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付了錢的,什么也不用干”
暑假,有的旅行社組織了中學生參加的海外游學活動,參加者很踴躍。
在一個赴美國的游學團里,有一次和同齡的美國孩子的聯歡。活動在露天草地舉行。活動前,兩國的孩子一起熱熱鬧鬧地搬椅子,布置會場。獨有一位中國男孩坐在旁邊不動。導游過去動員他。男孩回答說:“我媽媽說了,我們付了錢的,什么也不用干。”
這位男孩的媽媽當然是付了錢的。不付錢,他也去不了美國。付錢干什么?當然是希望孩子能有最多的收獲。可是這時,許多收獲來到孩子的面前:共同勞動的愉悅、異國朋友的交往、語言能力的鍛煉、不同文化的感悟,卻被一句“什么都不用干”擋住了。真要算賬,這位男孩虧了,他的媽媽虧了。
國慶期間,我們看到許多外國游客來到北京的四合院,和居民們一起學著搟面皮、包餃子。雖然可能包得不像樣,卻十分開心。他們也是付了錢的。付了錢才買到這樣一個可以干的機會。
許多城里人開車到郊區農家院去采摘,摘葡萄、摘菜、摘山里紅、摘板栗,去垂釣,這些也都是要付錢的,而且價錢比市場上買的水果和魚還要貴。可是人們覺得快樂,覺得有收獲,沒有人認為這是“花錢買罪受”。
干,或者叫作勞動,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人自身就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勞動才使人成為萬物之靈。不干,什么都沒有,也不會有。
不要以為有錢就能買到一切。許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例如友情、愛情。錢當然可以買到吃、喝、玩的條件,但是如果其他什么都不干,最后也只能什么也不會干,這個孩子長大就可能成為廢物,爸媽傳下來的錢也不一定能守得住。這樣的悲劇在人類歷史上難道還少嗎?
有一位朋友,孩子兩歲。她在郊區租了一小塊地,種菜種瓜,每個星期帶孩子去一次,平時請當地農民幫忙照顧。孩子去了,就忙著摘豆角、捉蟲、除草、澆水。他爸爸種一棵小樹,孩子就在樹坑里撒一泡尿,說是施肥。晚上在車上裝了無公害蔬菜回家。朋友婆婆說,你這點蔬菜還不夠來回的汽油錢呢。她說還要加上高速公路的過路費。但是開心啊。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接觸自然,接觸勞動,體會動手的樂趣。這是一位聰明的媽媽。她是真正為孩子的幸福著想的。她知道每一代人的幸福都要靠每一代人自己去創造。能夠創造自己幸福的人,才有幸福的未來。
高爾基說過:“在青年人當中,常常可見到一些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不善于珍重別人給他們爭取來的東西,也可見到一些急躁的鷹,過早地幻想舒適的雞窩。他們太急于要享用現在的成就,就不顧到將來。”這不是年輕人的錯,錯在他們的父母錯用了自己的愛。
(載《特別文摘》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