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震心理學思想研究
- 姚本先
- 2756字
- 2021-02-08 14:23:35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結論
一 研究內容
第一章為導論,主要闡述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研究的選題緣由,回顧了與戴震有關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發展進程,概述當前戴震心理學思想研究的現狀,并在對研究的目標、方法、主要內容及研究結論等進行簡要述說的基礎上總結出戴震心理學思想研究的不足之處和本書的創新點。
第二章敘述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形成背景。在心路歷程部分,通過對戴震早年經歷、拜師求學、京州生涯以及晚年輝煌四個部分的論述,回顧了戴震坎坷曲折、自強不息的短暫人生。我們認為,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都必然與其人格、與其家庭、與其人生體驗有著內在的聯系,戴震也不例外。戴震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經歷造就了戴震的心理學思想。在思想形成的來源部分,探討了戴震心理學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思想背景。戴震的心理學思想是當時社會時代精神的產物。中國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為戴震的心理學思想提供了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豐富的現實內容。在思想來源上,戴震受到了中國古代甚至外國眾多學者的影響。本書著重探討了中國古代學者及其思想對戴震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出,戴震的心理學思想是對中國古代眾多學者思想精華的繼承、發展和創新,與中國古代眾多心理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有著中國自身的特色。正是戴震這種博采眾長、敢于創新的人格品質,使得他的心理學思想呈現多元化趨勢。
第三章從心理對象觀、心理實質觀、心理發展觀、心理差異觀以及心理功能觀五個方面論述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在心理對象觀上,戴震的心理對象觀中沿襲了古人對各種心理學問題的關注和思索,特別是對“人性”的論述。本書著重從認知、情欲、人格等幾個方面簡要剖析了戴震的心理對象觀。在心理實質觀上,戴震在對我國古代心與身、形與神的眾多見解進行總結概括的基礎上,對于什么是心理的實質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與其唯物世界觀相應的心理實質觀。戴震認為人的心理的實質、心理的本體是“血氣”。在反對老、莊、釋氏的“分血氣心知為二本”(可稱為二本論)的觀點的同時,明確地提出了“有血氣則有心知”的一本論思想。即血氣(形體,客觀存在的物質)是心理活動(知、情、欲)的物質基礎,而各種心理現象則是血氣活動的必然結果。在心理發展觀上,戴震主要論述了他對個體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觀點。認知發展觀主要體現在他對認識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對“智”的看法上,而社會性發展觀主要體現在他的人性思想上。在心理差異觀上,戴震論述了人與動物的心理差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在心理功能觀上,戴震主要論述了認知、情欲以及智力的功能,強調了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心理現象在認識和駕馭客觀事物,讓客觀事物為人的意志服務這一過程的積極作用,也突出了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的主體性作用。
第四章主要論述了戴震的認知心理思想。戴震將人的認識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和三個層次,即把認知分為“感知”和“心知”兩個階段,“心知”又分為“精爽”和“神明”兩個層次,并對認知的機制、認知的特征以及認與知的關系做出了自己的闡述。另外,戴震認為智能是在“才”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強調智能的先天基礎論,也充分肯定后天的作用,并將智的功能歸納為盡道、處事、通德、擇善四個方面,并對智能與才、學的關系進行了闡述。最后,對戴震的認知心理思想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論述。
第五章主要論述了戴震的人格心理思想。戴震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批判程朱理學鼓吹“理正欲邪”“存理滅欲”的同時,指出人的欲望、需要和人的認識、情感一樣,都是自然賦予人的合理東西。戴震在強調欲望的合理性、充分肯定欲望的作用的同時,提倡對欲望的節制。戴震認為情緒情感過程與需要是緊密相關的,情緒情感的產生是以需要為基礎,并且會因為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表現為不同的形式。關于人格的特征,戴震提出了“人貴論”“差異觀”和“發展觀”,認為人格具有差異性、發展性和統合性的特征。在論及人格差異性的“差異觀”中,戴震進一步探討了人格的成因,認為人格形成過程中是受先天的“不齊”和后天的“得養不得養”的共同影響的。最具特色的是戴震關于理想人格的論述,他認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應當是“仁且智”者,即“仁”和“智”的和諧統一。最后,對戴震的人格心理思想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論述。
第六章主要論述了戴震的教育心理思想。在戴震的教育心理思想方面,詳細論述了戴震的學習心理思想、教學心理思想以及教師心理思想,特別闡述了戴震平民教育思想以及對后期的影響。學習心理思想分別從學習的內容、學習的任務以及學習的方法分述之;教學心理思想則從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闡述;教師心理思想從一名好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心理品質引申開來。
第七章主要論述了戴震的品德心理思想。戴震的品德心理學思想主要在其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中體現出來。本書分別從戴震的道德本質論、道德心理論、道德價值論以及影響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一方面,戴震否定程朱理學的“性即理”,否定天賦道德倫理,肯定道德倫理是“心知”的擴充。從人的“心知”具有向善潛能的意義上,他肯定了“性善”。戴震把品德修養置于人性得以完善的關鍵地位,視為決定因素。另一方面,戴震強調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他認為人應該積極主動地進行道德修養,決不能放縱欲望。
第八章對戴震心理學思想進行了評價。首先論述了戴震的歷史地位,并從戴學的維護與傳承以及戴學的發展與復興分述之,說明戴震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論述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貢獻,并從四個方面分述之。再次探討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局限性,包括思想有理論體系不健全、研究方法未展開、應用研究較缺乏等。最后提出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強化心理學人性化;客觀認識古代心理學思想,促進心理學本土化;合理揚棄古代心理學思想,推動心理學實用化等對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啟示。
二 研究結論
戴震的心理學思想植根于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具有理論的基礎性、思想的民族性和時代的傳承性。在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戴震在認知心理、人格心理、教育心理、品德心理和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創造性地闡發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其理論和方法對今天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對戴震心理學思想進行了全面建構,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的有機融合奠定了基礎,對現代心理學的人本主義思想、人格理論、唯物認知論、實證方法論、教育思想、德育思想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戴震堅持了唯物辯證的心理學觀點,提出了人本主義思想的人性論,創立了實證特色的方法論體系。但戴震的心理學思想在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應用上存在不足之處。戴震的心理學思想對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啟示:(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強化心理學人性化;(2)客觀認識古代心理學思想,促進心理學本土化;(3)合理揚棄古代心理學思想,推動心理學實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