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 熱愛生命:杰克·倫敦短篇小說選(雙語譯林·壹力文庫)
- (美)杰克·倫敦
- 3067字
- 2020-12-09 16:10:24
杰克·倫敦(1876—1916)是美國二十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粗獷冷峻,有力地沖擊了美國文壇上的浮華文風。其長篇小說《馬丁·伊登》等具有深刻社會悲劇意義的現實主義作品,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作家們對“美國夢”的描寫。他是這一時期美國最富有批判精神的現實主義作家,在美國文學史上素有“美國的高爾基”之稱。
杰克·倫敦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自小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小學畢業后便進入社會謀生,當過報童和罐頭廠的童工。在貧民窟里,他是個善于打架的“小霸王”,養成了堅毅、勇敢的性格。十七歲時,他上了一艘捕獵船做水手,經過朝鮮、日本,到西伯利亞去捕海豹,途中經受了嚴寒、風暴、最沉重的苦役的鍛煉。他和極為強悍的水手交朋友,聽他們講述形形色色驚心動魄的人生經歷。遠航歸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散文《日本港口的臺風》,參加了《呼聲》雜志的寫作競賽,因為內容獨特且有一定深度和表現力,榮獲第一名。剛開始寫作便取得了這樣突出的成績,顯然令他大為振奮,恐怕這也是他自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親去世后,家里的生活愈加貧苦,為了負擔家庭開支,杰克·倫敦四處找活干,嘗盡了人間的辛酸。不過,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文學創作,而是一邊博覽群書,一邊筆不停輟地寫作。可是,正如他在《馬丁·伊登》中所描述的那樣,他的稿件全部被出版社和雜志社退了回來。他沒有灰心,仍在苦苦奮斗,為自己的創作尋找新的題材。最后,《大陸月刊》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說《為趕路的人干杯》,給了他五美元的稿酬。正是這區區五美元解決了他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也堅定了他繼續寫作的信心。1897年3月,他踏上了淘金的路。他和伙伴們在育空河流域歷經千辛萬苦,差點沒了命,卻沒有找到金子(他們倒是發現了金沙,其實那只是云母)。不過,這段經歷卻讓他收獲頗多,大大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做了詳細的筆記,那便是他后來發表的阿拉斯加小說的極其珍貴的材料。從育空河回來之后的幾年里,他不斷讀書和寫作,每天工作十九個小時。他閱讀的范圍非常廣泛。在經濟學方面他讀亞當·斯密的《原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李嘉圖的《分配論》、約翰·穆勒的《股份論》;在政治學方面他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讀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探索中世紀政治和教會的斗爭;他讀宗教改革的先驅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作品,探索宗教對政治的影響;為了了解現代政治的起源,他閱讀霍布斯、洛克和休謨的著作;在文學方面,他讀英、法、俄、德各國名家的文學作品,還讀各國的文學理論,尋求思想的解放。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英國的斯蒂文森和吉卜林(英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有著邊讀書邊做筆記的習慣,不斷摘取各個作者的名言,將其寫在小紙條上,貼在房間里的各個地方,作為激勵自己寫作的動力。
1900年,杰克·倫敦的第一本小說集《狼子》出版,這立即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和優厚的收入。他原本可以在成功與安定的環境里繼續從事寫作,可是他是個不安分的人,血管里燃燒著火焰,總是渴望著沸騰的生活。1902年,為了拓寬視野,為了尋找更新的素材,他買了幾套破舊的衣服、一雙破鞋和一頂骯臟的便帽,以流落英倫的美國水手的身份住進了倫敦的貧民窟。在那里,他見到了大英帝國最繁華的城市倫敦的另一面——極為可怕的一面。疾病、失望和死亡是那兒居民生活里的家常便飯。那兒污水橫流、垃圾遍地,不啻人間地獄。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英國的農村年復一年地把大量壯健的勞動力輸入這里,而這些個體到第三代時就已經滅絕。他曾說過:“隨時都有四五十萬人在叫作倫敦的這個社會陷阱里悲慘地死亡。”他在倫敦東區的貧民窟住了三個月,在那兒讀了幾百本關于它的小冊子、書籍和政府報告,訪問了無數男男女女,拍了許多照片;他排過領救濟面包的長隊,住過濟貧院,睡過街道和公園,看到了人們如何在骯臟不堪的生活環境里掙扎和死亡。回到美國后,他出版了《深淵里的人們》一書。這本書帶給他的經濟收入并不高,卻讓他在美國的社會主義者之間聲名鵲起。在當時的美國,雖然倡導“言論自由”,然而主流社會卻對“社會主義思想”持排斥態度。杰克·倫敦并不理會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而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公開表明自己擁護社會主義的態度。他到加州大學做講演時,大力稱贊社會主義,并用人類社會殘酷的現實佐證自己的政治見解,結果遭到一些人的謾罵,幸好得到了主張言論自由的校長的保護。他還到商人俱樂部宣傳社會主義革命,并把1905年俄國革命中曾殺死過幾個沙皇官員的革命者稱作自己的兄弟,隨即引起軒然大波。第二天他就遭到各報的圍攻,報紙上出現了憤怒的社論,說“杰克·倫敦把俄國殺人犯稱作兄弟”。
杰克·倫敦一生著述頗豐,共創作了十九部長篇小說、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文學報告集,還寫了三個劇本以及相當多的隨筆和論文。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有《馬丁·伊登》《野性的呼喚》《白牙》等,還有本書所包含的《熱愛生命》《生火》《墨西哥人》《一塊牛排》《黃金谷》《為趕路的人干杯》以及《北方的奧德賽》。
《熱愛生命》描述的是一個淘金者的故事。主人公獨行于茫茫曠野上,他的同伴離他而去,使他陷于絕境之中。饑餓時時在考驗著他的意志,威脅著他的生命。周圍只可以看得到貧瘠的荒原,看不到可以果腹的東西,只能靠少之又少的難以下咽的漿果維系生命。后來,就連漿果也找不到了。就在生命即將消逝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他發現這只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身軀,都想把對方作為自己的食物。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只令他作嘔的病狼,他拖著虛弱到極點的身子,拼盡最后的一絲力氣,將病狼咬死,喝了一些含有大量病菌的狼血,最終活了下來。這篇小說闡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個人就可以戰勝困難。生命是偉大的,而生命是靠信念支撐的!
《生火》這篇短篇小說,首先對極地環境進行了生動的描述。那兒是一片冰天雪地,氣溫極低,人和動物極難生存,每時每刻都跟死神相伴。主人公帶著一只狗在冰原上艱難跋涉,呼出的熱氣立刻被凍成冰霜,然后飄落在地。可想而知,那該是多么寒冷!環境越是嚴酷,人和狗的生存愿望便越是強烈。他們最渴望的是生一堆火,能夠暖一暖馬上就要凍僵的手腳和身子,然而終難如愿。主人公企圖將狗殺死,把自己那眼看就要凍壞的雙手放在余溫未散的狗的尸體里暖一暖。可是,狗看出了他的小算盤,急忙躲開。主人公經過頑強掙扎,最后還是凍死在了路上。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典型的自然主義風格——自然環境是無情的,它不會因為人的需要而改變本質。小說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生命與死亡的大較量。人類固然有著強大的決心,大自然卻是殘酷的。相比之下,人是那般渺小!
《墨西哥人》以墨西哥革命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名叫菲力普·利維拉的不滿十八歲的墨西哥青年積極投身革命的故事。他不堪獨裁政權的迫害,只身逃往美國洛杉磯,找到了流亡國外的墨西哥革命黨人,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為祖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革命的緊要關頭,為了給革命事業籌集資金,沉著、勇敢、機智地擊敗了美國一流拳擊手。杰克·倫敦通過這篇小說表達了他對墨西哥人民反抗獨裁政權的革命斗爭的支持和同情,同時也對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種族歧視表示了厭惡和譴責。
在杰克·倫敦的作品中,我們時常能感受到英雄主義情結。他塑造的各種各樣的主人公,有的與嚴寒、饑餓、死亡殊死搏斗,有的與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無論什么樣的主人公,胸腔里都跳動著一顆強大的“杰克·倫敦式的心臟”。從這本書的每一篇故事里,你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方華文
作于蘇州大學
2016年8月16日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