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準則。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踐行黨的宗旨的基本途徑。堅決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捍衛黨的宗旨的必要手段。

一、徹底地踐行黨的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踐行黨的宗旨,需要全心全意的徹底性。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一切工作與一切事業,都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因此,如果我們黨的工作中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從革命時期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就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真從事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解決群眾具體利益問題的工作。

在中國,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的工作,都必須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始終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

1840年后的中國,逐漸淪為多個帝國主義國家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勾結于各個層面,社會如一盤散沙。中國共產黨1921年肩負起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后,面對“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的艱巨任務,根本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可言,有的只是貢獻生命、貢獻一腔熱血、貢獻自己無怨無悔的青春。建黨前后,中國當時有300個政黨政團,面對4億多民眾,絕大多數政黨都沒有辦法整合群眾。最后,只有中國共產黨深入群眾,艱苦卓絕、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革命才一天天取得了勝利,黨的群眾工作、群眾路線和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才得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的是“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人民的文明富裕”的艱巨任務,以及國家貧窮至極、破敗凋零的現實。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有62億元人民幣,1952年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70億美元。當時,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1/4,而中國經濟總量卻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4億多中國人民,汪洋大海般的落后的農業經濟,低文化、低技術含量的勞動生產力,落后的經濟社會基礎,連最簡單的火柴、釘子、自行車(當時稱“洋火”“洋釘子”“洋車子”)等工業品都生產不出來。毛澤東同志當時有一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黨和群眾在這一窮二白的國土上,硬是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艱苦奮斗30年,建立起了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和一套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30年里也熠熠生輝。走出“文化大革命”的“泥沼”,走上改革開放的新道路,還是靠黨群的共同努力,靠徹底地踐行黨的根本宗旨。

走過20世紀,21世紀初,中國共產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為新時期踐行黨的宗旨注入了新的理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發展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中國先進文化與不斷豐富與創新手段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認真貫徹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民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協調推進中徹底地踐行。

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是踐行黨的宗旨的一個基本原則。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密切聯系群眾,源于黨早年艱苦卓絕的群眾工作。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短短的十幾年間,有300多個政黨和政團,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中國的政壇,呈現了“政黨林立”的局面。面對國家內憂外患、戰亂不息、山河破碎、社會風雨飄搖和民眾飽嘗剝削壓迫奴役、貧苦交加、孤苦無依的國情和民情,就看誰能解決國家的獨立,誰能救民族于水火,誰能解決當時四億貧苦大眾的翻身解放問題。中國共產黨不同于其他政黨政團之處,就在于從黨創立時就開始以解放天下勞苦大眾為己任,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為切入點,深入工人中間,代表工人提出:“提高工資,縮短工時、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勞動保護條件”三大要求,積極創辦工人夜校,啟發工人覺悟,創建工人俱樂部,努力團結和組織工人群眾,發動起工人大罷工;深入農民群眾,提出:“減租減息與反抗剝削”口號,創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啟發農民覺悟與組織團結農民,興起與發展農民運動。在之后長期而艱苦的革命斗爭中,共產黨和群眾“生死與共、共赴國難”,幾度失敗與挫折,幾度在血泊中奮起,革命事業在這里日益發展壯大,黨群的血肉聯系在這里日益鞏固,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在這里逐漸形成。歷史證明,人民群眾在創造人類歷史、推動社會發展的活動中,最直接、最基本的目的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自己創造的物質成果和文化成果。只要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堅定地和人民打成一片,那么,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任何敵人最終都壓不倒我們,而只能被我們所壓倒。是黨的艱苦深入的群眾工作,使人民群眾歷史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的實踐,進行了偉大的理論創造,把黨在長時期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的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理論升華,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人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堅定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始終和人民打成一片,最終克服了困難,戰勝了敵人。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創造性地運用到貫徹這一路線的實踐中。為取得正確的領導意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認識和實踐相統一,民主和集中相統一,“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

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尾巴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的工作態度等項弊病,“就是因為它們脫離群眾”。要“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根據群眾的覺悟程度,去啟發和提高群眾的覺悟,在群眾出于內心自愿的原則之下,幫助群眾逐步地組織起來”,逐步地展開為當時當地內外環境所許可的工作。在黨的各項工作中,“命令主義是錯誤的,因為它超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群眾的自愿原則,害了急性病”。同樣,“尾巴主義也是錯誤的,因為它落后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群眾前進一步的原則,害了慢性病”。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黨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黨的群眾路線和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理論成熟和對理論的長期創造性運用,是形成黨的密切聯系群眾政治優勢的根本原因。

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脫離群眾,既是我們黨長期執政要努力解決的一個永恒課題,也是今天我們做好群眾工作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具體分析“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脫離群眾”,一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7年之后,黨的政治路線出現了偏航,犯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政治錯誤,給我們留下深刻教訓。二是改革開放之后,在長期執政、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和外部環境的考驗面前,黨內腐敗現象高發多發,執政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和選人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風,具體工作中的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一時難于有效治理。這些問題,一方面,引起了人民群眾的深深不滿;另一方面,也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利益,敗壞了黨的形象,破壞了黨群關系,瓦解著黨的群眾基礎。三是今天社會收入差距矛盾一時難于解決、利益博弈日益復雜、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黃賭毒黑賄邪”等腐朽思想文化日益侵蝕社會、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日益發揮作用、環境污染問題一時難于治理的影響。這些具體社會問題,一方面,引起了一些群眾對我們黨執政績效的懷疑和不滿,另一方面,一些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四是在今天的群眾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粗暴行為等不良作風,既損害了群眾利益權益,也影響了踐行黨的宗旨的成效。種種錯綜復雜的原因,造成了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三、創造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時代在變,世情國情黨情在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徹底地踐行黨的宗旨,必須不斷創造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創造性貫徹群眾路線的理念有了新飛躍。具體表現為:一是對群眾路線有了新認識。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黨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群眾路線,就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群眾路線,就要真正讓人民來評判我們的工作。長期執政中,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二是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作用有了新認識。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要靠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來實現。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是黨的建設面臨的根本問題和時代課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解決根本問題和時代課題的重要手段。解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脫離群眾,反對“四風”,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始終保持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更要靠創造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好群眾的利益權益問題,改善和提高民生,也必須靠創造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貫徹群眾路線的方式方法手段有了觀念創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做到教育和實踐兩手抓”,使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堅定不移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也必須靠創造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動員和組織群眾加強監督和管理,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長期執政的道路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作風問題是腐敗的溫床,“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必須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相結合,堅持標本兼治,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通過立破并舉、扶正祛邪,通過在鞏固中堅持、在堅持中鞏固,不斷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成果,努力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既傳承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經典方式,也創造出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新方式,即“教育、實踐、四查、整建”四位一體的新方式。對此,必須在堅持和運用中給予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

第一,常態化、制度化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教育實踐活動結束后,要轉為常態化、制度化的工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四查、整建”四位一體的貫徹方式,首先是“教育”,核心是問題導向和切入。要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中的群眾每年、每月反映的突出問題、反映強烈的問題,要結合信訪突出問題,結合群體突發沖突問題,結合每年重要會議期間群眾會集中集聚反映的問題,給予針對性“教育”。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分析復雜的矛盾過程,和群眾民主協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這樣的基礎上,對干部進行群眾觀教育,進行黨性黨風黨紀和民主法制教育,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進行勤政廉政教育,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思想認識,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在解決群眾問題的同時,對人民群眾也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目的是雙贏,雙方都提高基本素質。

第二,常態化、制度化地開展群眾路線“新實踐”。一是堅持每年都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權益問題入手,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問題,把改進作風成效落實到基層,真正讓群眾受益,不斷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新實效。二是始終堅持各級領導帶頭,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始終堅持抓住問題不放、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始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標本兼治。始終堅持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不斷把作風建設推向新高度。三是咬定理想信念和勤政廉政建設不放松。干部理想信念和勤政廉政建設,是執政中的基本工作。理想信念涉及對群眾的感情和態度。對群眾沒感情、態度不好,很容易引起沖突和積怨。勤政能夠及時勤快地解決群眾利益權益問題。廉政能夠贏得民心。所以抓“實踐”就是抓具體群眾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理想信念、勤政、廉政三個基點而展開,常抓不懈。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抓“新實踐”,重點是要抓好基層一線的新實踐,市縣區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和基層單位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直接,不良作風更直接損害群眾利益、傷害廣大群眾感情。為此,一要堅持每一年都從著力解決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入手,認真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各類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二要更加強化問題導向,緊緊盯住作風問題不放,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抓起,讓廣大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新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不等不靠,立行立改。三要每年對拖欠群眾錢款、克扣群眾財物、侵占群眾利益等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屬實的立即加以解決。

通過每年開展群眾路線“新實踐”,推動全黨干部的思想認識每年都有新提高,作風每年都有新轉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每年都有新亮點,黨的執政基礎每年都有新鞏固。

第三,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地抓“四查”。一是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地抓檢查、督查。要努力構建科學的檢查、監督與督查體系。上級對下級,要有科學的檢查與督查網絡,每年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檢查整改。下級對上級、黨員對干部、群眾對公職人員,要有科學的監督網絡體系,每年積極發揮群眾和下級的監督作用。二是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地抓查處、查辦。歷史上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貫徹過程就是一個百煉成鋼、大浪淘沙的過程,有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而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有經不起革命與生死考驗的叛徒逃兵,也有跟不上時代與跟不上隊伍的掉隊者。今天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同樣如此,在長期執政條件下的權力腐蝕和金錢腐蝕面前,有的黨員干部經不起權力和金錢的腐蝕,有濫用手中權力的,有亂花“三公”經費的,有吃拿卡要的,有權錢交易的,有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有行賄受賄的,有腐化墮落的,有紙醉金迷的,有燈紅酒綠的。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本身也是純潔黨的隊伍,接受大浪淘沙的過程。因此,必須堅持每年對違紀違法的黨員干部進行堅決查處,對違法亂紀的腐敗分子進行堅決查辦,不斷純潔黨的隊伍,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第四,常態化、法制化地抓整改、建章、立制、立法。必須在每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查處問題、查辦違法亂紀行為的同時,一要及時根據問題抓整改,該改章的改章,該改革的改革,該立法的積極推動立法,用民主、制度和法制保證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二要與時俱進地建新章、立新制,并不斷給予豐富和完善。任何規章制度都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形成的,都有特定的生命周期。規章制度既是“做成的”,同時也是“長成的”,只有根據新實踐以不斷地吐故納新,自我完善,才有生命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規章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需要針對黨風政風問題的新情況,不斷補充、修正、完善,使規章制度更具有時代性和可執行性。再者,任何規章制度都應是系統的而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系統環境中存在的,需要與其他規章制度相互匹配、相互配合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還需要對群眾路線的規章制度進行頂層設計,使這些規章制度與黨、國家其他規章制度相適應、相協調,發揮系統作用。規章制度只有內化為心,外化為行為主體的習慣、作風,才能長久地發揮作用。群眾路線教育與實踐需要常態化推進,讓黨員干部做到對密切聯系群眾的規章制度內化于心、外化為行,制度化常態化地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風政風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平县| 如东县| 丹寨县| 昌都县| 尉犁县| 乌兰浩特市| 舒城县| 遂溪县| 双江| 谢通门县| 沐川县| 三台县| 大丰市| 商洛市| 南乐县| 高密市| 游戏| 武汉市| 滦南县| 遂平县| 浮山县| 平阴县| 尚义县| 固原市| 乐清市| 双城市| 新津县| 朔州市| 遂平县| 大姚县| 历史| 巴林左旗| 晋宁县| 呼图壁县| 阳高县| 绍兴县| 寿光市| 仁怀市| 岗巴县| 阳原县|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