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用更加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武裝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和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先鋒隊。馬克思主義對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與純潔性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展“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在“四個偉大”實踐中,必須努力發展馬克思主義,用更加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武裝中國共產黨。具體地說,應當從黨的性質、黨的信仰、黨的理想信念、黨的宗旨、黨的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民主集中制等幾個方面解決問題。

一、堅定的信仰——馬克思主義

用更加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武裝中國共產黨,首先是到建黨一百周年,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更加堅定。

一本《共產黨宣言》,不僅誕生了中國共產黨,而且也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就是當時讀了《共產黨宣言》,才確立自己的信仰的,才決定組建中國共產黨的。從此,堅信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觀察世界和改造中國,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信仰。夏明翰烈士在就義時真情告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開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著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而執著追求,為著自己的信仰而英勇獻身。也有人經不起考驗而背叛馬克思主義信仰,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管是背叛,還是放棄,甚至迷惘、徘徊,終究是靠馬克思主義建設起了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中國問題,推動了中國發展,獲得了一天天的勝利,并揭示了遠大的發展前程。近百年的中國社會發展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理論,科學地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系統的理論體系,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與實現共產主義的學說,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理論。從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到毛澤東思想,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每一個歷史發展時代,都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新的經驗、新的科學技術與新的文化,都需要依據時代要求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這種發展,既要立足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實踐新經驗,也要科學借鑒吸收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中國,每個時期和每個階段,都需要向前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之后,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發展理論,不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就會枯萎,就會失去生命力。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要在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是推動發展、改造世界的理論。從1848年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類社會就處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推進了人類社會發展,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今天,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要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協調推進,就是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解決共產黨人世界觀問題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進程中,遇到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假馬克思主義的混淆與挑戰。這種挑戰,嚴重影響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不迎接挑戰,不贏得挑戰,共產黨人世界觀就會扭曲,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會動搖,甚至放棄與背叛。因此,必須勇于迎接挑戰,不斷糾正黨內各種錯誤思想和不正確思想,不斷戰勝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不斷戰勝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侵襲。在當代中國,還需要不斷戰勝“西化”的思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始終抓好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建設。在全面從嚴治黨階段,在深入持久地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尤其要抓好思想建黨工作。

二、崇高的理想——共產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以來,經過近百年的實踐,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精神支柱。到建黨一百年,就是要使黨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展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建立在遵循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產品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在共產主義階段,人類擺脫了自然經濟條件下對“人的依賴關系”,也擺脫了商品經濟條件下對“物的依賴性”,實現了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中國共產黨人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并為此矢志不渝地奮斗。

社會主義是奔向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而且是一個極其復雜曲折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戰爭與和平的條件下并存,資本主義的壓倒性優勢,社會主義的暫時挫折,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不平衡,是其復雜曲折的基本特征。在中國,由于沒有經歷一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社會準備,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好,然后進入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逐步向共產主義社會挺進。

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是扎根在心底的,是堅定不移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正是有了這樣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追求,共產黨人才能夠從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走出來,從槍林彈雨的生死極限考驗中活下來,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一座座偉岸高大、令人敬仰的豐碑。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中國共產黨仍然堅定不移地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而奮斗,我國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改變,經濟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上實現了大發展大繁榮,并且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對共產主義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才帶領人民取得了這么輝煌的成就。

三、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近兩個世紀的社會發展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歷史統一使然。

第一,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就一步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之后的80年時間里,中國人幾乎用盡了所有“招式”,從反侵略、反壓迫的革命斗爭,到農民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從為期35年的“辦軍工求強、辦企業求富”的“洋務運動”,到追求“君主立憲”的“維新變法”,再到“民主共和”的政治革新。所有這些探索,都解決不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問題,只有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并為中國共產黨人所創造性地運用之后,才逐步地解決了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這一正確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1840年到今天180年的社會發展證明,只有這一發展道路,才能把中國人民帶上光明的前途。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是為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所指導的歷史統一。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道路的探索中,創造了“為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所指導的、立足現實、著眼中期目標、奔向共產主義遠大前程”的“三點一線”的理論探索模式。1922年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對外打倒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對內推翻軍閥政府的專制統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漸次達到共產主義,是這一模式的最早探索。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更加清晰地論述了這一模式,即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必然趨勢,而兩者都為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所指導。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入探索,亦是如此。如今天,立足到建黨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眼于走好“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奔向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文明發展進程的歷史統一。

中國的文明進程,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從五千年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曲折復雜、螺旋式上升、波浪式發展的遞進過程。一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探索,是中國共產黨人如何把落后的農村變成偉大先進農村的積極探索。依照當時的社會發展方式,黨在農村根據地實施土地制度改革,興辦農村合作社,興辦根據地內的商業和企業,興辦各種夜校、掃盲班提高農民素質,是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先期探索。二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到改革開放后對“九大模式”的揚棄,是中國文明進程的曲折復雜的歷史統一。新中國建立后,黨在1952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并認真組織實施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文明,奠定了道路基礎。之后,黨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主義階段的基本路線及貫徹實施,既表現了文明進程探索的復雜和曲折,也折射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曲折。從黨的八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整22年時間,黨和人民為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終于大徹大悟,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新道路。

第四,改革開放后的新實踐新探索,實質還是中國如何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探索。這種歷史的邏輯統一,具體表現為:前30年(1949—1979年)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后30年(1979—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前期實驗”,而“后30年”則是“前30年”的發展歸宿。文明也是一樣,在否定之否定中前進。“前30年”,“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后30年”,“收入差距過大也不是社會主義”。這種否定,都不否定歷史給定的大前提——“社會主義道路”;這種否定之否定,是希望、期盼與開拓中國新的文明進程,即新的30年(2012—2049年)。這一文明進程探索的歷史統一,是建立在“人間正道是滄桑”基礎上的、人們心靈認知的歷史統一。

第五,把“民生第一”的要求與解決“民生”的無私精神、能力本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命所在。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如何拯救民族于水火,拯救天下蕓蕓眾生于苦海,是一個歷史大課題。辛亥革命之后,當時中國的80多個政黨和200多個政治團體,都認識到了中國的“民生”使命,都曾努力為之奮斗,但最后都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民生問題。只有中國共產黨人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既堅持了“民生第一”,又走進了“民生”,在與中國人民大眾為“民生”而共同奮斗中,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而且一步步取得了“民生”的成就。老百姓正是因為“民生第一”的旗幟,為解決“民生”而甘愿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真能解決“民生”的能力本領,才跟著中國共產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計劃經濟年代的曲折探索,黨和人民經過大徹大悟,也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民生”的驕人成就。可以說,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制度、任何一種社會實踐,能讓中國人民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內,全面地過上如此好的社會生活,取得全面的文明進步,并且看到明天更加美好的未來。把“創造歷史”和“享受成果”有機結合,從“享受成果”的實踐做起,展示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國家的執政者很少給“創造歷史的大眾”以應得的“文明成果”去享受。只有社會主義才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徹底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就給出比國民黨政府給老百姓更好的“民生”,而且公平公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創造歷史”和“享受成果”有機結合,讓人民群眾在“享受成果”中組織起來,從事更加廣闊深入偉大的社會主義新實踐,彰顯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與創造力。

第六,當代“民生”內涵的與時俱進,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的永恒性。過去社會主義重“民生”,重心在“利益”,講黨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今天,“民生”包括四方面基本內容:一是群眾利益,二是人權與群眾的基本權益,三是人的綜合素質,四是全體勞動人民的社會保障。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利益、人權、素質和社會保障”四個方面,貫徹落實“民生”問題,將會使中國社會在不遠的將來,再度發生深刻深遠的歷史變化。歐洲的近現代文明,源于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理論就是“人本主義”。當年的“人本主義”帶來了人類的近代文明;今天中國共產黨人提出高舉“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旗幟,一定會在日后給中國再度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命,會在“民生第一”實踐中實現永恒。

四、以科學的綱領推進事業

中國共產黨以科學的綱領推進事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要解決的時代主題。

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分四個層面,即最高綱領、最低綱領(也稱基本綱領)、執政綱領和具體行動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黨的最低綱領,也稱基本綱領,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基本綱領。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黨的最低綱領之后,往往用某具體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或總路線)來集中表述,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路線、社會主義階段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黨的執政綱領,指改革開放后每五年一個黨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黨的具體行動綱領,主要以中央全會作出的決定為標志,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十三五”規劃、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部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作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黨推進事業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都是主要依據這四個層面的綱領來創造性推進。

黨的四個層面的綱領,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發展內容。因此,我們黨的常規性表述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十八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

以黨的四個層面科學綱領為基本支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大前程,是我們黨推進事業的基本武器。

貫徹黨的四個層面科學綱領,第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既堅持實踐第一的基本立場,立足中國的實際,又要求解放思想,反對本本主義,深入持續不斷地調查研究,持續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同志對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的經典解讀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具體操作流程是: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深入研究現狀,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周密翔實地調查研究,使研究理論、歷史、現狀三者有機結合,一方面,“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另一方面,“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

鄧小平理論向前發展了黨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觀,強調“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即“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世紀之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了“與時俱進”,追求“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科學發展觀繼續向前推進黨的哲學世界觀,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內涵里,增加了“求真務實”的新內容,要求全黨同志要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協調推進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兩個著力點。

其一是必須學習、實踐、調查研究三者有機結合,通過實踐、認識、調查研究、再實踐、再調查研究、再認識循環往復的認識發展過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四個全面”協調推進的偉大實踐中,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鮮活,一次比一次更能動地指導實踐。

其二是必須善于發掘、總結和運用第一線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創造的絢麗新“火花”,并使之不斷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協調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場深入持久的有組織有領導的群體實踐行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四個全面”協調推進的主體實踐者。奮斗在第一線的廣大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每年每月每天都會創造出數以萬計的色彩斑斕的實踐新“火花”。作為組織這一偉大實踐活動的領導者,各級黨組織必須時時刻刻關注第一線的新舉動、新經驗、新創造,給予總結、提高和推廣。這樣,通過及時汲取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第一方面,實施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抓住典型,推動一般,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日益形成一浪高過一浪的滾滾洪流。第二方面,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操作規則,循環往復,使之不斷升華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制度法規建設的新內容,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第三方面,通過發掘、總結第一線廣大黨員和群眾創造的絢麗新“火花”,使之結晶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內涵,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境界。

貫徹黨的四個層面科學綱領,堅持“四個全面”協調推進,第二要實現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傳承,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旗幟,把傳承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神圣的歷史使命,使社會主義的本色和方向不變。創新,就是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有機結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實踐新經驗,不斷給予新的概括和新的結晶,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就是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不斷譜寫新的理論篇章;既傳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又不斷創造新鮮經驗。既通過理論創新推進實踐創新,又能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法治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既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又善于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傳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精華,在經過“合理內核”的再創新之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飛躍。列寧在20世紀初,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精髓,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論證了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時代新特征,在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環節處給予創新,作出了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首先勝利”的新突破,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新階段。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傳承了馬克思主義“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精華,賦予中國特殊國情,創新開拓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需要與時俱進,繼續追求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進行了“合理的傳承與揚棄”,在創新中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新道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新回答,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新飛躍。20世紀末,當蘇聯、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解體,社會主義“低潮”向中國漫天襲來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圍繞著“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歷史課題,一方面,傳承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特色。另一方面,和21世紀的時代潮流相順應,創新了理論,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果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1世紀初,面對著過去30年粗放型發展帶來的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環境惡化、生態退化、資源日漸短缺的現實,圍繞著“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歷史課題,中國共產黨人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并向前推進了理論創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貫徹黨的四個層面科學綱領,堅持“四個全面”協調推進,第三要堅持立足實踐與借鑒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辯證統一。

借鑒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生動地、創造性地運用于共產黨人的實踐創造和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就是在立足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的精華,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列寧主義的誕生,也是列寧在廣泛閱讀與研究了俄羅斯的文學、史學與哲學等名著之后,才使得列寧主義的經典篇章文情并茂、博大精深。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也是在毛澤東閱讀了中國古代大量經典作品之后,一方面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廣泛而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如農民起義上山建立根據地的借鑒,如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戰例的借鑒,如對中國古代屯田借鑒與大生產運動的創造,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命題的提出,等等,這些借鑒吸收,創造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事業。另一方面,把革命實踐、文化的借鑒吸收、革命經驗教訓的升華與結晶,反映到理論創新上,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澤東著作、文章的才華橫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就是一部共產黨人豐富多彩的偉大實踐和燦爛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有機結合的結晶。沒有借鑒吸收文化精華,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新實踐、新經驗就難以升華為生動的新理論,沒有黨和群眾的新實踐新經驗,借鑒吸收也是空話,二者必須實現辯證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向前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協調推進,也必須更加廣泛地借鑒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一方面,是中國經濟規模向世界第一位挺進的必然要求。世界發展潮流的一條規律,是世界各國跟著前三名走,不管你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只要經濟規模進入世界前三名,并且很有發展潛力和發展勢頭,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就會自覺與不自覺地選擇、借鑒、吸收前三名的模式、經驗與成果。這樣,中國為了走好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更加廣泛地借鑒吸收別人的文明成果,以開拓社會主義的廣闊前途。另一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要求。只有世界前三名國家的理論,才是世界級的理論。19世紀英、法、德三國是世界前三名,所以是英法德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在這一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理論。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轉移到蘇聯和美國兩國,列寧主義和美國的資本主義理論,開始引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21世紀的世界發展,一端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另一端在社會主義的中國,為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博弈里日益勝出,必須更為廣泛地借鑒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加科學,更加博大精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房产| 迁西县| 高邑县| 齐河县| 怀来县| 宜君县| 兰溪市| 壶关县| 平南县| 隆德县| 新化县| 祁门县| 余江县| 定安县| 永嘉县| 兴和县| 滁州市| 永济市| 瓮安县| 泰宁县| 咸阳市| 通州市| 达拉特旗| 太白县| 闽侯县| 青铜峡市| 沂南县| 榕江县| 亳州市| 江安县| 张掖市| 二连浩特市| 赤城县| 长宁区| 西峡县| 惠水县| 马山县| 图片| 印江|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