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觀察
“姥爺吃拜糖平”
有一位朋友,父親有糖尿病,每次餐前都要服拜糖平。這位朋友的孩子三歲。看到大人每次都提醒姥爺,她也想做這件事。一次飯前,她就搶先說了:“姥爺吃拜糖平。”得到大人的鼓勵,她就接著做下去,三天之后就養成了習慣。每次餐前,提醒姥爺吃拜糖平就成了她的責任。
孩子上了幼兒園,和小朋友的關系都很好,她也很樂意幫助更小的小朋友。有一次她感冒發燒了,大人說:“請個假吧,明天不去幼兒園了。”她卻說:“那可不行,我不去了,小莉上廁所時,誰幫她提褲子呢?”原來她已經把幫助小朋友當作了自己分內的事情。
人在社會中生活,享受著社會億萬成員千百年來創造的各種文明成果,他也要回報社會,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這責任無論大小,但只要他承擔,他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就會感受到快樂,他就會有克服各種困難的前進動力。
可惜許多大人往往要剝奪孩子的這種快樂。他們這也不讓孩子做,那也不許孩子做,只是逼著孩子背書做作業。他們自以為給了孩子幸福,孩子感受到的卻都只是沉重的負擔。
一個十歲的孩子,從小在家里沒有做過任何家務。一天,媽媽病了,要求他做一點小事。他答應了,可就是不動。媽媽一次次地催,仍然無效。媽媽批評他,他還頂嘴。媽媽生氣了,說了他幾句,他也生氣了,把門一摔,說:“我不在你們家待著了。”說著便出走了。為什么他會說“你們家”?因為對這個家,他沒有做過任何貢獻,因此他也就不能感到這就是“我的家”。
有一位女孩因為生活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決定割腕自殺。她做了周密的準備,計劃實施時,血已經開始往外流了,她忽然想到:我死了之后,爸爸媽媽怎么辦呢?就是這一念之差,使她開始呼救,挽救了一條生命。實際上如果人的心中沒有其他人,只剩下自己,生命的價值對他就會失去意義,他就會變得無比脆弱,經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打擊。
我的愛人最近病了,雙腳腫脹。醫生檢查之后說是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的淋巴急性發炎。原來人體的血液經過血管把營養輸送到全身,還要經過靜脈回流。回流受阻,就會滯留,就會腫脹,造成各種疾病。家庭、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受到家庭、社會愛的滋養。但是,任何一個成員都不能是只接受愛的終端。愛也是需要回流的。只有接受,沒有付出,一定會出毛病。
一位大學老師告訴我,學生中有學習委員、生活委員,都是優秀分子。學習委員一般成績更好些,就業時往往有優勢。可是幾年之后往往是生活委員的發展成就更大些。這是因為他們更習慣于為他人著想,也就更容易被他人接納。
(載《特別文摘》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