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六年級下冊(2020版)
- 溫沁園 鄭以然主編
- 3835字
- 2020-11-25 14:45:36
臘八節,對你愛愛愛不完
——《臘八粥》
寒冷的臘八節,我們都渴望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五谷混合、香甜軟糯的臘八粥。“八兒一直眼巴巴地望著冒熱氣的臘八粥,最后終于把它都喝到自己圓滾滾的肚里了。”可是臘八節何止一碗粥的樂趣呀,一家人圍粥夜話不也是一種樂趣嗎?
一、你方唱罷我登場——哈叭來了
這篇課文,其實只是《臘八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后半部分,作者沈從文還寫到一位可愛、忠誠的家庭成員,名叫“哈叭”。“哈叭”是何許“人”也?
我來描述,大家來猜猜哈叭的身份吧!它是一種會叫的動物,“盡到別人腳下鉆”,還喜歡撿大骨頭啃嚼。它是誰?沒錯,它是一只可愛的小狗。在文中,沈從文和我一樣,也沒有指出哈叭是一只小狗,而是通過描述它的行為讓你慢慢發現,這種描寫方法有趣、生動,大家在寫作時,也可以先不指明人物身份,而是通過動作、事件的描寫,慢慢揭開他的面紗。
這位可愛的家庭成員,鉆到八兒腳下搶骨頭吃,八兒媽扔給它一塊骨頭,終于把它打發走了。爸爸笑著對八兒說:“再不知趣,就賞它幾腳!”一家三口開始就哈叭是否嘴饞、聽話爭執起來:
“賞它幾腳,你看到它欺負八兒,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寶精似的,養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歡喜,一吃飯就來桌子下頭鉆,趕出去還得丟一塊骨頭,其實都是你慣死了它!”這顯然是對八兒的爹有點揶揄了。
“真的,媽,它還搶過我的鴨子腦殼呢。”其實這也只能怪八兒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兒偏把這話來幫助他媽說哈叭的壞話。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帶到場上去,不再讓它同你玩。”果真八兒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兒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兒知道爹是不會把狗帶到場上去的,故毫不氣餒。
“讓他帶去,我寶寶一個人不會玩,難道必定要一個狗來陪嗎?”以下的話風又轉到了爹的身上,“牽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兒爭東西吃!”
八兒和媽媽聯手歷數哈叭搶東西吃的罪狀,就爸爸一個人護著哈叭,寡不敵眾,難道哈叭真的要被送走了嗎?這時爸爸靈機一動,搬出隔壁家的小黃,轉移八兒媽的注意力。小黃是誰?
小黃是怎么一個樣子,乃值得八兒的爹提出來同哈叭相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門狗,有的是見人就咬的一張狠口。梁家因了這只狗,幾多熟人都不敢上門了。但八兒的媽,時常過梁家時,那狗卻像很客氣似的,低低吠兩聲就走了開去。八兒的媽,以為這已是互相認識的一種表示了,所以總不大如別人樣對這狗防備。上月子,為八兒做滿8歲的生日,八兒的媽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進門后,小黃突然一變往日態度,毫不認賬似的,撲攏來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這也只能怪她自己,頭上頂了那個平素小黃不曾見她頂過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為敷上了止血藥,又為把米粉舂好了事。
爸爸有一妙招,只要八兒和媽媽生哈叭的氣了,他就拿隔壁小黃當擋箭牌,還跟媽媽開玩笑說:“比梁家小黃就不如了!”“那你喜歡小黃吧?”“我這哈叭可惜不會咬人!”哈叭呢,它像聽懂了主人的話似的,配合地顯出一副乖巧樣兒:
八兒不著意的把頭轉到門簾子腳邊去,兩個白花耳朵同一雙大眼睛又在門簾下腳掀開處出現了。哈叭像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個頭伸進房來看里面的風色,又像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搖擺)。
在這篇文章中,沈從文沒有寫一家三口面對冒著熱氣的臘八粥如何大快朵頤,而是通過一家三口討論哈叭的鏡頭,展現了溫馨、熱鬧、歡快的家庭氛圍。而且大家發現了嗎?沈從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哈叭的外貌,也沒有正面描寫哈叭的事跡,他通過家人之間的聊天以及哈叭與小黃的對比,側面襯托出哈叭的惹人疼愛、乖巧、善良,可以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啊!大家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也可以不寫其人,而是通過別人的回憶、復述、討論等方式側面描寫這個人的特點。
二、不擅長講課的大教授
十幾分鐘開不了口,還對著黑板講課,你見過這樣的老師嗎?但你萬萬想不到,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都教過書的沈從文,就是這樣一位不擅長講課的大教授。
沈從文曾在他的文章里回憶了讓他煎熬的第一堂課,他說:“第一堂課就有一點半鐘不開口。”這一點半鐘,就是15分鐘。他沉默地搓著手,額頭冒著冷汗,“在勉強中說了約廿分鐘空話”,最后他自嘲道:“感謝這些對我充滿好意和寬容的同學,居然不把我轟下講臺。”可想而知沈從文的第一堂課有多窘迫了。
當時,文藝批評家朱東潤也在武漢大學教書。他回憶沈從文的課堂時說:“第一天上課時,紅了臉,話也說不出,只有在黑板上寫上‘請待我十分鐘’。學生知道他是一位作家,也就照辦了。十分鐘時間過去了,可是沈從文還沒有心定,因此又寫‘請再待五分鐘’。五分鐘過去了,沈從文開講了,但是始終對著黑板說話,為學校教師開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沈從文內向、緊張,不擅長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他的課堂也有點干巴巴的,沒那么吸引人。但這是不是說明他不適合當老師,不能傳道授業解惑呢?
沈從文的得意門生汪曾祺可不這么認為。在他眼里,沈先生工作特別認真,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后感有時評析文本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
可見,沈從文雖然害羞、靦腆,不擅長口頭表達,但腹有詩書。如果讓你選一位家庭教師輔導你的作文,你愿意選沈從文這樣的老師嗎?
三、白吃,蘇軾才不放過
詩人余光中曾說:“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嚴肅;而蘇軾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余光中為什么夸蘇軾有趣,他怎么有趣呢?原來,蘇軾不僅多才多藝,還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達觀詼諧的人。蘇軾愛吃美食,不僅愛吃,而且會品會做。相傳在中國菜的歷史里,有60多道菜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如果給蘇軾頒發吉尼斯世界紀錄,他一定能獲得全球最能吃獎。
為了吃到一口熱騰騰的臘八粥,他情愿排幾個小時的長隊呢!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來說,蘇軾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吃貨。
杭州有座寺廟叫靈隱寺。每年臘八節,靈隱寺都會熬煮香噴噴的臘八粥,布施給來靈隱寺拜佛的百姓。聽說這臘八粥用上等材料熬成,色味俱佳,因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排起長龍,就為了喝一碗現熬的臘八粥。
有一年臘八節前,蘇軾早早就計劃好臘八當天要去靈隱寺喝粥。可惜前一晚酒興大發,他喝醉后第二天起晚了。等到餓著肚子踏雪上山、排完浩浩蕩蕩的隊伍走進靈隱寺時,粥已經發完了,蘇軾失望而歸。
靈隱寺方丈知道了這件事,心里很過意不去,在第二年臘八節前就邀請蘇軾去喝粥。這天,蘇軾高高興興地來到靈隱寺,終于喝到了心心念念的臘八粥。吃飽喝足后,他愜意地躺在僧人暖和的毯子上睡了一頓美覺,直到日落時分才離開。吃得好、睡得香,蘇軾不禁詩興大發:
游靈隱寺得來詩復用前韻
(宋)蘇軾
君不見,錢塘湖,錢王壯觀今已無。
屋堆黃金斗量珠,運盡不勞折簡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宮闕留與閑人娛。
盛衰哀樂兩須臾,何用多憂心郁紆。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
喬松百尺蒼髯須,擾擾下笑柳與蒲。
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
清風徐來驚睡余,遂超羲皇傲幾蘧。
歸時棲鴉正畢逋,孤煙落日不可摹。
其中,“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就描繪了靈隱寺香火旺盛、千人喝粥的情景,“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清風徐來驚睡余,遂超羲皇傲幾蘧。”蘇軾喝飽粥后,還小憩了一會兒,真是怡然自得。清風把他從夢里叫醒,吃飽喝足后的他踏上歸途,一路還有孤煙落日、烏鴉回巢的美景相伴,美景、美食、美情、美意,這真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臘八節。
四、臘八節的美食
我國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是傳統的臘八節。臘八,在古代稱為臘日。古時候,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祭祀祖先、神靈,慶祝豐收,感謝并祈求新的一年里能繼續得到祖先和神靈的庇護。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習俗,所以臘八節美食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做法。臘八節當天,如果我們恰好在以下地區游玩,可要小心肚皮和八兒一樣脹得圓滾滾的,因為除了喝臘八粥外,還有好多美食等著我們呢。
山西的紅綢飯
如果你去山西人家里過臘八節,一定要嘗嘗山西人做的紅綢飯。
紅綢飯以小米為主料,配以紅棗、紅豆,因為用紅豆與紅棗燜出來的米是紅色的,所以稱為紅綢飯。小米淘洗干凈后浸泡30分鐘,在鍋里倒入紅豆熬煮,直到紅豆的“衣服”脫落,水也變成了暗紅色,就把小米和洗凈的紅棗放進鍋里,一起煮到水干,加入紅糖,把小米煮得有黏性再關火,一道香甜可口的紅綢飯就做好了。
臘八豆腐
安徽黟縣的臘八豆腐有“素火腿”之稱。每到臘八節時,黟縣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它。那么,臘八豆腐是怎么制作的呢?
先把用黃豆做成的豆腐切成球狀或方塊狀,抹上鹽水,在豆腐中間挖一個小洞,放入適量食鹽,放在溫和的陽光下慢慢烤曬,讓鹽分逐漸被豆腐吸收,水分也漸漸蒸發,就做成了臘八豆腐。它色澤黃潤,入口松軟,咸中帶甜,簡直是對味蕾的犒賞。
臘八豆腐一般可以做涼菜吃,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就很香,也可以在炒菜、燉菜時加入。
北方的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如果來到北方,你就會見到很多人家密封的罐子里,裝著像翡翠一樣碧綠的蒜瓣兒,那就是泡好的臘八蒜。
臘八蒜的制作過程十分簡單,如果你家有蒜瓣兒、醋,你也可以嘗試自己在家制作。先把蒜瓣兒剝好、洗凈并裝進罐子,接著把醋倒進罐子,密封好并放在陰涼的地方,等到蒜瓣兒被醋浸泡成碧綠色,就說明臘八蒜“大功告成”了。蒜瓣兒經過發酵后又香又辣,別有一番滋味。
民間有句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和春節都是我們品嘗美食的大好時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