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中海岳:祝允明人生與書學考論
- 朱圭銘
- 1831字
- 2021-01-05 12:13:56
導論
一 本課題研究目的及意義
個案研究乃藝術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書法史亦然。書法史研究的起點是一些具體的書法現象,而書家的個案研究則是學者無法回避的基本出發點和重要課題。近三十年來,就國內之書法研究狀況而言,以榮寶齋出版、劉正成先生總主編,國內眾多著名學者參與編撰的《中國書法全集》為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的開端,書家的個案研究可以說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深入與綜合,很多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傳統的書家個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研究、作品研究及影響等幾個方面。而近年來的書家個案研究,在關注上述幾個問題的基礎之上,往往將書家置于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下,跳出通常的將書法作為藝術研究的狹隘視野,統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這些研究可以說提升了書學研究的品格,拓寬了書學研究的范圍,如旅美學者白謙慎所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旅日學者祁小春所著《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等。
明代十五、十六世紀之間,是中國思想史又一次重大突破時期,其時出現的標志性人物即為王陽明(1472—1528),陽明“心學”對中晚明之思想界、學術界等很多領域皆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如果說晚明是一個相當復雜而且多變的時代,實際上諸種現象在明代中葉已出現端倪。如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在明代中期也悄然發生著各種轉變,而在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官方意識形態對江南等地鉗制的放松,使蘇州等城市不僅迅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也成為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文人書法重新抬頭,祝允明正是這個時期的杰出代表和書壇領袖。
祝允明(1460—1526),生于明天順四年,卒于嘉靖五年,明蘇州府長洲縣人。字希哲、晞喆,因多生一指,故自號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祝允明另號還有暢哉、暢哉道士、暢哉居士等[1],又因其曾官至南京應天府通判一職,故世人亦稱其為“祝京兆”。當然,史上對其字號稱呼最多還是要屬“祝枝山”、“祝希哲”兩種。非常巧合的是,祝允明生卒年和王陽明相差無幾,可以說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明代文學“后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貞曾云“天下書法歸吾吳,而祝京兆允明為最”[2],此語可謂對祝氏之歷史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祝氏可以說是自元代趙孟頫之后,晚明松江董其昌等人出現之前,在書壇上引領吳門書家崛起的關鍵核心人物,在整個明代書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舉足輕重之地位。
臺灣學者劉瑩在《文徵明詩書畫藝術研究》中云:“明代的文人,多以文墨為尚,視文藝本身的價值高于學術或者事功,形成‘純文人’的階層。明代‘純文人’的產生,一則由于經濟蓬勃的發展,使文人有閑暇著眼于各式美感的追求,再加上明代哲學思想強調心境上的唯心與自得,更增強了文人從自我性靈出發的藝術觀。所以,明代‘純文人’集詩書畫藝術一身,和為文須涉強濟事功的‘儒家文人’分庭抗禮。”[3]是說確然,祝、文二人確與傳統之“儒家文人”略有不同,他們的一生于大的事功方面皆無甚建樹,但卻以其自身的才、學、藝對明代中期吳中文藝的發展、壯大及其延續作出了重大貢獻,并且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基于此,本書擬對祝允明的書學成就、書學觀念以及其他諸多問題展開綜合、具體并更深入一點的研究,同時借此厘清明代中期書法發展的若干史實與現象。
在現今學界,對祝允明的書法成就、書學觀念及其影響等諸多問題的研究,還顯得遠遠不夠,或者說存在著很多不足。當今學界對歷史上某些書家的研究不足,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為書家自身留存的文字資料和作品太少,其同時期及后世文獻對其記載描述不夠,換句話說即因史料匱乏,故令研究者無從下手;再就是明清時期很多的杰出書家,因其傳世作品與史料文獻太多,令研究者難以在短期內做到竭澤而漁的程度,反而增加了研究難度,故對其研究必然會存在很多不足,祝氏顯然是屬于這一類型。早在三十年前,傅申先生在《祝允明問題》一文中即已指出,對祝允明書法的研究之所以困難,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為:一、祝氏非常多才多藝,本人兼工多種書體,風格多樣;二、祝氏還能模仿許多書法家的不同書體;三、祝氏去世不久后,就出現了偽造他的作品問題,且大部分偽作皆產生于明朝覆滅以前,其偽作之多,使得研究問題進一步復雜化了。[4]然而,我們認為,祝氏書法風格的多樣化,偽作傳世的復雜化,卻也給后人了解祝允明真正的藝術風貌帶來了很多誤讀,而這種歷史誤讀,無疑又會給我們今天的研究帶來另一層面的探討空間,此亦正可謂本書研究意義之另外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