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播組織權利保護及管理機制比較研究
- 趙雙閣 相靖 艾嵐
- 3506字
- 2021-01-15 18:21:30
序言
趙雙閣教授領銜的這部專著《廣播組織權利保護及管理機制比較研究》,是他在2017年出版的《三網融合背景下中國廣播組織權制度的反思與重構》的姐妹作。比較這兩部書名關鍵詞的增減組合,可以發現作者三年來治學足跡的延伸:不再有“中國”一詞表明作者把視野擴展到整個世界,“保護及管理機制”一語則表明對于廣播組織權的考察從靜態的內容描述進升至動態的維護機制。
縱覽全書,可以得出這樣幾點印象:
首先,本書系統揭示了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傳播興起,媒體融合發展,廣播網和通信網通過互聯網雙向進入,廣播組織權利面臨著全面挑戰。面對日益猖獗的盜播現象,廣播和廣播組織的界定、廣播組織權利的主體和客體、廣播組織權利的范圍、乃至廣播組織的管理體制,都需要重新界定和調整。
書中一方面回溯了《羅馬公約》《布魯塞爾公約》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等國際公約中有關廣播組織權規定的內容及其歷史局限,另一方面詳細梳理了20世紀末以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及其下屬的“版權和有關權(鄰接權)常設委員會”(SCCR)為應對互聯網的挑戰作出一系列協商和探討,特別是2006年SCCR第14屆會議形成《保護廣播組織基礎提案草案》以來有關文件和一些國家提案的情況,直至2014年第27屆會議(以至最近于2019年10月舉行的第39屆會議——前言作者),在將廣播定義為從無線廣播延伸到有線廣播和衛星廣播、確認廣播組織權的客體是載有節目的信號而不包括節目、將廣播組織權利視為一個開放的權利系統并納入發行權等一些新權利方面基本上達成共識。但在廣播組織權向互聯網“擴張”問題上卻舉步維艱??梢员灰恍﹪医邮艿氖菍鹘y的廣播組織(即電臺電視臺)的互聯網傳輸納入廣播組織權保護范圍,而對于將廣播組織“擴張”到包括互聯網上設立的網播組織(cablecasting organization),主流意見一直是持排斥態度,以致至今有關草案尚未形成協議。
本書也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以及不同國家的廣播組織權制度進行了綜述和比較,在廣播組織權“擴張”的問題上,各國的做法不一??勺⒁獾氖菚辛信e有些國家明確將“向公眾傳播權”(right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列為廣播組織權利的一個權項。這正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公約》(WCT)第8條有關互聯網特有的交互性傳播的規定,書中在介紹英國版權法時指出按照英美法系傳統對作者和傳播者一體予以版權保護,廣播組織屬于版權人的一類,明確規定享有向公眾傳播權,作者指出這正是回應網絡新技術的應用,將交互性傳播的利益保護納入廣播組織權利的范圍。
其次,本書對廣播組織權“擴張”所遭遇的困難進行了深層次分析。作者明確主張廣播組織權利應該“擴張”,互聯網上興起的網播組織應該視為廣播組織,與傳統的廣播組織享有同等的廣播組織權利,但要實現這一點,從技術到利益分配上都存在難點。
書中在對與廣播相關的概念體系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傳統的無線、有線和衛星廣播都是點對面的以及單向的、線性的非交互性傳播,而網絡傳播則是點對點的,并且有非交互性和交互性的區別,交互性傳播在形態上與傳統廣播的定義相距甚遠。由此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新問題:傳統廣播無論是無線廣播還是衛星廣播,其覆蓋總有一定范圍,而網絡傳播在理論上可以到達地球的每個角落,并且交互性的網播可以由用戶在自己選定的時間和地點接收節目,不像傳統廣播稍縱即逝,這樣新興的網播組織與傳統的廣播組織的利益沖突是顯而易見的。而不同形態的網播組織,例如直接播送視聽節目的組織(ICP)和僅僅提供平臺而由用戶播送視聽節目的組織(ISP)也存在利益沖突。至于我國由于廣播和電信兩大行業的不同利益訴求,“三網融合”提出20余年來進展緩慢,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書中進而指出,網播的興起和介入,也引起版權人的警惕,認為廣播組織和網播組織既不創作也不擁有節目所以不應該享受經濟權利的意見,始終有一定影響,這也導致許多版權收費組織認為網播組織一旦介入廣播組織就會打破版權保護的常態,削減版權人的利益。而在用戶方面,鑒于廣播組織權制度事實上造成使用作品需要獲得版權人和廣播組織的兩個許可,有可能限制不受版權保護和進入共有領域作品的使用以及合理使用,所以也對廣播組織權擴張持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不過書中同時指出,網播組織與傳統的廣播組織在成本收益上存在相反趨勢,傳統廣播的受眾不受限制,受眾越多成本收益越高,而網播恰好相反,成本與用戶數量成正比例增長,用戶越多就必須支付更多的服務器和帶寬費用,從這個角度說,網播組織的利益應該予以更多的關注。
可以說,諸如此類的利益分析方法貫穿于全書。如書中在介紹和比較各國技術保護措施時,既肯定在數字傳播條件下確立技術保護措施規范的合理性,同時也指出它與表達自由、合理使用、權利窮竭等都存在著沖突,需要加以合理平衡。我們知道,利益平衡是版權制度創始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即為了促進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繁榮,必須對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實行合理的平衡。廣播組織權制度只有在利益平衡原則的指導下才能逐步完善。
再次,本書對媒體融合背景下各國廣播組織管理制度變革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廣播組織權利保護和管理機制的改革提出了設想。書中指出,隨著廣播和電信雙向進入互聯網,各國對這些產業的監管也必然逐步走向融合,實現從以產業劃分為基礎的縱向監管體制向以功能劃分的橫向競爭體系轉變。
本書設立專章敘述了我國“三網融合”管理的進程,同時介紹了美國、英國、歐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國家融合監管政策和制度。作者指出現今多數發達國家已實現了對廣播、電信和互聯網三個產業的融合監管,可以分為完全融合監管體制和相對融合監管體制。前者是成立一個專門機構進行統一監管,后者是不成立統一的專門機構,而是在法律和體制框架內對不同行業進行調控。
借鑒他國經驗,作者具體分析了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和《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電信條例》等行政法規的缺陷,提出要順應通信與傳播科技匯流的趨勢,健全對廣播組織的權利和管理體制的立法。書中尖銳指出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制度的缺陷:有關“廣播權”的規定沒有包括有線廣播組織直接播放節目的版權;有關“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定由于沒有包括非交互傳播而難以控制網絡直播;有關電臺電視臺播放的鄰接權的規定沒有延伸到信息網絡傳播權而造成制裁網絡盜播無法可依。書中還對我國現行廣播和電信雙軌制造成的缺失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系統的改進建議。
雖然版權主體主要是自然人,但是作品的傳播離不開媒體,對作品的使用和交易必定要涉及產業和市場,涉及行政監管制度,作者的思路從知識產權法部門進入行政法部門,從私法進入公法,確有必要,而成為本書的一個特色。
版權起源于現代媒體。最初的媒體是書報,接著有照片、唱片,爾后是廣播電視,如今互聯網成為席卷世界的新媒體。傳播載體從紙張、膠片、磁帶到電波、到數字。傳播符號從靜態的文字圖畫,到動態的聲音,到聲形并茂、可視可聽的圖像,并且可以融為一體。傳播方式則從單向、線性傳播發展到交互性傳播,受眾變為用戶,既可以在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取作品,也可以利用軟件在平臺上自行發布視聽內容,傳播主動權從媒體轉移到用戶。這就是媒體融合的傳播形態。200多年以來傳播形態的每一步發展,都對版權保護提出新問題,要求在原有版權規則的基礎上發展新的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播組織權利雖然只是整個版權體系中的一項鄰接權,卻可以說是集中了當下融合媒體的嶄新傳播形態中版權保護諸多問題的一個聚焦點。作者近年來對這個議題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確有深意存焉。
此文寫作之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審議后,又一次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在這份草案中,廣播權的定義得到了完善。作為鄰接權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增加了一項“許可他人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可以注意到這個提法并未限于交互性傳播,應該包含了網絡的非交互性傳播,而這項鄰接權的客體則明文規定為“載有節目的信號”。雖然草案未能提及網播組織,這是由我國特有的電臺電視臺制度所決定的;但廣電總局和信息產業部2007年《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對“從事廣播電臺、電視臺形態服務”有專條規定,廣電總局2017年《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業務分類目錄(試行)》中第一類就是“廣播電臺電視臺形態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其下包括5種服務,從事此類服務的網播組織是否可以適用這項鄰接權保護,有待解釋明確,或者在草案修改時增入補充條文??傊?,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取得這個進步,自然與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諸多學者多年研究、論證、建議、呼吁密不可分。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廣播組織權利制度和廣播組織管理機制一定會不斷走向完善!
魏永征
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
2020年4月3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