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中海岳:祝允明人生與書學考論
- 朱圭銘
- 10字
- 2021-01-05 12:13:58
第二章 祝允明生平事跡
第一節 自晉歸蘇臺 常侍前輩游:祝允明少年時期的生活(天順四年至成化十三年)
祝允明出生于天順四年十二月初六(1460年1月17日),此時其祖父祝顥正在山西布政使右參政任上,而祝允明亦有少時自太原歸蘇之辭,故疑祝允明出生地為太原而非蘇州。[1]
無論祝允明是出生在太原還是蘇州,其幼時曾與父親祝陪同祖父在山西度過一段光陰,隨侍祖父左右,應是不爭的事實。祝允明曾在《太行歌》中賦云:
上客坐高堂,聽仆歌太行。六歲從先公,騎馬出晉陽。遙循厚土足,忽上天中央。但聞風雷聲,不見日月光。狐兔繞馬蹄,虎豹嗥樹旁。衡跨數十州,四面殊封疆。童心多驚栗,壯氣已飛揚。自來江南郡,佳麗稱吾鄉。邈哉雄豪觀,寤寐不可忘。人生非太行,耳目空茫茫。[2]
詩中“晉陽”即為太原舊稱,此詩不知作于何時,然從中可以得知,祝允明是在幼時六歲,即成化元年(1465)隨祖父及家人自山西南歸吳門,歸途中之所見所感實足令其震撼不已,非常難忘。楊永安先生則認為“南方的溫柔綺麗、北地的豪情勝景,對祝允明一生介乎書生與俠客間的性格實在有很大的影響”[3],此應為中肯之論。
祝允明隨祖父祝顥回到吳門時,其外祖父徐有貞也已得詔返鄉,而其內外二祖因曾身居高位,于文藝一途又多具造詣,故在吳中之聲望甚重,一時吳中俊彥若杜瓊、劉玨、沈周、吳寬等多相過從游,幼年時期的祝允明亦得以在內外祖父及眾多前輩的呵護教育下成長。祝允明聰穎早慧,因而深得吳門很多前輩的賞識器重,吳寬后來嘗記述:
祝生允明七八歲時,其大父參政公一日適為文成,請客書之。予時亦在座,見生侍案旁,嘿然竟日,竊疑之,因指文中難字以問,無弗識者,益奇之,且料其他日必能事此也,然亦安知其能至此哉?昔歐陽文忠公著《鳴蠶賦》,其子棐侍側不去,公謂其后必能為此賦,棐竟以文名。蓋人于事,惟無所好,好必成。如生幼已知好,加以靜嘿不露,宜其成之至也。生嘗具書,以雜詩文一卷投予。予既嘆賞,今日其婦翁職方李公復示此冊,于是閱之,則生之進于文,其勢殆不可御,而予將避之也。[4]
齠齔之年的祝允明,竟能識得其祖父所作文中的諸多難字,無怪吳寬心中那么驚嘆了,直以歐陽修三子歐陽棐相喻。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祝允明幼時所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而其自小對文藝所表現的濃厚興趣,除了家族基因的遺傳因素,與當時內外祖父致仕歸鄉后與眾多文人雅士相互唱酬的環境熏陶也密不可分。祝允明后來回憶童年的情形時曾言:“外祖武功公為此游此詞時,允明以垂髫在側,于斯僅五十年矣。當時縉紳之盛,合并之契,談論之雅,游衍之適,五十年中,予所接遇皆不復見有相似者,真可浩嘆。”[5]先天的稟賦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日處“談論之雅,游衍之適”的文藝環境當中,史料記載祝允明九歲時即能作詩而名聲隱起吳中,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少時祝允明于書法一途,也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陸粲稱其“五歲作徑尺字”[6],而其在祖輩的指引下,自幼即走上了“取法乎上”的正確學書道路。祝允明曾言:“仆學書苦無積累功,所幸獨蒙先人之交,自髫丱以來,絕其令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a id="w7">[7]祝允明的幼年時代,朝野的書風當仍以“臺閣體”為主流,而其能不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一方面是其有良好家庭氛圍所致,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祖輩比較先進的藝術觀念,這些又皆為祝允明日后于書法一途超越時人并引領吳門文人書法的崛起創造了條件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