令”。據筆者田野調研,黃學增讀私塾時的老師為楊成章,是鄰近的六旺村人,六旺村在新中國成立后改名叫下鄉仔村。在私塾時,黃學增所讀的是《三字經》和《四書》,是時,為黃學增識字之始。父親黃如英雖務農,但因間或做“道公”,略懂一二文采。但母親卻是沒有什么文化的農村婦女。有機會讀書識字,是黃學增命運改變之始。
而根據敦文村黃氏族譜記載,該村黃氏宗親一直以務農、耕海為生,沒有什么人因讀書而出,村內的人情圈子、交際圈子主要是敦文村周圍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