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六年級下冊(2020版)
- 溫沁園 鄭以然主編
- 4949字
- 2020-11-25 14:45:35
六朝古都民俗多
——《北京的春節(jié)》
《北京的春節(jié)》描寫了很多老規(guī)矩、老講究以及老北京的人文風情:臘八當天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孩子們要買雜拌兒、爆竹、玩意兒,小年時要祭灶王,除夕前要大掃除,等等。為什么北京有這么多老規(guī)矩、老風俗呢?
一、六朝古都——北京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廣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八大古都,分別是:開封、洛陽、安陽、南京、北京、鄭州、杭州、西安。這八大古都像八顆明珠,每顆都有自己獨特的風采、文化和習俗。北京是這八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傳承的民風民俗因此數(shù)不勝數(shù)。
北京一直是北方重鎮(zhèn)。現(xiàn)在,人們一般說北京是六朝古都。你知道是哪六朝嗎?
最早是春秋時期的燕國。公元前7世紀左右,燕國打敗諸侯國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稱為燕都或燕京。907年,契丹族建立了遼國,在行政區(qū)域上實行五京制度,把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林東鎮(zhèn))設為首都,把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等四個京道設為陪都。1125年,女真族消滅遼,建立金朝。1153年,女真族首領完顏亮率部下遷都北京,把北京稱為中都大興府。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在這三朝,北京分別被稱為元大都、京師、順天府。所以,北京分別是春秋燕國、遼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的都城。
作為六朝古都的北京,留存了許多名勝古跡。如果讓你說出北京最著名的三處景點,你會說哪兒?除了天安門,你應該不會忘了說故宮、頤和園吧?那你知道故宮、頤和園是什么時候“出生”的嗎?
其實中國有四大故宮,北京、南京、沈陽、臺北都分別有故宮。我們所說的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叫紫禁城。在古代宮廷劇里,我們常聽太監(jiān)、宮女們夸耀:“紫禁城是什么地方?是當今圣上住的地方,那可大著呢!”這話并沒有吹牛,北京故宮占地約72萬平方米,有70多座宮殿,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命人修建故宮。《明史》上說,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居然勞役了10萬最優(yōu)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終完成。此后,明朝、清朝的皇帝就一直居住在這偌大的宮殿里。由于朝代更迭、戰(zhàn)爭破壞等原因,明、清兩朝還多次重建和擴建故宮,但基本上保留了故宮最初建造的樣子。
作為禮物才“出生”的頤和園要比故宮小300多歲。它的“始作俑者”就是《還珠格格》和《延禧攻略》里的乾隆皇帝。不知道你們看劇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乾隆皇帝是一位對母親十分恭敬、順從的大孝子。1750年,他為了給自己的母親祝壽,就在金朝皇帝修建的金山行宮原址上擴湖堆山,把行宮內的山更名為萬壽山,園內的湖改稱昆明湖,行宮改名為清漪園。據(jù)說,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游覽了杭州、蘇州、嘉興等地區(qū)。他很喜歡南方山清水秀的景色,尤其偏愛西湖勝景,向往海外仙境,所以仿江南美景建成了清漪園。可在1860年時,英法聯(lián)軍侵占了北京,燒毀了清漪園里的大部分建筑。1888年,慈禧太后為了享樂,不惜大興土木、挪用海軍軍費重建了清漪園。建成后,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
二、餐桌上的老北京規(guī)矩
北京的老規(guī)矩不僅體現(xiàn)在過節(jié)上,也體現(xiàn)在餐桌上。如果你在餐桌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紳士風度”,大家一定會對你豎起大拇指,不由得夸獎你說:“這孩子真不錯!”
吃飯別吧唧嘴
什么?難道北京人吃飯都沒有聲音?當然不是,沒人能做到吃飯時一點兒也不出聲。吃飯不吧唧嘴,不是不讓出聲,而是不能故意在嘴巴里攪拌舌頭,上下嘴唇相碰,發(fā)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你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不能發(fā)出吧唧聲?這說明吃飯香啊!那是你沒有親耳聽見這聲音。如果你聽見了,你會發(fā)現(xiàn)這聲音很吵,而且還會讓人聯(lián)想到動物吃食發(fā)出的聲音,影響人的胃口。北京人十分注意吃相,他們認為吧唧嘴是一種寒磣相,而且也容易把口水濺進別人的飯菜里,或者讓自己被魚刺、骨頭卡住,既不衛(wèi)生,也不安全。
吃飯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
一只手不能放在桌下,那把兩只手都放在桌下可以嗎?這可以。但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為什么呢?
我們在一些電影中,會看見有的人把手放在桌下搞小動作,或者摸別人一下,或者掐別人一下。所以如果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就會有在桌下搞小動作的嫌疑。北京人做人、做事講究舉止大方,所謂明人不做暗事,不喜歡背地里嘀嘀咕咕。所以吃飯時,不能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否則就顯得不敞亮,也不雅觀。
其實,這些規(guī)矩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僅僅北京人講究這些規(guī)矩,各個地方的人都講究。如果我們能注意餐桌上的一些規(guī)矩,就能在用餐的場合顯得彬彬有禮、應對自如。咱們中國人還有哪些餐桌上的規(guī)矩?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不妨查閱書籍或者向長輩請教吧。
三、“三九四九”天:我才是年度最冷
老舍先生在描述春節(jié)的氣候時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其實,這句話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語,從科學角度來看,它并非十分準確。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并非臘七臘八,而是“數(shù)九寒天”,尤其是“三九四九”天。
冬至日是在每年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數(shù)九寒天”是指把冬至日之后的八十一天劃分為九組,每九天算為一個“九”,數(shù)到九個“九”正好八十一天,也稱為“冬九九”。
以前,人們?yōu)榱藲q稔年豐,也為了保護自己在寒冬的艱難環(huán)境中生存,就編了“數(shù)九歌”來記錄氣候變化。人們唱的比較普遍的是這兩首:
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懷中揣手,三九四九凍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脫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農民田中立。
咦,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兩首“數(shù)九歌”里的“三九四九”天似乎都是天氣最寒冷的時候:一首說路上結冰,另一首說連穿著“天然皮襖”的老狗都要被凍死了。“三九四九”天最冷,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對北半球最為傾斜,正午太陽高度角最低。太陽高度角低說明陽光斜射程度大,陽光穿過厚厚的大氣層時就會被吸收很多,到達地面的熱量減少。所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輻射最少的一天。但這還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地球表面的大氣、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冬至之后,雖然正午太陽高度角漸漸升高,但每天散失的熱量仍大于接收的熱量。到了“三九四九”天,地球儲存的熱量最少,溫度最低,天氣就最冷。如果此時還有冷空氣“光臨”,那就更“寒氣逼人”了。
所以,在“三九四九”天保暖御寒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啦。這時候,我們要穿上厚厚的羽絨服、保暖的毛褲,吃補氣、補血的紅棗、生姜、羊肉湯等熱性食物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抵御寒冷的侵襲。
四、噼里啪啦響的鞭炮為什么叫爆竹?
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老舍把鞭炮叫爆竹。為什么老舍不直接說鞭炮,而要說爆竹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作“年”的怪獸每逢除夕就要來禍害人間。這只怪獸長得張牙舞爪、兇神惡煞,但它有一個弱點,就是特別害怕很大的響聲。于是,人們想到一個辦法:每到除夕就在家門口點燃竹節(jié),燃燒時爆裂的竹節(jié)會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年獸一聽到這個聲音撒腿就逃跑了。
后來,人們發(fā)明了火藥,便開始用火藥制作鞭炮,代替爆竹。
原來,“最古老”的鞭炮就是爆竹。后來由于科技發(fā)展,才把鞭炮的主要原料——竹子換成火藥。
鞭炮雖然好玩,但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時候,我們會碰到“慢半拍”的鞭炮:點燃了好久也不爆炸,導致我們懷疑是不是沒點著,想湊過去看看究竟,這是特別危險的行為。當鞭炮里的火藥被點燃后,它會釋放出大量氣體,但是氣體被火藥緊緊裹住,為了沖破“枷鎖”,它不得不撐破“衣裳”,發(fā)出巨大的爆炸聲,但空氣中還存在著濕氣,有的引線、火藥受潮后會不易被點燃,從表面上看似乎沒點著,但內部已經(jīng)在燃燒了,隨時有可能爆炸,如果我們這時候走近查看,就可能會被突然的爆炸嚇到、炸傷,畢竟它這小身體里裝的可是真材實料的火藥啊。所以點燃鞭炮后,我們要多一點耐心和等待,不要好奇地撿起鞭炮看。
點燃鞭炮后,我們也不要把鞭炮拿在手里或放在衣服里表演“雜技”,更不要把鞭炮扔到別人身上。因為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佳節(jié)放鞭炮的習俗,在中國已流傳了上千年。可是近幾年,你們有沒有覺得在大城市聽見鞭炮聲的時候好像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國家意識到環(huán)保和安全的重要性,限制或禁止大中型城市燃放鞭炮。不過,這個古老的習俗第一次吃“閉門羹”還要追溯到民國時期。民國的警察分不清楚槍聲和鞭炮聲,為了減輕自己抓匪徒的工作量,保障百姓安全,就禁止燃放鞭炮,但百姓并不太遵守。直到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后,民國政府要求全國人民禁止包括燃放鞭炮在內的一切娛樂活動,以銘記國難。這次百姓都認可禁放鞭炮的理由,幾乎再沒有人燃放鞭炮了。
五、少數(shù)民族怎么過年?
少數(shù)民族的過年方式會讓你大開眼界,因為他們的春節(jié)習俗與我們漢族有很大不同。如果碰巧去土家族、壯族、維吾爾族的朋友家過年,你會品嘗到各種各樣的美食,還能體驗一把當“小偷”的刺激呢。
“過趕年”的土家族
土家族過年有一個習俗,就是要提前一兩天,即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新年,稱為“過趕年”。他們?yōu)槭裁匆崆斑^年?傳說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要在年關時抵抗倭寇,所以他們提前過年,好上戰(zhàn)場,這個習俗就這樣固定下來了。
土家臘豬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過年必不可少的大菜。
土家族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他們把豬肉分割成條,抹上食鹽晾干后在木架上熏烤,就做成了土家臘豬肉,吃起來外焦里嫩、肥而不膩。
豬肉合菜有點像東北的亂燉,把蘿卜、豆腐、白菜、豬肉、紅辣椒等混合在一起炒,菜色五顏六色,味道又香又辣,回味無窮。
吃飽喝足后,土家族還有一個“烤年火”的活動。用老樹根在火坑里點起火,一家老小圍坐在火爐旁,載歌載舞,通宵聊天。火坑里的火越大,預示新一年的日子越旺。
“偷”菜的壯族
大年初一一大早,天還沒亮,壯族人全家就都起床了。他們認為,睡懶覺會讓這一年都變得糟糕。大人睡懶覺,莊稼長不好;小孩睡懶覺,書讀不好。連嬰兒也不能睡懶覺,全家人要在同一時間起床,預示齊心協(xié)力。
穿好新衣、新鞋后,大家要給先祖點香火,擺放美味的祭品,掛起七晶燈,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之后,壯族姑娘要外出挑“新水”灌進自家的水缸里,直到水缸被灌滿為止。她們還要用“新水”熬煮生姜、蔥花、竹葉、紅糖給全家人喝。這象征著新一年的生活會像竹子一樣節(jié)節(jié)攀升,是全家人對未來的一份美好祝愿。
過年期間,最有趣的活動就是“偷”菜啦。在壯族聚居地區(qū),過年這天“偷”菜不犯法。姑娘們打完水后,就去別人家的菜園里“偷”菜,主人見了不但不責怪,反而感到很高興。但他們只“偷”蔥、蒜。為什么?因為蔥、蒜的諧音很吉利,蔥預示著以后聰明,蒜預示著過日子會盤算。
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的美食就是豆腐圓。將豆腐和肉碾成末,把肉末搓成球形,在豆腐末里滾一滾,讓豆腐都沾在肉末上,再放進油鍋里炸至金黃,一盤金燦燦的豆腐圓就做好了。咬一口,外層的豆腐口感滑嫩,里面的豬肉肉質緊實,真是解饞啊!
過“古爾邦”節(jié)的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遙遠的新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春節(jié)。對他們來說,春節(jié)可不是大年初一,而是他們自己的“古爾邦”節(jié)。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古爾邦”節(jié)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古爾邦”節(jié)的時間都不同,但它一般在開齋節(jié)后70天左右舉行。
“古爾邦”節(jié)這天,街上熱鬧極了,家家戶戶都要殺羊。這只羊要提前一兩周買回來,拴在自家門前的樹下并每天都用香草喂養(yǎng)它,直到“古爾邦”節(jié)那天,人們才把羊殺掉。先養(yǎng)羊,再殺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因為羊在穆斯林眼里,是一種圣潔的動物。傳說穆斯林去世后,需要一只羊馱著他走過天線,“古爾邦”節(jié)上殺過的羊就是他們的過橋使者。它馱著穆斯林走過一條比頭發(fā)絲還要細的天線。如果這個人平時積累善行,這只羊就會順利地帶他走過天線,他就能進入天堂;如果他平時作惡多端,羊就會把他扔下去,讓他掉進火海接受懲罰。這個傳說在穆斯林世界世代流傳,它表達了人們對“古爾邦”節(jié)的敬意,對積德行善的追求。
殺羊之后,家家戶戶都要煮新鮮的羊肉吃。鍋里倒上滿滿一鍋水,除了放一些洋蔥、鹽外,其余什么作料也不放,就這樣白水煮羊肉,可是煮出來的羊肉卻十分鮮美,肉質軟嫩,還有股草香味兒,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
如果你去維吾爾族的朋友家里拜年,他們會用煮好的新鮮羊肉招待你,把羊肉擺在圓形的大盤里,削下羊肉,再蘸上一些鹽,直接手拿著遞給你吃。這種豪爽的待客方式,體驗一次后,必會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