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震心理學思想研究
- 姚本先
- 2877字
- 2021-02-08 14:23:35
第五節 研究創新與不足
本書創新主要表現在:其一,一是選題創新。本書是國內第一次對戴震的心理學思想進行系統的研究。鑒于國內學者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缺乏深入研究,而且有關著作中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論述也不全面,本書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激起國內學者對戴震心理學思想進行更全面、更深入、更豐富的研究。
二是研究內容創新。本書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觀點、具體思想及其影響和啟示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建構。本書在戴震的全部著作和研究工作中來闡釋戴震的心理學思想,并揭示其當代意義。具體來說,本書從心理對象觀、心理實質觀、心理發展觀、心理差異觀以及心理功能觀五個方面論述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梳理并闡釋了戴震的認知心理、人格心理、教育心理以及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歷史影響。
三是研究觀點創新。本書認為戴震的心理學思想是建構在其堅實的人本思想之上的,特別是他對“人性”的理解尤其具有啟發意義。本書對戴震心理學思想進行了全面建構,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學的有機融合奠定了基礎,對現代心理學的人本主義思想、人格理論、唯物認知論、實證方法論、教育思想、德育思想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本書不足表現在:其一,受本人學術背景和理論水平的限制,也由于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分析還不夠透徹。其二,由于時間限制,有些研究資料還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其三,本書將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影響與當前心理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觀點、方法相結合的力度還不夠。
[1].傅杰編著:《章太炎學術史論集:釋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頁。
[2].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安徽叢書編印處1936年版,第68頁。
[3].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116頁。
[4].侯外廬編著:《中國思想通史(五)》,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5頁。
[5].傅杰編著:《章太炎學術史論集:說林(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頁。
[6].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9頁。
[7].梁啟超:《梁啟超全集(七):戴東原生日二百年紀念會緣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8].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頁。
[9].姜義華編著:《中國哲學史(下):胡適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040頁。
[10].胡適:《戴東原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第4頁。
[11].張岱年:《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12].周輔成:《戴震——十八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和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4].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1956年版。
[15].李明德:《戴震論人的心理和教育》,《福建師范學院學報》1963年第1期。
[16].李紅英:《近十五年戴學研究綜述》,《安徽史學》2002年第2期。
[17].王艷秋:《戴震重知哲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8].陳徽:《性與天道——戴東原哲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3年。
[19].程嫩生:《戴震詩經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5年。
[20].張東:《〈孟子字義疏證〉發微》,碩士學位論文,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1].戴繼誠:《戴震程朱理學批判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2].仰和芝:《戴震人學思想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2002年。
[23].周朗生:《戴震倫理思想管窺》,碩士學位論文,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24].歐陽雪榕:《戴震重知學的傳承與轉變》,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04年。
[25].陳多旭:《戴震道德哲學評析》,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04年。
[26].周玲:《論戴震的自由精神及其意義》,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27].安利麗:《試論戴震的理欲觀》,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大學,2005年。
[28].張彤磊:《戴震的儒家經典詮釋學思想》,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05年。
[29].李燦光:《戴震的人性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昌大學,2006年。
[30].彭家國:《戴震人性論》,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07年。
[31].李少華:《試論戴震義理之學》,碩士學位論文,安徽大學,2007年。
[32].金忠明:《戴震與實學教育思潮》,《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33].凌云、敬元沭:《淺論戴震的治學思想》,《安徽史學》1995年第4期。
[34].楊世文:《論戴震復興儒學的努力》,《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35].曾亦:《戴震對宋明新儒學的誤讀及其思想的時代意義——兼對心之諸能力的闡發》,《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
[36].施扣柱:《戴震人性論發微》,《史林》1998年第2期。
[37].吳根有:《分理與自由——戴震倫理學片論》,《哲學研究》1999年第4期。
[38].吳根有:《言、心、道——戴震語言哲學的形上學追求及其理論的開放性》,《哲學研究》2004年第11期。
[39].胡賢鑫:《知即性——戴震人性學說的理性論特點》,《江漢論壇》2001年第11期。
[40].王杰:《戴震義理之學的歷史評價及近代啟蒙意義》,《文史哲》2003年第2期。
[41].婁毅:《從方法論看戴震的訓詁研究》,《河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2].徐道彬:《戴震早期哲學思想再認識——以〈屈原賦注〉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43].徐玲英:《論戴震的治學方法》,《安徽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44].韋茂榮:《試論戴震的心理學觀點》,《心理學報》1981年第4期。
[45].趙士孝:《戴震論人、物的起源和人、物智力差別的產生》,《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6期。
[46].燕國材:《戴震心理思想的基本觀點》,《心理學報》1987年第3期。
[47].燕國材:《戴震論認識與情欲》,《心理學報》1987年第4期。
[48].潘菽:《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芻議》,《心理學報》1984年第2期。
[49].汪鳳炎:《關于中國古代的人貴論》,《心理學動態》1999年第2期。
[50].燕國材:《我國古代人性論的心理學詮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51].《戴震集》,湯志紅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3].楊應芹、諸偉奇編著:《戴震全書》,黃山書社1994—1995年版。
[54].《戴震全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999年版。
[55].安正輝選注:《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中華書局1959年版
[56].王茂:《戴震哲學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7].戴震研究會:《戴震學術思想論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9].周兆茂:《戴震哲學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0].申笑梅、張立真:《獨樹一幟——戴震與乾嘉學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1].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2].蔡錦芳:《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3].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64].徐道彬:《戴震考據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5].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編:《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6].馮友蘭主編:《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7].高覺敷主編:《中國心理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8].楊鑫輝:《中國心理學思想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9].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