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商法概述
一、國際商法的含義
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通常是指調整國際商事交易主體在其交易過程中所形成的各類商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商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因此為了進一步理解該概念,尚需明確以下三點:
(1)國際商法源于傳統商法,但其調整范圍更為豐富。傳統的商法以貨物買賣為中心,主要包括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等,但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和商事交易的多樣化、復雜化,在國際貿易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領域,比如國際技術轉讓、知識產權轉讓、國際投資、國際融資、國際服務貿易等。本書出于對課程安排的考慮,并未涵蓋當前所有的國際商事活動。
(2)國際商法中的主體。國際商法中的“國際”不再只指“國家與國家之間”,而是“跨越國界”(transnational)。目前從事國際商事交易的主體主要是私法主體,如公司、企業,而不是公法主體。其中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原因,跨國公司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斷增加,成為主體中的核心組成部分。
(3)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直接調整法。國際商法直接規定國際商事主體在國際商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這一點是國際商法與國際私法的重要區別。
二、國際商法的產生與發展
國際商法與商法雖然不同,但在歷史發展上卻有著緊密聯系,可以說都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古羅馬法階段
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了具有商法性質的法律規范,羅馬法在市民法之外發展出了調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以及非羅馬公民相互之間的貿易和其他關系的萬民法。但當時的商法并未獨立出來,商事性質的法律規范包含在羅馬法私法的內容之中。
2.“商人習慣法”階段
根據多數法學專家的觀點,真正作為一項專門法律的國際商法是產生于歐洲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law merchant)。11~15世紀,隨著歐洲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國家商事交往活動迅速增多,當時的封建法和寺院法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障礙。在這種情形下,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地首先出現了保護商人利益的商人行會組織——merchant guild,組織中的商人從封建領主那里買來了自治權,開始自己設置特殊法庭,采用各種商事習慣來解決商事糾紛,逐漸形成了能夠適應商事活動的規制,“商人習慣法”因而得名。后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荷蘭、德國及英國等地。經過幾百年的沿用與發展,在中世紀地中海沿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國際商事規則,現代商法的許多制度也源于這些規制,如誠實信用原則、商事合伙制度、商事代理制度、保險制度、海商制度等。
3.國際商法本土化階段
17世紀以后,隨著歐洲中央集權國家日益強大,國家主權也被極大地強化了。各國開始注重商事立法,紛紛采用各種形式將商法納入本國的國內法,在這一階段,商法具有國家的強制性特點,失去了原有的跨國性。例如,法國路易十四于1673年頒布的《商事條例》和1681年頒布的《海事條例》,成為歐洲最早的商事單行立法,為各大陸法國家的商法典制定奠定了基礎。拿破侖于1807年頒布的《法國商法典》是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部商法典,并為荷蘭、比利時、希臘、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相繼效仿。1897年德國頒布的《德國商法典》也對許多國家有較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國在處理涉外商事案件時,仍在一定程度上參考并適用“商人習慣法”,因此使其仍具有一定的國際性特征,并為這些國家商法典的制定以及現代國際商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4.現代國際商法的迅速發展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國際商法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國際商法的國際性和統一性的價值和意義重新得到確認,其原因主要是在這一時期,各國之間的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大大增強,在客觀上要求建立一套調整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統一的商法。另一方面,由于各國在經貿往來中也逐漸形成了一些普遍遵循的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使得各國的貿易做法日趨接近,從而為商法的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國際商會(ICC)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主持制定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1980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1976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UNIDROIT)主持制定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1994年)等,都是這一時期國際貿易法統一的突出成就。這些法規重新回歸了國際商法的本質屬性,即跨國性與統一性。
三、國際商法與其他相關法律部門的關系
1.國際商法與國際公法
(1)區別。國際公法調整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關系,其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法律淵源主要表現為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實體法規范,其傳統內容包括和平法、爭議法、戰爭法、中立法四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又增加了條約法、外交使節法、海洋法等分支部門。國際商法調整國際經濟和商事交易關系,其主體是自然人、法人等商事組織,其法律淵源除了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實體規范,還包括各國國內法規范、程序法規范、沖突法規范等。
(2)聯系。國際商法是國際法的一個法律部門,因此國際公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國家主權、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條約必守等)也調整國際商事法律關系。國際條約及習慣法規制中調整商事行為的規范應屬國際商法范疇。
2.國際商法與國際私法
(1)區別。國際私法的典型特征是其調整方法主要為間接調整,僅僅指出適用什么樣的法律,而不直接規定必須如何解決某一問題,因此國際私法又稱為“沖突法”。在內容上,國際私法主要調整涉外民事關系,主要包括統一實體法規范、國際民事訴訟和仲裁等程序性規范。而國際商法則以直接調整方法為主,其內容以實體規范為主,既包括國際實體規范,也包括國內實體規范。
(2)聯系。二者的主體均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均調整涉外法律關系,具有較強的私法特征。
3.國際商法與國際經濟法
(1)區別。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分支,其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及其具有獨立國際法律人格的其他實體;調整主體之間公法層面的國際經濟關系;法律淵源由關于國際經濟交往的國際條約、習慣法規則等國際法規范、各國涉外經濟法規等國內法規范構成;強調國家、國際社會對國際經濟活動的干預,屬于強行性法律規范,具有公法特征。國際商法的主體則是從事商事交易的自然人、法人等商事組織;調整商事主體之間私法層面的商事交易行為;法律淵源以國際商事條約及習慣法規則、主要國家的國內商事法律為主;強調意思自治,屬于任意性法律規范。
(2)聯系。二者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關系,聯系密切,互為補充,并非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