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力倡古文辭 書文噪吳中:祝允明青年時期的生活(成化十四年至弘治四年)

祝允明于成化十四年(1478)娶吳門前輩李應禎之女為妻,次年即成化十五年(1479)入學為生員,后因才學出眾,深受學官賞識,得補廩生,自此步上了漫長而坎坷曲折的求取功名之路。閻秀卿《吳郡二科志·文苑》中言祝允明:

初在郡學,御史山陰司馬垔按直隸,檄郡學有博學能為古文辭者,免課書,更殊禮遇。郡以允明當。垔按吳,允明從諸生中擢行相見禮。侍郎徐公貫嘗讀允明所為文,愛之,數加存問。由是延譽兩都,知與不知,莫不曰允明天下士也。[8]

司馬垔、徐貫二人的賞識,使得祝允明之名聲一時享譽南北二京,為天下名士,然而令人可嘆甚至頗具戲劇色彩的是,祝允明在學業上并未因此而一舉取得功名,甚至連鄉試皆連續四次不售。

青年時期的祝允明雖然在功名方面無甚成就可言,但其詩文書法卻在吳中名聲日隆。這一時期的祝允明大抵博學眾長,凡天文地理、釋老方技、稗官雜家、幽遐嵬瑣之書,無所不覽,發為文章,則茹古涵今,無所不有。祝允明此階段與友人都穆并以古文辭名于吳中,致使后來比其年齡稍小的文徵明、唐寅、張靈等皆追隨其中,文酒唱酬,作書繪畫,共倡“古文辭”,不間時日,深相契合,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而祝尤以“古邃奇奧”的文風,為時所重。文震孟云:“(祝)于古載籍靡所不該洽,自其為博士弟子,則已力攻古文詞,深湛棘奧,吳中文體為之一變……蓄古法書、名籍……緣六經而旁飭之,庀材復古。”[9]祝允明的友人王锜亦曾記述祝氏在青年時期成名后,一時門戶常滿而應索其文的情形:

希哲作文,雜處眾賓之間,嘩笑譚辨,飲射博弈,未嘗少異。操觚而求者,戶外之廳常滿。不見其有沉思默構之態,連揮數篇,書必異體。文出豐縟精潔,隱顯抑揚,變化樞機,神鬼莫測,而卒皆歸于正道,真高出古人者也。自著有《蠶衣》《浮物》《心影》《吳材小纂》《南游錄》等書,共百余卷。所尊而援引者五經、孔氏。所喜者左氏、莊生、班、馬數子而已。下視歐、曾諸公,蔑然也。余聞評之曰:“秦、漢之文,濂、洛之理。”自謂頗當。希哲方二十九歲,他日庸可量乎![10]

隨著祝允明的成長及其名望的提升與確立,其在吳門文化圈中也越來越扮演著比較重要的社會角色,而這種角色轉變應該首先來自家族內部。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貞,在其十三歲時即成化八年(1472)就已去世,而祖父祝顥與父親祝同于成化十九年(1483)去世,其時祝允明亦僅二十四歲。前文已有所交代,祝顥至祝再及祝允明,祝家已兩世單傳,從這個層面來講,隨著祖父與父親的離世,年輕的祝允明作為其家族中唯一的傳宗接代之男性,無形中成為家族與社會聯絡的最重要的角色。少了內外二祖的庇護,青年時期的祝允明已從少時被動的不自覺的陪同內外二祖與吳中眾多前輩相互交往,轉變為主動的自覺擔當。祝氏后來與友人的信中,曾言及青少年時期一些生活情形:

仆之少也,竊幸生于賢邦仁里,而出乎詩禮之庭。當是時也,恬然不知米布之價,況余事乎?日惟從先人求紙筆耳,暗室獨坐,每自泰然而喜,以為生得內外尊長之誨迪,若不是二三十粗成人也,忽而受室,倏而抱子,曾未轉首而繼遭大罰,群美頓革,霍然如電掣星過,凡舉其所恃以泰然者,邈不知所在也。[11]

家庭所遇到的客觀情況,迫使青年時期的祝允明必須盡快地轉變角色,從而維護與保持與家族相關的復雜的社會網絡,傳承詩禮儒學家風,而這種角色的轉換,也可以說是他的義務和責任。關于這一點,祝允明傳世的這一時期所撰的詩文皆可充分印證。成化二十一年(1485),祝允明祖姑祝妙靖逝世,祝允明為撰墓志銘;弘治四年(1491),祝允明的另一個外祖父陳紳卒,亦是祝允明為撰墓志銘。如果說這兩篇墓志銘的撰寫為祝允明分內之事,那么另外一篇為其先人所撰的墓志銘似乎更能說明祝允明在整個大家族中地位與角色的變化,此即為其外祖母蔡妙真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去世時,祝允明代母舅徐鑄為撰墓志銘。祝允明為什么會代母舅作外祖母的墓志銘,似乎也不難理解,無外乎其母舅不善詩文,或者是徐氏族人中擅詩文者已甚少,再就是祝允明其時已為整個大家族在吳門文化圈中最有社會影響的人物了。

不僅僅在詩文方面,祝允明青年時期的書法才能在吳門也得以逐漸彰顯。明代中期吳中文士之雅集交往,除了游歷山水、詩酒唱酬之外,書畫乃為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與媒介。在當時的文藝環境中,即席揮毫以書畫相贈,或共品前賢書畫,詠題頌贊,也是培植或維系友情的重要方式。從祝允明現在傳世的書法作品及歷代著錄的有關作品來看,其青年時期的作品也占據相當重要的比例,這些作品對我們今天研究其早期的書法風格可謂至關重要。祝允明青年時期的書法作品和相關墨跡,大抵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有部分作品或墨跡正是其與吳中諸多前輩雅集交流時,應請而完成的。如成化二十二年(1486)夏,是年祝允明二十七歲,應吳寬之請作小楷《林酒仙詩》卷,卷后并有吳寬、沈周、唐寅等唱和題詠,同年,還應沈周之請,為其撰書《秋軒賦》。弘治元年(1488)立夏,沈周為鄉人鄭景順繪《訓子圖》,祝允明賦詩題其后,同年,沈周的妻子去世,李應禎為撰《沈啟南妻陳氏墓志銘》,而楷書此銘者也為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十月,祝允明有小楷詩和吳寬所題倪瓚《秋林遠岫圖》(圖2-1),吳寬原題時間為成化十六年(1480),此卷上另有文徵明、彭昉等人題和。從上述作品可以看到祝允明少時即于書法一途表現出的天賦與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到了青年時期,這一特長在吳門開放的人文環境中得到充分發揮。他在沈周、吳寬、王鏊等前輩及同輩友人的提攜推重之下,進而成長為吳門書家群體中新一代的領袖。

圖2-1 祝允明和題倪瓚《秋林遠岫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红原县| 嫩江县| 蒙城县| 崇文区| 金华市| 赤壁市| 沁水县| 涿州市| 当阳市| 敖汉旗| 内丘县| 凯里市| 兴宁市| 广昌县| 宁海县| 正宁县| 华坪县| 安宁市| 内黄县| 大方县| 江津市| 宣汉县| 洛阳市| 陵水| 丰县| 禹城市| 通江县| 运城市| 永善县| 藁城市| 新河县| 高清| 乌兰浩特市| 绩溪县| 神木县| 武宣县| 城口县| 湘阴县| 永川市|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