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多義結構的韻律特征
- 黃彩玉
- 1694字
- 2021-03-15 17:52:43
第一節 停延以及停延在多義結構中的韻律分化功能
一 停延
停延指口頭表達時聲音的停頓和延接。因為停頓經常伴隨它前面言語片斷的相對延長,所以我們經常用停延這個提法。停延在語圖上,表現為無聲段和音節時長的加大。停延對韻律邊界有重要的標志作用,是認知活動的一個反映,為最終的言語產出提供了計劃和加工時間。停延的位置和長短受兩方面的限制,一是言語產生的生理機制;二是言語的認知加工過程。停延一般分為三種:氣息停延、語法停延和強調停延。
二 停延在多義結構中的韻律分化功能
停延不僅是生理上換氣的機會,而且是揭示語言內在的層次結構、準確體現語句意思的方式,更是交際上表達感情的需要。停延在多義結構中具有韻律分化功能主要是因為停延能夠標志語法界限,揭示語言內在的層次結構。
停延出現與否、級別大小會受到句法條件的制約,比如虛詞通常前附,直接成分會優先組合,低及物性動詞會傾向于前附,句法上不允許停頓的地方(如詞內音節之間),就不可能停頓;而句法上的高層結構之間、特別是那些用標點符號標記的地方,就必定會出現停頓。人們在交際中經常用停延的位置和長短來明晰句子結構,理解句子意義。日常話語中的停延并不容易聽得分明,倘若在停延前后有重輕音的配合,將令人捕捉到更明確的節律信息,從而語句在結構和語義上更清晰了。
雖然句法結構制約著停頓位置,但停頓無法全面展示句法結構層次,在句法結構允許的范圍內,停頓位置及大小的選擇存在多種可能。停頓還要受到語義和節奏的影響,比如組成一個意義整體的幾個音節會優先組合,音節數目和結構一般傾向于平衡。停頓還常常打破語法套合的層次。很可能高層次的兩個直接成分間沒有停頓,而內層的自由短語成分之間卻有停頓。如語法層次:他們///是//積極/分子,停延:他們是//積極/分子。
事實上停頓所標記的不是純粹句法的層級,而是韻律句法的層級。跟其密切相關的不是句法結構,而是韻律結構。
一般所說的韻律結構實際上是一個音系上的假設,本質上是一個感知概念。在感知上判斷停頓(邊界)的位置與強度和假設的韻律結構句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表明人們的意識中是存在韻律結構的。最早發現該問題的是羅常培和王均(2004):“句子自然可以分成許多節落,就是所謂意群,每個節落又分成許多小節落,就是節拍群。節落和節落之間有長短不等的間歇。”林燾和王理嘉(2013)也認為:韻律結構與語法結構之間的確也存在著很多不一致,特別是對復雜的句子,高級別的韻律單位與高級別的語法單位之間還有較好的一致性,韻律結構的自由變化更多地出現在小的語法邊界處。
在出現多義理解時,說話人為消除多義,停延的位置和大小才盡可能與句法結構層次保持一致,盡量把停延位置安排在較大層次的結構切分點上,就是為了韻律表達和句法結構一致。例如:
“我和哥哥‖的同學”和“我和‖哥哥的同學”
這樣的結構中存在不同的停頓關節點,為了表達的需要,我們總是選擇合適的最大的關節點來停延,此時的停頓和句法結構是一致的。當然如果把該結構放到能分化多義的不同語境中時,停延就不需要與句法結構層次完全對應,即當上下文語境足以分化多義時,停延便不是必需的了。
我們也看到,停延對于由句法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多義有一定的韻律分化能力,但對于因句法關系不同或語義關系不同等造成的多義分化能力就不那么強了。比如結構“復印材料”,表示復印的材料,偏正結構時“復印”常常相對重讀;表示復印材料這種行為動作,為動賓結構時,“材料”常常相對重讀。停延在句法關系不同引起的多義中分化作用不大。下面的專論中關于“V雙+N雙”多義結構和語音的關系問題我們會有詳細的研究。比如“連廠長都不知道”“反對的是他”這樣由語義格交叉造成的多義結構中,停延的分化作用也不大。而像“雞不吃了”“小王已經寫上了”“辦公室應該通知”這樣的主語有施事和受事兩種語義格的結構,停延對于多音節主語“小王”“辦公室”多義小句的分化能力強,對于歧義音節是單音節“雞”的多義小句分化能力就弱了,而且停延對單音節多義點的作用具有不對稱性。下文有專章論述。
鑒于停延在韻律結構及多義結構中揭示話語層次的作用,在以下的多義結構的實驗語音學的研究當中,著重參考停延這個聲學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