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多義結構的韻律特征
- 黃彩玉
- 2941字
- 2021-03-15 17:52:42
第二節 研究思路和研究對象
一 研究思路
我們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總論部分和分論部分。
總論部分共四章,具體框架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包括多義研究概況以及和語音有關的多義研究概況,研究思路和研究對象。
第二章探討主要聲學參數以及在多義結構中的作用,包括停延以及停延在多義結構中的韻律分化功能、重音以及重音在多義結構中的韻律分化功能、音高變化以及音高變化在多義結構中的韻律分化功能、音節時長以及音節時長在多義結構中的韻律分化功能。
第三章探討多義結構的分類以及可韻律特征分化的多義結構小類,內容包括多義結構類型、句法多義結構以及可韻律特征分化的句法多義結構、語義多義結構以及可韻律特征分化的語義多義結構、語用多義結構以及可韻律特征分化的語用多義結構。在第三章我們對有不同韻律表現的多義結構系統全面地整理,通過簡單的聲學和聽辨實驗把口語中有不同韻律表現的多義結構篩選出來,探討韻律特征對不同類型多義結構的解歧作用;通過語音實驗得到的數據分析結果對其反映出的某種多義現象的句法、語義、語用等問題進行初步討論。
第四章討論多義結構韻律特征加工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分論部分共七章,具體內容如下。
分論的六章中我們分別進行了“V雙+N雙”多義結構的實驗語音學分析、施事與受事語義格交叉多義結構的實驗語音學分析、“都”字語義多義結構的實驗語音學分析、“都”字語用多義結構的實驗語音學分析、“VP+就完了”多義結構的實驗語音學分析、以語音實驗為基礎的“了”的詞類歧解問題考察,最后還有結語。
分論中的“V雙+N雙”多義結構為句法多義結構中的小類格式,施事與受事語義格交叉多義結構和“都”字語義多義結構為語義多義結構中的小類格式,“都”字語用多義結構為語用多義結構中的小類格式,而“VP+就完了”多義結構涉及詞匯多義、結構多義和語用多義多個層面。以語音實驗為基礎的“了”的詞類歧解問題考察嚴格意義上并不屬于多義結構的研究,我們通過對三句同構“了”字句的韻律表現的實驗考察,利用語調格局的思路來驗證和解決“了”的詞類歧解問題,從語音上提供了區別“了”的兩個語法功能的可能,為語法詞類的確定提供了語音上的支持。這和我們關于多義結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而且這里的“了”字句是同構句,接近多義結構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們也把“了”字同構句的實驗考察放到我們的研究體系之中。
綜上,通過對每個多義結構小類格式的實驗語音學的聲學和聽辨考察,以期對多義結構的韻律面貌進行宏觀性的總體把握。
二 研究對象
自然語言不像人工語言,不是越精確越好,否則其表達功能和交際功能就會非常受限。語言結構意義的精確程度是有層次性的,人們根據交際需要來把握這種精確程度。一個多義結構所包含的幾種意義是離散的、獨立的,總是能分化出幾種確指意義,這些會給意義理解帶來干擾。而像關涉復雜語用背景的籠統、模糊、雙關、含混等非結構性的語言形式都不宜被認為是多義,我們劃定外延,也就確定了本書多義研究的范圍。
多義結構又稱同形結構。根據它同形的“形”,多義結構可分為書面多義結構和語音多義結構。書面多義結構是文字形式的同形,可以理解為多種意義共享了在線形序列上同一的文字形式,這個同一的文字形式本身不能顯示任何結構特征,它實際上是多個在內部結構上存在差異的句法結構的疊合,每一種意義對應一個表層的句法結構。語音多義結構就是語音形式的同形,它的多義往往由同音異形詞造成。這種“音同形異”的多義,可能在人與人的口頭交際和語音識別這個環節中產生,在書面語信息處理過程中沒有多義。由于語音多義結構不具有類的特征,研究意義不大,所以本文的討論范圍不包括語音多義結構,我們的研究范圍只是書面上同形的多義結構。書面同形的多義結構在不同確定意義下可能會有不同的韻律表現,也可能沒有。我們的研究重點就是將有不同韻律表現的書面上同形的多義結構篩選出來。至于書面上有一種因為詞類不同或者是多義詞原因引起的多義,比如說:“飯不熱了。”“自行車沒有鎖。”動詞的“熱”和形容詞的“熱”在句中詞性不同,詞義不同,引起句義的不同。名詞的“鎖”和動詞的“鎖”在句中詞性不同,詞義不同,句義就有所不同。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研究范圍,我們只討論具有結構性意義的多義,主要指的是多義結構,具體在多義小句中體現。還有語言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詞義不明確,詞義關系含混,語氣和口氣表達不清,等等,或者屬于語言使用中的不規范現象,或者是特殊的語言交際策略使然,與我們本研究關注的句法關系不確定、施受關系不清等引起的多義結構有本質的區別,所以也都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究其原因,以上我們排除的研究對象一般都不具有“類”的特征,我們主要關注的是“結構”。
語言結構的意義包括認知意義(字面意義)、預設意義、推斷意義、聯想意義和修辭意義等,其中認知意義才是規約意義,是語言結構的核心意義,可以脫離交際環境以穩定的靜態方式存在,因而容易被人們準確理解,其他意義都是附加于認知意義上的,往往是語言結構之外的語境等因素賦予的,是語言在使用過程中的語言增值意義。如無特殊強調,本書中涉及多義結構的意義主要指的是認知意義,在個別研究問題上我們也會涉及預設意義、推斷意義、聯想意義和修辭意義等。
本書探討的多義結構,多數情況下指的是馮志偉所說的“潛在歧義結構”。也就是說,我們所研究的多義格式所反映的某種多義類別,當把具體的詞語等實例代入多義格式中時,這種具體化的多義格式可能存在多義,也可能不存在多義。例如:在多義格式“VP+的+是+NP”中,把具體的詞語代入多義格式中:“反對的是小王。”在語境“小張反對的是小王”中,多義消除,但在語境“這件事情之所以不好辦就在于反對的是小王”中,多義仍沒有得到消除。而當多義格式“VP+的+是+NP”中的NP為“戰爭”時,把具體的詞語代入多義格式中“反對的是戰爭”,這種多義格式卻沒有了歧解。這種潛在的多義現象在語言當中是普遍存在的,任何多義格式最終形成語言使用中的多義都要受到語言系統內和語言系統外各方面條件制約。找到這些制約條件也是本書研究的意義所在。
總體看來本書研究對象是在書面上同形并且有不同語音表現的多義結構。
我們還要說明一下,我們的研究對象是結構。這個結構是多義結構,不是歧義結構。多義是一種客觀的普遍的語言現象,沒有積極、消極之分。多義指的是語言層面靜態的抽象多義,具有獨立性,沒有語言環境依附,所以也是無法消除和避免的。靜態多義進入交際領域中,如果語境等其他因素仍不能使其意義受到限制,仍然有多種理解,使人在理解上“誤入歧途”,就形成了歧義。所以歧義是交際領域中的消極現象,是應當避免的。歧義是就一定的語言環境而言的,也就是說只有句子或是比句子更大的語言單位,才可能有歧義,所以結構上應該稱之為“多義結構”,多義結構進入小句或語境句層面,仍有多種理解,可以稱之為“歧義句”。多義與歧義之間,不具備必然的因果關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語法學界沒有嚴格區分“多義”和“歧義”,學者們普遍用“歧義”這個提法。行文表述中,我們尊重不同時期語言學家的研究成果和提法,涉及早期的語言學研究成果時,我們用“歧義”這個提法,而我們的研究對象事實上主要是結構上的“多義”,所以涉及我們的研究,都用“多義結構”或“多義格式”這個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