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中海岳:祝允明人生與書學考論
- 朱圭銘
- 5293字
- 2021-01-05 12:13:57
第二節 同輩及后人
祝允明家族中與其同輩的親屬,不論是祝氏本門,還是與祝氏有姻親關系的徐氏、李氏二族,事跡多皆不顯,此恐也緣于其中并無杰出人物出現。因此,本書在此主要就《懷星堂集》中所提及的幾位同輩親屬及后人稍作鉤沉。
史臣,字在野,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吳縣人,為允明妹夫。允明妹為繼母陳氏于成化十六年(1480)所生,后嫁史臣,史父曾為隨州太守。史臣生平事跡不詳,允明述其不曾踏入仕途,居家勤營業居,經營點小商業為生。[21]臺北故宮博物院今藏有一札,疑為致在野,惜字跡模糊,已不能釋讀全文。
蔣燾,生卒年不詳,生前為蘇州府秀才,允明表弟。蔣燾當為徐有貞次女之子,父為樂亭知縣蔣廷貴,甚聰慧,九歲即能治四書、易經等學,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早夭,其遺文家人集為《東壁遺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其“大抵才氣溢發,有蘇氏父子遺意,而神鋒太雋,意蘊未深,則天限其年,學問未足副也”[22]。祝允明對這位表弟之才華欣賞,故為其遺文所作序中,每以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為喻。[23]蔣燾早逝之后,允明痛心不已并賦詩哭之:“白玉樓中長吉去,芙蓉城里石郎歸,煌煌柱國平生念,看到諸孫內外微。”[24]詩中所謂“內外微”,無非是他們這代人在功名成就等方面很難超過其外祖父徐有貞的慨嘆罷了。
蔣燁,字允暉,為允明表弟,生卒年及事跡不詳,亦應是徐有貞次女之子。允明與蔣燁之兄弟之情應甚篤厚,允明致仕歸田后,與其有詩歌往答,其離世前不久所作《懷知詩》一組,緬懷平生知己,蔣燁也列于其中,詠其詩曰:
風雨床空坐獨欄,分襟兩見歲華殘。蕭條鷗鷺江湖闊,寂寞宮商草書寒。王謝風流君子在,武功中外老夫單。懷君有句君應笑,不向滄浪共釣竿。[25]
徐美承、徐美朝、徐美爵,三人皆為允明母舅徐鑄之子,生卒及事跡不詳。祝允明嘗為三人作文《名字訓》,又為徐美承作《號懷海生序》,均收于祝氏《懷星堂集》之中。[26]
關于祝允明之后人,據王寵在其卒后為之所撰行狀中稱:“子男二人:曰續,由進士官給事中,累升廣西左布政使;次側出,幼未名。女一人,嫁潮州府經歷王穀禎。孫女三人。”[27]又,祝允明正德十四年(1519)底在廣州在曾得一子,惜數日夭折,令其十分悲痛,祝氏有一詩《傷》述及哭亡兒之事,恐系此子。[28]
祝允明長子祝續,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約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前后。其正德二年(1507)秋舉于應天鄉試,正德六年(1511)與父同赴京城會試,登進士第,而其父允明再次名落孫山。雖然祝允明自己會試連連受挫,自嘲“迂遲失馬中”,而兒子祝續能得以高中,順利步入仕途,也足以令其喜出望外、萬分欣慰了,故其有詩感嘆“幸有丹衷世世存”[29]。祝續于仕途之政績,現囿于史料原因不得而知,但其后來能夠累升至廣西左布政使,此職屬從二品,從品階上看已經高過其曾祖父祝顥,因此,就這個層面來說其亦算是青出于藍、光宗耀祖了。祝允明曾給祝續寫過一幀書牘,未署年月,但應是其晚歲另一幼子祝繁未出生前所作,由此牘可窺其胸中飽含對前世祖先的感恩,以及對祝續并家族未來的種種殷切囑托,今日讀之,令人動容。祝允明曰:
自吾以上,二世單傳,汝若終鮮兄弟,則三世矣。同曾祖之族即麟之兒,有二人,麟既不肖,二孺漂落遠外,亦終當收之,此外無一人矣。吾家以善積望鄉郡迨二百年,仕顯相襲,天之祐蔭過厚,吾等僥幸逾分多矣。獨惟枝葉單薄,殊為可戚,吾既已老,所望于汝倍于他情,乃復彌甚,將若之何,此固自天意,人不與力,然予年至此際,西岫高而羲輪下,曷勝惘惘之懷也。作好官、建勛名固是門戶大佳事,要是次義,只是不斷文書種子至要至重,茍此業不墜則名行自立,勢必然也。大率今人處世,唯應隨所賦質,成就得一二可名于人,便是不忝其祖,足為孝人善士,要必實成無惡于志,乃始是了,葢立志固要高尤貴乎?實不必過甚開口圣賢也,毎言及先公前后積累至于吾身,卻顧委擔息,肩獨爾煢煢,未始不心折氣沮,吾壯強貧苦,斥弛濩落,使其時不幸死,則一荒逸無成之鬼耳。晩暮粗立門墻,支拄世業,素日所立文業成名,聊以持之下見先人,最是一□。作善之心,直獻于皇穹后壤,塞空神明,吾能之也。爾盛年幸獵華膴,偉業谹聲,皆可基致,然切勿失祖宗以來傳家仁厚本子及方冊行墨間也,此予素衷。因念嗣息,遂言及此嗣息事,吾既無不用情者,至如禱祈弓韣以降,思欲無不為之,今尚未遑,嘗研觀古人論議,凡求昌后必以陰德,為冠務方,以此鐫切腸膈,亦未得下手處,不勝焦煩,與爾天性之切,瀝髓莫喻,偶少暇筆,此伺遇,便且聊寫致之。[30]
在祝允明看來,“作好官、建勛名固是門戶大佳事”,但最關鍵的還是要不斷“文書種子”,保持儒學家風、積善立德方是重中之重,“此業不墜則名行自立”。信中還述及祝氏家族“枝葉單薄”,幾世單傳,故論“嗣息”一事亦應以積德為要,而其辭世時唯有孫女三人,未見男孫,此對于身處五百年前那個重男輕女的社會的祝允明來說,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了。通過這封書牘,使我們對祝允明晚年的思想及家世、家風又有了更進一步比較直觀的認識。
祝允明次子祝繁,據王寵所述,為允明偏室所生,生卒年與事跡皆不詳。祝允明去世時,其甚年幼尚未及命名,后家人以“繁”為之名,恐也遵允明心中希家族“枝繁葉茂”之遺愿。現僅知其曾協助兄長祝續一起致力于收集校正先父祝允明遺稿,名為《祝氏集略》,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張景賢出資刊印。[31]祝繁在跋《祝氏集略》中稱其父祝允明“著述為多,或每勸入梓,先公未以為然,唯自詮次成帙以藏而已。先公捐養,吾兄方伯公檢輯遺稿得十之六七,多出先公手錄,然涂抹改注處他人不能識也。吾兄……唯先公之集是校,以力不任梓,徘徊又三十年,乃嘉靖戊午蜀明崖張公來撫江南……索先公集甚懇,惠然任刻,又為之序,以成厥美。繁侍吾兄相與校其繕寫,蚌偽未竟而兄以壽考終矣。繁孤陋何知,謹為刊落字謬”[32]。此跋文即寫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祝氏集略》最早刊刻本之后,由此,我們不僅可知允明遺稿《祝氏集略》成書始末,還可知其兄長祝續大致之辭世時間。
關于祝允明的女兒,姓名及生卒皆已無考,但可知她嫁于蘇州望族王氏后人王穀禎為妻。[33]王穀禎曾任潮州府經歷,其父為王觀。根據祝允明為王觀所撰墓志銘中所述,可知王觀字惟颙,初號杏圃,后更款鶴,生于正統十三年(1448),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王觀為當時吳中之名醫,曾入太醫院,后歸鄉丁憂而不復再出,其少時曾從文徵明祖父文洪學習,文洪中進士第后,王觀遵其父愿改習醫術。[34]在祝允明的文集中,與王觀交往之事跡頗多,如弘治三年(1490)兩家應尚未結為姻親之時,王觀即曾邀請祝允明為其重刻之先人之《王著作文集》以及《震澤紀善錄》二書作序文;弘治十八年(1505),祝允明再次應王觀之邀請撰書并篆《王氏復墓記碑陰》。今故宮博物院還藏有祝允明手跡《致款鶴札》(圖1-2),未署年月,然已尊稱王觀為親家,故此札定是兩家已結為姻親之后所為了。
圖1-2 祝允明《致款鶴札》(故宮博物院藏)
祝允明另有一外孫吳應卯,字三江,無錫人,生卒年不詳。字學祝允明,可以亂真,劉九庵先生認為傳世祝允明之偽作,恐有部分多出吳氏之手筆。[35]然據王寵為祝氏所撰行狀及陸粲所撰《祝先生墓志銘》中所載,皆未提及祝氏另有一女嫁與吳姓族人之說,則不知吳應卯之生母實為祝家何人也?唯王寵所撰行狀中言及祝允明去世時有孫女三人,則吳應卯是否為祝允明孫女所生就不得而知了。
通過前文之勾勒,我們對祝允明的家世可謂有了相對比較具體的了解。從祝允明的家世來看,祝氏家族自七世祖祝碧山占籍吳門后,其身后幾世并未步入仕途,然家族之“重儒學”文脈未斷,迨及允明祖父祝顥出時,祝氏家族聲望復又重于吳門。而與祝氏結為姻親關系的,亦多吳中名儒仕宦之家,其外祖父徐有貞、岳父李應禎為其中代表,上述這些,可以說皆為后來祝允明能夠名滿吳門提供了相當重要且無法忽視的歷史鋪墊。祝允明自少時文、書即名滿吳中,固然有其天賦異稟的一面,眾多家族成員、師長等人的厚愛與廣泛宣傳恐也至關重要。同時,我們也發現祝允明對后世之冀望,并非一定要求仕途之顯赫,其強調關鍵在于“文脈”不斷,只要此業不墜,則成就能得一二而可名于人,便是不忝其祖,足為孝人善士了。祝氏的這一思想,既是其家族前輩思想之傳承,也為吳中文士重文藝風氣的體現,還有為其晚歲對政治一途的看法等綜合因素所致。
[1]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參閱(明)吳寬《明故太中大夫資治少尹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致仕祝公神道碑銘》,《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明)劉鳳:《續吳先賢贊》,載《紀錄匯編》卷一百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
[4] (明)王锜:《寓圃雜記》卷四《祝大參活人》,中華書局1984年版。
[5] (明)李應禎:《大明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祝公墓志銘》,載(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卷四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明)祝顥:《喜允明生兒二首就以曾孫名孩己亥七月三日》,載(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卷五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參閱(明)祝允明《先妣陳氏夫人墓志銘》,載《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 參閱(明)祝允明《先妣陳氏夫人墓志銘》,載《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明)劉鳳:《續吳先賢贊》,載(明)沈節甫纂輯《紀錄匯編》卷一百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
[11] (明)朱謀垔:《續書史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 (明)王锜:《寓圃雜記》卷四《李中書不奉詔》,中華書局1984年版。
[14] 載(清)馮桂芬總纂《蘇州府志》卷八十六,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
[15] (明)朱謀垔:《續書史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 參閱(明)祝允明《外祖迪功郎江西安福縣縣丞陳公志銘》,載《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 參閱(明)祝允明《先母陳夫人手狀冊》,載何炎泉編輯《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3年版。
[18] (明)祝允明:《昭武將軍上輕騎都尉錦衣衛指揮使徐公碑》,載《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 (明)祝允明:《登仕佐郎鴻臚寺序班湯府君墓志銘》,載《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 參閱(明)吳寬《山西參政祝公夫人錢氏慶壽圖序》,載《家藏集》卷四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 (明)祝允明:《史在野墓志》,載《懷星堂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存目三》之《東壁遺稿》二卷,轉引自陳麥青《祝允明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頁。
[23] 參閱(明)祝允明《表弟蔣秀才遺文序》,載《懷星堂集》卷二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 (明)祝允明:《哭表弟蔣燾》,載《懷星堂集》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 (明)祝允明:《懷知詩》之《表弟蔣燁允暉》,載《懷星堂集》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 (明)祝允明:《徐氏三外弟名字訓》《表弟號懷海生序》,均載《懷星堂集》卷二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 (明)王寵:《明故承直郎應天府通判祝公行狀》,《雅宜山人集》卷十,載《四庫存目叢書》集部之79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
[28] (明)祝允明:《傷》,載《懷星堂集》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 祝續正德六年(1511)登進士第后,祝允明大喜,曾陸續作《兒子續入對大廷感激因賦》《兒子召試館職》《兒子召試后忝竊收錄蒙欽改庶吉士留翰林》諸詩為紀,載《懷星堂集》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 (明)祝允明:《示續》,載《懷星堂集》卷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 關于《祝氏集略》的成書經過,(明)皇甫汸撰《祝氏集略序(代張中丞景賢作)》一文有述,載《皇甫司勛集》卷三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又,今人邸曉平曾撰《祝允明詩文集版本考辨》一文詳述,并認為目前所見《祝氏集略》《懷星堂集》實為一書。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6期。
[32] 轉引自邸曉平《祝允明詩文集版本考辨》,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6期。
[33] (明)王寵:《明故承直郎應天府通判祝公行狀》,《雅宜山人集》卷十,載《四庫存目叢書》集部之79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
[34] (明)祝允明:《款鶴王君墓志銘》,《吳都文粹續集》卷四十,《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 劉九庵:《祝允明草書自書詩與偽書辨析》,載葛鴻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