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金融激蕩300年
  • 瀛洲客
  • 3313字
  • 2020-11-26 14:08:21

國王與乞丐

自古以來,英國就有這樣的傳統——國王應該靠自己生活。這是一句聽起來順理成章的話,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國王不但要靠自己生活,還要靠自己的收入養活國家。

封建時代的英國王室收支與國家財政原本是一體的,國王不但要靠自己生活,還要靠自己來應付公共支出。國王靠自己生活沒問題,將國家公共支出加在國王私人身上就不厚道了。國王窮一點兒沒什么,但在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極端困難的時期,整個國家都有可能無法應對面前的危機,比如,對外戰爭。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并非查理二世一人之功,這次復辟,不僅復辟了王室,還復辟了議會。這里要說,查理二世遇到的議會還算厚道,復辟初年通過了一項議案:為保證國王能夠“有效統治”國家,包括關稅在內,國王每年可以得到120萬英鎊的收入。

120萬英鎊在當時確實是一筆巨款,正常年景支付王室用度差不多夠了,但如果遇到戰爭就另當別論了。查理二世沒有生在太平時期,在位期間先后經歷了兩次英荷戰爭,每年只軍費一項就占收入的50%,國王難免入不敷出。

查理一世的人頭剛剛落地,殷鑒不遠,查理二世不敢輕易開征新稅。然而,面對戰爭又必須籌集軍費,給戰士發足夠的薪水,購置軍火,何況查理二世始終力推天主教,根本不是省油的燈。

一段離譜的“活”話劇在英國上演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失利,直接導致了倫敦金銀匠停兌事件。這不算什么,后面發生的事情卻讓人感覺到金融危機的破壞力居然“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沒有錢,不能征稅,英國王室拿出來的方法只有借款:向英國國內的有錢人——金銀匠借錢。原本王室借款對金銀匠來說是一筆不錯的生意:單筆金額高,省去了一筆一筆借貸的麻煩;再說,王室的信譽總高于一般商戶。其實,這跟現代商業銀行喜歡借錢給大企業沒什么區別,大企業風險低,信譽好,又省工本費,商業銀行何樂而不為?

問題的關鍵在于,英國王室的市場信譽并不怎么樣,王室財政管理混亂是人盡皆知的事實,財政大臣無權統轄財政部,“財政部內部幾個部門彼此獨立,互相傾軋,政府的財政來源分別被掌握在幾個委員的手中”。

1672年是一部分債務到期的日子,英國王室共有225萬英鎊債務,相當于歲入的兩倍。今天財政學有一個指標叫“國債依存度”,意思是一國國債與財政收入的比率,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不能超過60%,超過這個比例就會被認為對債務依賴性過強。

按照國債依存度的概念來衡量,英國王室為200%,遠遠超過了警戒線,果不其然,后面的事情發生了……

1672年,已經無法查證具體是哪筆王室債務到期了,王室開始拖延某筆債務兌付,然后在市場上引發了燎原大火。有文獻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所有的債券持有者蜂擁至財政部要求兌現。

225萬英鎊接近國王歲入的兩倍,絕對是一筆巨款。

面對巨額債務,查理二世的應對措施輕飄飄的——休克療法。不是還不起嗎?干脆我就不還了。王室粗暴地宣布凍結債券本息,然后徹底賴賬!王室拒不支付本息,這件事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財政部停兌”,被歷史文獻評價為“政府信用最差的一次借貸”。

雖然金額大,但王室欠債或國債依存度偏高不是天翻地覆的大事,關鍵是怎么處理。

國債依存度很高沒有關系,但不能停兌,國債停兌等于政府信用破產。2019年,美國國債總額23.07萬億,財政收入只有7萬億,算下來國債依存度已經達到329%,這比查理二世混得慘多了,但美國就沒事。當然,美國之所以能維持如此高的國債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查理二世卻生在了本位貨幣時代。

市場信用其實是一件很玄妙的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大家覺得你有信用的時候你一定有信用,如果大家都覺得你沒信用,你就越來越沒信用——至于真正的信用則有可能是一個黑箱。從有信用到沒信用、從沒信用到有信用,兩種轉換都很玄妙,至于這個轉變具體是如何發生的,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標準可以衡量。

今天,全世界的地標建筑幾乎都有金融機構的影子,金融機構營業場所所處的地段和建筑裝修都是最昂貴和最豪華的。

為什么要這么做?要讓人們感覺到金融機構有錢!

相反,不擺譜,人們感覺不到金融機構有錢,甚至會覺得金融機構沒錢,如果那樣,事情就會很麻煩。

國王太沒吃相,對市場公開宣布停止兌付國債。停止兌付等于告訴所有人自己沒錢了,公開宣布國家信用破產,接下來就是一場多米諾骨牌游戲了。

處理金融危機的方法不符合常理,它不講究透明,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讓市場知道真相,以免產生更嚴重的踐踏。危機處置不涉及公平或者正義,最重要的是能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無論公平還是正義都不存在。

查理二世恰恰相反,停兌等于公開自己沒有底牌,他生怕別人不知道。這種處理方式不僅直接消滅了市場預期,還摧毀了市場上最強大的信譽。從此,市場再無預期,國家再無強者,這樣的市場還是市場嗎?

王室信用主體倒下,絕對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倒下來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據統計,在財政部停兌債券中有136.57萬英鎊屬于當時的銀行家——金銀匠,約占總量的62.35%。金銀匠是有錢人,是銀行家,他們的現金流來自儲戶負債,他們購買國債只是為了賺個差價、做個小生意。您國王欠錢不還就算了,還搞得人盡皆知。現在所有人都知道銀行無法從王室兌換黃金,因此儲戶就一定無法從他們那里得到黃金。如果不能取出自己的黃金,那么銀行又有什么存在的意義?

和當年英國人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看到荷蘭戰艦之后的情況一樣,市場立即爆發了針對金銀匠店鋪的擠兌。金銀匠是理性的商人,不可能坐困愁城。錢都是個人的錢,既然國王可以欠債不還,那么我們憑什么兌付真金白銀?他們的應對措施是全體停止兌付金銀——這就是全國范圍的擠兌了,整個英國立刻陷入了劇烈的金融動蕩!

銀行停兌,可以認為銀行破產;政府停兌,可以認為政府破產,失去了管理社會的能力,失去了對外戰爭的能力,接下來就是一場社會大動蕩。

英國的幸運在于,英國王室不存在破產的可能,債主還在。與當時中國的封建社會相比,西方社會更相信“君權神授”,政府可以下臺,王室主要靠血脈傳承,“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傳統不是太管用。

混亂的市場讓王室的日子更加艱難,偏偏1672年正是第三次英荷戰爭開始的年份。1672年3月,查理二世聯合法國對荷蘭開戰,雖然占領了荷蘭大片領土,卻在搶得先機的情況下打得非常艱難。

怎么可能不艱難?

停兌令下達以后,查理二世仍要籌集戰爭經費,他不可能借議會之手征稅。議會從上到下都反對再次與荷蘭開戰,剩下的途徑就只有借款了。1672年,查理二世宣布,為籌集戰爭經費,王室將再次向鄉村銀行借款10萬英鎊。

前面的錢您還沒還呢,又借?

戰爭已經開始,必須用錢作為支撐,王室必須借到這筆錢……不過王室確實借不到這筆錢。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場景:上至財政大臣帕特森,下到各級官員,大家一起走上倫敦街頭,一個店鋪挨著一個店鋪、一間辦公室挨著一間辦公室地沿門托缽(確實可以說是討錢)!

盡管王室大臣變成了乞丐,但結果依然是沒借到這10萬英鎊。最終,英國在搶得先機的情況下輸掉了第三次英荷戰爭。

有人問:什么是改變英國日益貧窮的狀況的辦法?

一個聲音開始在大英帝國上空回響:建立一所銀行!

面對混亂的局勢,查理二世代表王室和政府承諾:王室的欠款仍是貸款,可以得到6%的年利率,在此條件下金銀匠應該恢復兌付。面對最強信用主體,市場很乖,哪怕只是一個承諾,市場秩序都會立即恢復。因為,只要人類存在,市場就一定會繼續下去,我們只能選擇相信。

沒有什么信譽可以無限透支,一而再、再而三地戲弄市場,一定會被市場反噬。一定要對市場懷有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在這里,只有市場規則是神,如果規矩能被突破,它也就不再是規矩了。

市場最基本的規矩是什么?

很簡單:守信。

查理二世恰恰就沒有這種基本的規矩,此后他又不斷戲弄市場、濫用王室信譽,1672—1685年,不要說金銀匠的債務沒有償還,就連議會也被再次解散。1685年,查理二世與世長辭,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變成了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不是省油的燈,不遺余力地在英國推行天主教,通過天主教加強自己的權威。與歷代先王不同,詹姆士二世開始有意識地維持常備軍,并將1.6萬人部署在倫敦。查理一世人頭落地不足百年,大英帝國再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不過,雄心勃勃的詹姆士二世馬上就會明白,原來債務可以綿延三生三世,三代先王欠下的錢,要他一個人來還。結果,不但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斯圖亞特王朝也跌落馬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会| 永济市| 龙江县| 微山县| 石家庄市| 米泉市| 岑溪市| 容城县| 新蔡县| 新源县| 汨罗市| 甘谷县| 常熟市| 会同县| 皮山县| 扎鲁特旗| 响水县| 花垣县| 曲靖市| 新泰市| 将乐县| 宜君县| 伽师县| 滁州市| 济南市| 德格县| 甘洛县| 丹凤县| 尼玛县| 连平县| 青铜峡市| 兴和县| 且末县| 平塘县| 元氏县| 邯郸市| 化州市| 固阳县| 青川县| 淮安市|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