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再游齊趙

天寶四載(745年)夏,由于接到北海太守李邕和齊州司馬李之芳的邀請,李白、杜甫和高適再一次相會于濟南的歷下亭。李邕是當時的海內名士,以文章和書法聞名于世,他不畏權貴,敢講真話,雖屢遭貶斥,卻為天下士子仰慕。杜甫和李邕算是老朋友了,早年在東都洛陽他們就曾結下忘年之交,杜詩所謂“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是也。李白、高適也都和李邕有交往,李白《上李邕》云:“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此詩表現了李白傲岸的個性。高適《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云:“盛烈播南史,雄詞豁東溟。誰謂整隼旟,翻然憶柴扃。寄書汶陽客,回首平陰亭。……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詩在盛贊李邕的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希望能得到援引之意。在這次文星薈萃的宴會中,杜甫作有《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云: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云山已發興,玉珮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蘊真愜所欲,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聯描寫了嘉賓滿座的豪華宴會,而且敘及濟南的悠久歷史和人文風流,遂成為歌詠濟南的名聯,如今此聯被鐫刻在濟南大明湖的歷下亭上為游客所瞻仰。不過據業師張忠綱先生考證,唐代的歷下亭并不在大明湖內,而是在今濟南五龍潭公園的名士閣西側。當時齊州司馬李之芳在歷下建造的新亭剛剛竣工,眾文人前來觀賞新亭,于是杜甫寫下《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詩云:

新亭結構罷,隱見清湖陰。跡藉臺觀舊,氣溟海岳深。圓荷想自昔,遺堞感至今。芳宴此時具,哀絲千古心。主稱壽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蓽興,得兼梁甫吟。

題下原注:“時李之芳自尚書郎出齊州,制此亭。”李白、杜甫、高適三大詩人與名滿天下的李邕在歷下相聚,可謂群星璀璨、熠熠生輝,堪稱盛唐時代文采風流之代表。可誰料僅僅過了兩年,李邕即被李林甫杖殺于北海太守任上,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八哀詩》之一便是哀悼李邕的,他對李邕之冤死極其悲憤,并分外懷念與李邕等人在齊州的詩酒交游。

結束了歷下之游以后,杜甫由濟南前往臨邑探望弟弟杜穎,杜穎此時正在臨邑主簿任上。到了這年秋天,杜甫再次前往兗州。這時兗州已經改為魯郡,父親杜閑已于幾年前去世,可能他在兗州還有一些親友,這次杜甫再赴兗州,已經物是人非,其感慨可想而知。而李白有家小一直寄居于任城(今山東濟寧),在當地還有一些田產,兗州與任城僅有咫尺之遙,于是李杜兩位詩人再次在任城重逢。二人經過數次相偕漫游,此時早已結為莫逆之交,堪稱平生知己,他倆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一起談詩論文,尋幽探勝,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李杜二人曾一起去城北尋訪范十隱居,李白詩集中有《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的《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更為生動地記述了這段經歷,詩云: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不要以為“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是杜甫對李白的泛泛稱贊,其實在杜甫心目中,南朝詩人陰鏗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在《解悶十二首》中就曾表示“頗學陰何苦用心”,“何”說的就是何遜。從詩中可知,除了尋訪范十隱居和北郭先生,李杜二人還曾同上東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平邑、費縣、沂南交界處)尋訪董煉師和元逸人,杜甫《昔游》詩云:“東蒙赴舊隱,尚憶同志樂。休事董先生,于今獨蕭索。”《玄都壇歌寄元逸人》云:“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這兩首詩都是回憶這段經歷的,看來只要一遇見李白,尋仙訪道就會毫無疑問地變成他們二人生活的主旋律。杜甫非常珍惜和李白交游的這段歲月,此后在詩中經常提起,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到了秋末冬初,杜甫終于依依不舍地要西歸洛陽了,李白亦將南游江東,兩位詩人在魯郡東石門作別,李白寫下《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云: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李白的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李杜兩位大詩人之間的真摯友誼也令人動容。二人分別不久后,李白又作《沙丘城下寄杜甫》,詩云:

我來競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沙丘城,即兗州治所瑕丘。此詩寫自己回到瑕丘寓所后,感傷摯友離去,寂寞相思,愁懷入骨,加之古樹秋聲令人傷懷,魯酒齊歌亦不能排遣,唯有浩蕩南流之汶水可寄托我思君之情。篤于友情的杜甫此后也相繼寫下《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不見》等十幾首詩懷念李白,特別是后來李白因跟從永王李璘東巡身陷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中,命懸一線之際,杜甫為老友大聲疾呼:“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份朋友間的患難真情永遠感動著后人。魯郡東石門一別后,李白、杜甫這兩位相互敬重的大詩人終生再也沒有見過面,但兩位詩人的真摯友誼已經穿越時空,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他們此后將在唐代詩國中各自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唐代詩壇上齊輝并耀的雙子星。

李杜友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在今傳杜甫贈、憶李白的十幾首詩中,杜甫對李白詩才的贊譽,可謂無以復加,諸如“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斗酒詩百篇”等等,不一而足。李白傲岸飄逸形象的樹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杜甫的稱頌和宣傳。而在李白贈杜甫的幾首詩中卻只敘友情,沒有對其詩才的贊譽。李杜兩位大詩人交往中的這種不對等,不禁令后人有些猜疑。相傳李白還寫過一首《戲贈杜甫》的詩,詩云: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在這首詩中,李白不僅未贊其詩才,反而譏諷杜甫的詩思遲緩。不過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戲贈杜甫》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后人根據李杜二人的性格和生平編造出來的。只是這種編造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難怪它經常會混入李白的詩集中。確實,盛唐時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其性格及詩風的對比是如此鮮明:一位瀟灑飄逸,一位沉郁頓挫;一位放曠風流,一位偃蹇終生;一個仿佛出口成章,援筆立就,一位偏要長久苦吟,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世俗之人難免要猜疑兩位詩人相互之間的看法了。其實李杜二人創作速度的不同,與二人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方法有關,正如宋人嚴羽《滄浪詩話》所云:“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韓國著名杜詩研究專家李丙疇說:“杜甫復生百次,也不可能趕上李白寫詩的磅礴氣勢;而李白死而復生百回,仍比不上杜甫作詩的技巧。”這確實是公允之論。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星,是詩國的雙子星,永遠照耀著中國古典詩壇的天空,二者如日月經天,缺一不可。

天寶三四載漫游梁宋和再游齊趙是杜甫壯游的尾聲,相對于漫游吳越和第一次漫游齊趙而言時間較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結識李白而引發的。李白被朝廷放逐后癡迷于仙家道術,這對杜甫的思想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杜甫與李白結伴求仙訪道的經歷也是唐代道教盛行的生動體現,不過和李白相比,杜甫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他并沒有忘記要繼承先祖的事業,故而離開李白以后,杜甫便西入長安,開始尋找入仕的機會,從此結束了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

贊曰:

少年意氣,遠走他鄉。攬勝會稽,擷秀蘇杭。

掣鯨碧海,欲窮扶桑。惜志未逮,鑒湖微涼。

專諸刺僚,撫事慨慷。泰伯仁讓,懷古興亡。

我遨我游,吳越四霜。科第不利,齊趙翱翔。

論交高李,訪道茫茫。長林豐草,裘馬清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且末县| 正定县| 大足县| 丰镇市| 弋阳县| 邵阳县| 临高县| 航空| 武功县| 岐山县| 利津县| 黑龙江省| 青州市| 广昌县| 桦川县| 霍山县| 永修县| 张北县| 佛学| 建平县| 绥化市| 石城县| 静海县| 镇原县| 新平| 蒙自县| 慈溪市| 蕲春县| 利辛县| 紫阳县| 徐汇区| 河北区| 普兰县| 同心县| 内丘县| 阿瓦提县| 安徽省| 河南省| 顺义区|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