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列寧關于國家消亡的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它不是從來就有的,當然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在經歷漫長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之后,國家必然走向消亡。國家消亡論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而在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者眼中,國家消亡卻是最漫無目的的空想,是一個烏托邦的神話。由于不了解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整個體系,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國家消亡理論有許多誤讀。列寧根據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國家發展的趨勢進行了分析,科學地論證了國家消亡的必然性。

一 國家消亡的必然性

在國家消亡的必然性上,列寧首先對比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在1875年針對《哥達綱領》(草案)發表過自己對于國家消亡的見解。恩格斯在給奧·倍倍兒的信中明確指出:“應當拋棄這一切關于國家的廢話,特別是出現了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的巴黎公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國家就會自行解體和消失。”[20]同時,馬克思也針對國家未來發展趨勢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到那時,‘現代國家制度’現在的根基即資產階級社會已經消失了。于是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制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21]由此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現存的國家不可能永世長存,在未來它必將發生本質的變化。

列寧認為,不管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他們提出國家消亡的理論不是憑空的猜測,而是基于對國家的辯證的理解、基于對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考察。馬克思實際上用了一種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去分析資本主義國家。在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必然會涉及對資本主義未來發展趨勢的探究,也就必然會論及代替資本主義國家的更高級的國家形態,即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以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消亡的問題。列寧認為馬克思的這種發展的理論絕不會把現存的事物當作永恒不變的事物來看待,它對任何事物都抱以批判的理解。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2]通過對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可以得知國家產生的整個歷史過程。國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才產生的,人類經歷了很長一段不知道國家為何物的時期。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導致了原本平等的人們劃分為彼此對立的階級。國家正是為了使一個階級服從另一個階級才成為必需的。國家產生以后,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產關系隨之不斷變革,國家也出現了歷史的更替,直到演變為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宣稱自己已經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等級和身份的差別,實現了人類的自由和平等,資本主義國家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但是,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始終都是少數富人的民主,資本主義國家的目的只是實現少數有產者的利益。資本主義國家依然是一種剝削的、階級的國家,階級的存在以及階級之間不斷的斗爭始終都是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嚴重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人類社會必然從落后的、低級的狀態不斷發展到先進的、高級的狀態。也就是說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從資本主義的土壤上必然生產出更加進步的、否定資本主義的力量。這種力量必將消滅剝削人、壓迫人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并將消滅一切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以及徹底消滅階級本身。當階級以及階級對立所帶來的壓迫和剝削消失以后,國家的強制力也將變成一種多余的東西,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共產主義即將到來。

可見,列寧延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消亡問題的分析方法,那就是不從主觀愿望出發去號召消滅國家,也不去探究國家消亡的具體日期和具體步驟,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規律出發來分析國家消亡的發展趨勢和必然性。要使國家消亡問題的研究不至于陷入烏托邦的空想,就必須有這種科學研究的方法。這種研究方法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它采取了和自然科學研究相類似的方法,“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展問題一樣”[23]。國家的消亡也只是一個未來發展的問題,而且從國家的產生、發展和更替的過程就可以得知,國家的消亡必然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曲折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只研究它朝著這個趨勢發展的必然性,卻不對具體的細節過早地憑空地猜想。

二 資產階級國家向無產階級半國家的過渡

有的人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1875年《哥達綱領》(草案)所寫的兩封信來看,得出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國家消亡問題上有著巨大差別。這種看法認為,恩格斯提到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國家就解體了,巴黎公社已經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因此,在恩格斯那里未來是沒有國家的。而馬克思卻提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中的國家制度問題,說明在馬克思那里未來社會國家依然是存在的。

但在列寧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消亡問題上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他們之間表面上的差別緣于他們各自的文章所要解決的任務不同。恩格斯是為了駁斥拉薩爾等人所認同的自由的人民的國家的言論,這種言論否定國家的階級實質,認為國家是一種發展人類自由的道德統一體,國家的使命就是發展自由。恩格斯正是為了揭露這種觀點的極端錯誤才寫出了這句名言:“當無產階級還需要國家的時候,它需要國家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鎮壓自己的敵人,一到有可能談自由的時候,國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24]而馬克思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針對的對象是不同的,“馬克思只是在論述另一個題目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時,順便提到了這個問題”[25]。《哥達綱領》濫用“現代國家”的概念,把現代國家抽象出來當作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馬克思認為現代國家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只有在這個意義上談論現代國家才是合理的。在未來社會,資產階級社會的這些基礎已經消失了,現代國家也就隨之消失了。然后馬克思才提出了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制度將如何變化的問題。列寧認為馬克思提到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實際上指的是正在消亡的國家制度。

無論是恩格斯所指的“無產階級還需要國家的時候”,還是馬克思所指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真理,那就是在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之后,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的階段。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國家依然是存在的,也是無產階級所需要的。但是,無產階級需要的不是所謂的自由的國家,而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列寧堅決反對忽視無產階級專政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殊階段歷史作用的觀點。王德威爾德和考茨基就犯了相同的錯誤,前者把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所謂的人民的國家等同起來,試圖抹殺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實質,而用“人民”這樣一個容易引起混淆的觀念來代替無產階級專政,而后者更是荒謬到提出“純粹民主”這樣的詞語來抹殺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性,試圖讓人們忘記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

為什么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殊階段在政治上需要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呢?列寧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國家作為人們享有民主的政治形式在這個階段所發生的形態變化。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雖然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民主制度先進許多,在國家政體結構上也發展出民主共和制這樣高級的民主形式。但是,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和人類社會早期的國家民主制度并沒有實質的差別,享受民主的人始終都只占全體人口的極少比例,而且這極少的人往往都是占有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的富人階級。廣大的貧苦階級被排斥在民主之外,哪怕資產階級國家象征性地容許議會中有窮人的代表,但是對資產階級國家服務有產者的根本目的沒有絲毫的改變。資產階級國家的實質依然是資產階級的專政,資產階級國家就是資產階級剝削和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工具。出于階級利益的考慮,資產階級絕不會主動地讓出國家政權。所以,國家消亡并不是指的資產階級國家的消亡,資產階級的國家只能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來消滅。

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并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以后,國家的性質改變了,民主的形態也將發生徹底的改變。無產階級專政將剝奪長期以來享受民主的少部分剝削者、壓迫者和富人的民主,把享受民主的權利徹底交給窮人、受壓迫者、受剝削者,使民主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大多數人的民主。對一個階級的剝奪必然會引起這個階級激烈的反抗,更何況現在被剝奪的階級是在資本、技術、文化上都占優勢地位的有產階級。因此,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時期,任何其他的途徑都不能夠抵抗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活動,“必須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走別的道路”[26]

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殊階段的國家既保留了舊社會的因素,也包含了新社會的因素。一方面,國家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對剝削階級和資產階級進行壓迫和鎮壓,有壓迫和鎮壓存在的領域也就談不上自由和民主,這依然是人類沒有實現自由的表現。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國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雖然存在剝削和壓迫,國家依然是實行鎮壓的組織和機構,但是國家是以社會的身份,以絕大多數人的名義來剝奪剝削者。鎮壓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鎮壓,現在是多數人對少數人反抗的鎮壓,鎮壓的代價因而會減少很多。由于無產階級國家只是對少數人的鎮壓,所以不需要剝削國家設置的一系列復雜的鎮壓機構,無產階級專政只需要武裝群眾的組織就可以完成鎮壓的任務。這大大簡化了國家的政治職能,使得國家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社會管理職能上、放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上。“無產階級專政是‘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顯然,這個時期的國家也是從國家到非國家的過渡。”[27]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才把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看成非完整意義上的國家,看成半國家。

三 無產階級半國家向非政治國家的轉變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要經歷很長的歷史時期,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在這個時期內通過發揮其職能完成了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任務,整個社會必然會逐漸從過渡時期向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階段邁進。

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無產階級專政通過國家強力剝奪剝奪者,使國家專政的對象變成了少數的剝削階級和資產階級。通過對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改造,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需要鎮壓的人數越來越少,廣大人民群眾所享受的民主權利越來越廣泛。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在生產關系上的改造將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越是發展就越能徹底消滅資本主義所殘留的社會關系。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時候,資產階級將徹底消亡。資產階級消亡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的對立面無產階級的消亡,整個社會將不會有階級的存在。階級的消失使得人剝削人的情況也將徹底消失,國家的鎮壓職能將變成不必要的東西,國家將從無產階級專政向著它的下一形態發展。列寧一直強調無產階級只是暫時地需要國家、需要無產階級專政。同歷史上國家的其他形態一樣,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也是歷史的產物,它也不可能是一種永恒的存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一種過渡時期的存在,當它完成了它所負有的歷史任務之后,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無產階級專政完成任務之后,國家將向哪個方向發展呢?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引證了恩格斯《論權威》中關于國家問題的一段話之后,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以及國家的政治性質、國家的鎮壓和統治職能將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直至消失,未來的國家將逐漸失去政治性質和鎮壓職能,因為沒有剝削階級和反抗者需要鎮壓,國家將只保留其社會管理職能。但是與馬克思主義者持相反觀點的是那些極端的反權威主義者,他們不僅認為將來不會再有政治國家,而且現在就應該立刻終止政治國家的存在。他們的觀點實質上就是不顧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顧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程度而立刻廢除國家的唯心主義觀點。由此可見,只要是產生政治國家的社會關系還存在,政治國家也就存在。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政治國家的存在形式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當政治國家的這種社會關系消失以后,社會職能的政治性質也隨之消失,只留下維護全社會利益的社會管理職能。列寧接著說道,政治國家這種說法“指出了國家消亡有一個過程:正在消亡的國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階段,可以叫作非政治國家”[28]。關于國家消亡的步驟,列寧在《馬克思主義論國家》這一筆記中清楚地闡述了這一過程。首先是資產階級需要的國家,這種國家就是原來意義上的完整的國家;其次是無產階級需要的國家,這種國家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不是完整的國家,而是半國家,是過渡性質的國家;最后是人類不再需要國家,國家消亡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列寧指出這個過程,“完全合乎邏輯,并且十分清楚!”[29]

綜上可見,在無產階級需要國家的階段也就是國家正處在消亡的階段,國家是以兩種不同的狀態存在的。這個階段的前期,國家不僅負有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的任務,同時還負有保衛政權的鎮壓和強制任務。而在這個階段的后期,國家依然存在,但國家的政治職能消失了,只保留著管理職能,這也就是國家的消亡發展到“非政治國家”階段。為什么國家在經過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發展之后,國家依然沒有徹底走向消亡,而以發揮社會管理職能的身份繼續存在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共產主義階段進行正確的劃分。

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他準確地理解了馬克思關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消亡以及共產主義的階段問題上,列寧指出:“馬克思并沒有陷入空想,他只是較詳細地確定了現在所能確定的東西,即共產主義社會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之間的差別。”[30]列寧在對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批注中也寫到,馬克思明確地“區別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31]。未來的共產主義到底怎么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不能確定的。但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總是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所以共產主義社會也要經歷一個由較低級的階段向較高級的階段發展的過程,這一點是根據唯物史觀得出的確定的結論。運用辯證法的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就不會混淆兩個性質和任務完全不同的過渡:一個是資產階級專政向無產階級的專政的過渡,另一個是無產階級專政向非國家、向國家的消亡的過渡。

在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馬克思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列寧把它稱為社會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資本家和階級消失了,生產資料在占有關系上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要求,歸全社會成員共同所有,也正因為如此,這個階段才夠資格稱為共產主義階段。但是,這個階段的共產主義依然是不完全的共產主義,因為在分配領域還存在缺陷。當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以后,每個社會成員通過自己的勞動完成相應的社會任務,社會根據個人所完成的勞動量分配給他相應的生活產品。這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分配方式看似公平,卻不是共產主義的,它依然帶有舊社會的痕跡,被馬克思稱為“資產階級權力”。馬克思認為權利的實質無非是身份、財產、能力都有差別的人們不得不接受人為制定的統一的標準。權利并不意味著就是平等,相反權利恰恰違背了平等。按勞分配的方式就是如此,它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數量分配產品,這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按資本分配的方式自然是進步的,但是它也有不足的一面。每個勞動者的身體狀況、知識和技能素質、家庭成員數量等區別是很大的,按勞分配就會帶來不公平和不平等。這種不公平和不平等實質上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權利,只要社會的分配方式還是按勞分配,資產階級權利就不可能消除。這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資本主義權利的最后一個避難所,因為在生產資料占有的領域它已經徹底被清除,剝削也已經不存在了。這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所不能避免的一個弊病,從根本上來說這還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達不到廢除這個弊病的程度。同時,勞動者的素質也沒有提升到可以不遵守任何權利準則而只憑借習慣就可以有秩序地為社會提供勞動的程度。因此,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國家依然是人們需要的社會組織,因為人們“需要有國家在保衛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同時來保衛勞動的平等和產品分配的平等”[32]。國家的這一作用在這個階段是必須的,因為經濟社會還沒有發展到徹底消除不平等的程度,因此,國家“還要保衛那個確認事實上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權利’”[33]

可見,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國家的政治職能已經消失,但國家在保衛生產資料公有制、促進經濟發展、保證分配公平、提高勞動者素質等領域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 國家完全走向消亡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共產主義必然從它的低級階段過渡到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所存在的“資產階級權利”的弊病也將消失,國家才能完全消失。列寧認為,從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具體情況,以及國家消亡的速度、過程以及方向都是無法設想的,這個過程肯定是長期的、曲折的。國家的消亡因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只能從理論上研究國家的消亡,而且只能研究這種消亡的必然性,也就是國家消亡的發展趨勢。人類無法預知國家消亡的具體日期,任何預測國家消亡的具體時間的理論都是荒謬的、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能夠做到的就是預測這種趨勢,并指出國家消亡是一個長期的和曲折的過程。至于這個過程到底要經歷多久的時間要由社會發展的速度來決定。同時,根據辯證唯物史觀人類也可以推斷出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國家徹底消失的前提條件。

列寧認為國家徹底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高度發展的生產力。生產力究竟要發展到什么程度國家才能消亡,這是不得而知的,但至少必須要達到社會產品能夠滿足人們按需分配的要求。到那時候,人們不再為了生存而勞動,勞動不再是勞動者的對立面,而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每個人都自愿地參與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被消除了,原來的分工也被打破了。每個人都是勞動者,同時也是社會生產的管理者,人們不再因為國家的強制力去遵守社會公共規則,而是出于習慣遵守社會公共生活的基本規則。列寧指出:“到那時候,從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過渡到它的高級階段的大門就會敞開,國家也就隨之完全消亡。”[34]


[1]《列寧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9頁。

[3]《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頁。

[4]《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頁。

[7]《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頁。

[8]《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頁。

[9]《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頁。

[10]《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頁。

[11]《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頁。

[12]《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頁。

[13]《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頁。

[14]《列寧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頁。

[15]《列寧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頁。

[16]《列寧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頁。

[17]《列寧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144頁。

[18]《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頁。

[19]《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頁。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頁。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23]《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頁。

[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頁。

[25]《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頁。

[26]《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頁。

[27]《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頁。

[28]《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60頁。

[29]《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頁。

[30]《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頁。

[31]《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頁。

[32]《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

[33]《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

[34]《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炉霍县| 罗山县| 肃北| 东乌珠穆沁旗| 综艺| 河北省| 江源县| 基隆市| 永昌县| 祥云县| 凭祥市| 昌乐县| 罗山县| 健康| 洞头县| 通州区| 民和| 安远县| 湾仔区| 罗田县| 浮山县| 汝州市| 尼玛县| 浠水县| 社会| 鄂州市| 信宜市| 汉中市| 开原市| 河津市| 咸宁市| 铜梁县| 阿图什市| 正阳县| 开远市| 根河市| 东港市| 丰县| 甘泉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