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無遺賢”——中國考試史上的奇聞
天寶五載(746年)春,杜甫西歸長安,開啟了困居長安十年的人生歷程。初入京師的杜甫,還沉浸在裘馬清狂的漫游之中,接連寫了幾首懷念李白的詩,不過他很快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仕途上面來了。當時士子的進取之路主要有四種:參加進士考試、投贈干謁權貴、從軍邊塞、直接投匭獻賦。前三種入仕方式極為常見,而第四種直接向皇帝獻賦這條道路則最難走通,通過這條道路入仕者寥寥可數。杜甫在求仕過程中還處處碰壁,生活變得潦倒不堪,無奈之下他只好試著走第四條路,通過種種努力最終竟然走通了,他因獻《三大禮賦》而被玄宗賞識,從而獲得入仕機會,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杜甫確實是個曠世之才。不過杜甫這幾條路走得都非常艱難,充滿了心酸,他沒想到來長安求仕是如此坎坷,竟至于蹭蹬了十年方得一微官,以杜甫的才華尚且如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政治已經黑暗到了何種程度。
初來長安時,杜甫以為憑借自己的才能很快就能獲得官職,即所謂“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對自己的才華雖有足夠的把握,卻不知現實政治的腐敗黑暗早已超出了他的想象,因此挫折和失望總是不可避免的。不過杜甫初來長安時交友的起點還是很高的,他首先出入的是汝陽王李琎的府邸。杜甫能結交上汝陽王李琎,很可能與杜甫的家世有一定關系。如前所述,杜甫的外祖父母分別出自舒王李元名、義陽王李琮一支,因此他能與李唐皇室貴族攀上親戚。杜甫《壯游》詩云:“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詩中的“賞游實賢王”說的就是汝陽王李琎,說明李琎對這個青年詩人的才華非常賞識。李琎是寧王李憲(原名李成器)長子,李憲為睿宗長子,睿宗當年議立太子,正在猶豫不決之時,李憲以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及擁立睿宗有功,堅持將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因此玄宗即位之后對李憲很是感激,其卒后追封他為“讓皇帝”,李憲的后代也多封王封公。汝陽王李琎喜歡飲酒,愛和賀知章等文人交游,所以他的浪漫行為被杜甫寫入《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李琎因此成為“飲中八仙”之一。杜甫晚年所作的《八哀詩》中就有一篇《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緬懷了李琎的賢德與知遇之恩。此外,李琎的六弟李瑀與杜甫的交往也很密切。天寶十五載(756年),李瑀跟從玄宗幸蜀,封漢中王,加山南西道防御使。到了肅宗朝,他因事被貶為蓬州長史。寶應元年(762年),杜甫漂泊到梓州(今四川三臺)時又與李瑀重逢,曾作《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詩云:“西漢親王子,成都老客星。百年雙白鬢,一別五秋螢。”大歷五年(770年),杜甫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序中將漢中王李瑀稱為自己的“海內忘形故人”,可見二人關系的密切程度。不過李琎和李瑀這些關系都只能為剛入長安的杜甫提高一些聲望、增加一些機會,卻不能幫他直接獲得官職。天寶五載(746年)的除夕之夜,杜甫是在長安旅社中度過的,他半夜賭博尋樂,輸了個精光,還為自己解嘲說:“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杜甫此時可能還想不到,在新的一年里自己會有一次入仕的良機,當然他也將經歷一次次的失落與挫折。
天寶六載(747年)春,唐玄宗下詔,令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來京師就選。需要指出的是,這次考試并非常科進士考試,屬于“恩科”,是皇帝心血來潮的產物。皇帝既然做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姿態,天下前來應征的士子自然非常踴躍,他們都期望能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通過這次特殊的考試取得功名,在仕途上一展宏圖。杜甫與元結、孔巢父等人都參加了這次考試,但是他們并不知道,此時一個大的陰謀正在醞釀和實施著。元結曾在《喻友》中云:
天寶丁亥中(天寶六載),詔征天下士人有一藝者,皆得詣京師就選。相國晉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當時之機,議于朝廷曰:“舉人多卑賤愚聵,不識禮度,恐有俚言,污濁圣聽。”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書長官考試,御史中丞監之,試如常吏(如吏部試詩、賦、論、策)。已而布衣之士無有第者,遂表賀人主,以為野無遺賢。
這次考試是由權相李林甫主持的,李林甫是唐代著名的奸臣,為人狡詐多計,他善于察言觀色,溜須奉承,又陰險毒辣,人稱“口蜜腹劍”。不學無術的李林甫玩弄權術,蒙蔽唐玄宗,做了很多壞事。為了能夠一手遮天,他最害怕耿直無畏的士子們借機揭露朝政的腐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恐泄漏當時之機”,因此李林甫極力阻撓這場考試,從郡縣選拔到臺省復試,李林甫都故意橫加干涉,設置重重障礙。李林甫又找“舉人多卑賤愚聵”的借口,不讓玄宗親臨考場,而是“令尚書長官考試,御史中丞監之”。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一場考試下來,竟然沒有一個人中選,于是李林甫上表祝賀玄宗,以為“野無遺賢”,直白地說就是證明皇帝統治得好,有才之士都已經選拔上來了,剩下的都是些無能之輩,當然這其中就包括杜甫、元結等人。
這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是中國考試史上最荒唐的事件,它的發生表明了唐玄宗已經完全昏聵,也再次證明了李林甫權傾朝野、翻云覆雨的邪惡本領,說明唐王朝的政治正由清明公正急劇轉為黑暗險惡。這次考試的失利,是杜甫在求仕過程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殘酷的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澆醒了他的求仕之夢。多年以后,天寶十二載(753年)杜甫在《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中沉痛地回憶了這段經歷:“且隨諸彥集,方覬薄才伸。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詩中“陰謀獨秉鈞”的“前政”,即指李林甫。此時權奸李林甫已經去世,杜甫才敢在詩中向人訴說自己的悲憤感受。這次特殊考試離奇落選的經歷深深刺激了杜甫,此后他徹底放棄了科舉之路。然而生性倔強的杜甫并沒有放棄“致君堯舜”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將求仕的重點轉為向達官貴人干謁投贈,可這仍是一條充滿心酸和血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