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多義結構的韻律特征
- 黃彩玉
- 561字
- 2021-03-15 17:52:42
總論篇
第一章 緒論
語言的多義現象突出地反映了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矛盾。同一形式如何表達多種意義,以及同一意義如何運用多種形式,多義研究正是深入探討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種種復雜關系的一個突破口。可以說,一種語言學理論對于多義現象解釋力度的強弱,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理論的先進與否。從結構主義、轉換生成語法到認知語言學,對于人類語言多義現象的研究,在不斷引入新的理論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同時,多義現象的復雜性和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隨著自然語言信息處理、計算語言學、實驗語言學等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現在的多義研究更是已經脫離了僅僅局限于語言學內部的考察而擴展為一個涉及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領域的跨學科的研究課題。
古代哲學研究和早期語法學研究中“歧義”和“多義”是不分的,學者們也普遍用“歧義”這個提法,泛指所有一個語言形式對應多個意義內容的語言現象。近些年語法學家們逐步厘清“歧義”和“多義”的不同,關于二者的不同下文會有詳細界定。行文表述中,我們尊重不同時期語言學家的研究成果和提法,涉及早期的語言學研究成果時,我們用“歧義”這個提法,而我們的研究對象事實上是“多義”,所以涉及我們的研究,結構上我們用“多義結構”和“多義格式”的提法,多義結構進入到句子層面可以稱之為“歧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