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中海岳:祝允明人生與書學考論
- 朱圭銘
- 18字
- 2021-01-05 12:13:56
上編 祝允明的家世、生平事跡及主要交游
第一章 內外皆魁儒,續繁校遺文:祝允明之家世
第一節 前輩
祝氏家族占籍吳門長洲(今蘇州),乃始于祝允明七世祖祝碧山。根據吳寬所撰《明故太中大夫資治少尹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致仕祝公神道碑銘》中記載:“逮元,有曰碧山者,自松江來,為海道都漕運萬戶府經歷,升平江路總管。英邁有文,卒,葬吳中,子九鼎,遂著籍長洲。九鼎生子潛,子潛生景章,皆不仕。景章生煥文,材敏行修。在國初以瞶疾,不在察舉,惟務樹德。”[1]由此可知,祝允明先祖祝碧山是在元時從松江遷職于吳門,后代遂居于此,祝碧山在元時所任之“萬戶府經歷”、“平江路總管”,可謂皆地方要職,然其身后九鼎、潛、景章、煥文諸世皆未能仕。逮至允明祖父祝顥出(煥文子),方得以舉于仕途并顯吳門。
祝顥(1405—1483),字惟清,正統四年(1439)進士,時列二甲第五名,累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故后人有稱“祝大參”。天順八年(1464),年甫六十即致仕歸吳,并時常與徐有貞、沈周、劉玨、吳寬、史鑒、李應禎等吳中士林宿學詩酒唱和,安享晚年,后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十二月,享年七十九歲。
祝顥少時有大志,其未舉之前,即以善于“易學”名于吳中郡學,為諸生師,然其為人篤實,志向方面似乎也并不太多苛求于仕途,故每有人勸其出世為官皆不從,甚至領了“鄉薦”之后,也一度不赴省試。后,祝顥舉高第之后,內官曾傳旨試能文者四人,祝為其一,但當他得知將獲一教授小太監讀書識字之職時,竟拂袖而去,不應而出,足見其性格耿直及志向之一斑。[2]祝顥后被選授刑科給事中,此任雖多糾劾之事,但其惟責人以大義,絕不以陰私攻訐于人,可見其公正廉明之君子之風。代宗時,祝顥曾被召為都御史,但因值“孝期”未滿之故,未能上任。稍后,到山西任參議一職,專督糧儲,然而其時“晉壤瘠,加以兵后益空竭,徙遷者眾而征輸故繁。顥姓鳩繕安,集綏緝,固和阜,財求厚給,贍為法評,公私賴之濟”[3]。因其善政,故后來晉升為參政。祝顥的思想中有濃厚的儒家“仁者”之心,常平反冤獄,并善于以詩書禮法教化民風,興學重教。王锜《寓圃雜記》中有載:
(顥)嘗與使者同決崞縣囚七人,已伏質者五人,二人者次當,遽發嗟嘆,公急止問之。囚曰:“我罪不當死,苦于惡刑而誣伏。今見公慈,故敢銜哀求辯也”。公語使者曰:“幾誤殺二人矣!宜為別白。”使者不從,公稱疾以緩之。使者問病,公曰:“某以無罪者當死,故為腹心之病耳。”使者悟,因而亮囚得出。公之慎獄如此,若其政化之美,不可概舉。[4]
正是因為祝顥官為人有厚德之美,頗得民心,故在其卒后,父母與夫人錢氏皆得以推恩贈封。
祝顥致仕歸吳之后,多與雅士相集,寄興于山林間詩酒唱酬,筆墨風流。李應禎曾云:“吳中士林宿學與夫宦游而休者累十數輩,暇則尋山問水,擇勝而游,其文章以縟麗自喜,詩亦典贍有思致,字愛作行草,遠近求者,一皆應之無倦容,盡其風流文雅,最為人所愛慕。”[5]關于祝顥的詩文,刊有《侗軒集》行世,今臺北“中央”圖書館有藏,而其部分詩文作品在《吳都文粹續集》《明詩綜》等匯集中亦皆有收錄。祝允明長子祝續于成化十五年(1479)出生時,祝顥還曾賦詩兩首,詩云:
生平百拙無堪紀,獨賴君親覆育恩。七十五齡三品秩,眼前尤喜見曾孫。
眼前尤喜見曾孫,桂竇槐王敢自倫。但愿書香長似舊,綿綿清白保儒門。[6]
從詩中不難看出祝顥喜得曾孫的激動之情,同時他也冀望祝氏書香門第之家風能綿延長久。祝顥的書法,今傳世之沈周四十三歲所作《魏園雅集圖》(圖1-1)上有其一段親筆詩文題和,用筆清勁雅致,間有元人筆意。我們認為,祝顥晚歲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及文藝自娛的人生態度,對于祝允明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無疑會帶來極大的影響,關于此,后文將另有詳解。
祝顥夫人錢氏,亦系出吳中名儒之后,其父曾為靖安州同知。錢氏為祝顥生有子女四人,一男三女。三女后皆嫁入官宦之家。男曰祝,即允明之父。祝
字信夫,別號仁齋。娶大學士武功伯徐有貞之長女為妻,生允明。祝允明年方十六歲亦即成化十一年(1475),生母徐氏先卒,祝顥遂為祝
于成化十五年(1479)圖得繼室陳氏。[7]祝
之生平事跡多不顯,恐其一生并未踏入仕途,于文藝一道亦無成就可言,故歷史記載甚少。祝
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七月,早其父祝顥五月而逝。又,祝顥去世時為七十九歲,而允明后來言其父“不及中壽”,可知祝
去世時當不到花甲之年。[8]
圖1-1 沈周《魏園雅集圖》(遼寧博物館藏)
祝妙靖,生于洪武三十二年(1399,建文元年),卒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為祝顥姐,允明祖姑,嫁長洲王成。其卒后,祝允明在為之所撰《王府君妻祝氏碩人墓志銘》中贊曰:“資志穎敏高朗,多才藝,涉獵傳記甚富,通書數,善籌畫,記藏聃竺經典,富習深通,蓋心一于善而已。”[9]字里行間溢美之詞在所難免,然也可見祝妙靖實是位才德兼備的女子,此恐又多為祝氏家風所致。祝妙靖中年因疾失明,后寡居甚久,祝顥致仕歸里后,時接回同住,故允明得以隨侍其左右,聆聽教誨。
祝允明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后改名有貞,號天全翁,蘇州吳縣人,其為明代中葉正統、景泰年間政壇的風云人物,同時也是祝允明、文徵明等吳門書家群體在書壇崛起的先導。徐氏是宣德八年(1433)進士,精于星歷、運度、數象等術,并善詩文書法。正統十二年(1447),徐有貞晉中官侍講,土木之變后,因倡議南遷,為太監金英,朝臣陳循、于謙等力叱,致使后來一度升遷受阻,故改名有貞,希冀能有晉用之時。
景泰八年,因代宗病危,徐有貞與石亨等大臣密謀迎英宗朱祁鎮復辟,大功告成后,徐氏遂也得以榮升,官至兵部尚書并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掌文淵閣事,賜號奉天翊推試宣力守正文臣,祿千石,世襲錦衣衛指揮使,權傾一時。然而,徐有貞掌權后,因念與于謙等人之舊惡,故曾誣殺于謙、王文等若干朝臣,為人所不齒,此也為其仕途中最大污點。徐有貞甚至企圖鏟除昔日同黨曹吉祥、石亨二人,結果反遭誣陷下獄并謫云南。曹、石二人后來因為謀反被誅,英宗感悟前非,遂詔其歸家。歸鄉之初,徐曾一度期望能被重召返朝,當知并無希望時,就放浪山水之間,消遣余生。《續吳先賢贊》中述其云:
貞既得返,屏居一室,謝絕知友賓客,自以于《易》有所詣,愈益玩之;其有會亦不以語人,既精占候,一旦觀天文云:“曹、石當敗,其被乃禍不但若所中我者已!”果相繼即其罪。至憲皇帝初,賜之章服,晚始縱尋山野,隨所之,流連不舍,俛仰慷慨,時游于酒人中,酣歌狼藉,酒數行已往,起舞相屬,雖寓之窅冥怳惚,而忠國之念惓惓不忘。[10]
徐有貞歸鄉后,因其曾位顯一時,故吳門地區立碑刻石每每請其撰書,“書法古雅雄健,名重當時”[11]。王世貞稱“徐天全真書法歐陽率更,而加以飄動,微失之弱;行筆似米南宮;狂草出入素、旭,奇逸遒勁,間有失之怪丑者”[12]。可見徐有貞的書法楷學歐陽詢,行書學米芾,草學張旭、懷素,而祝允明少時多受其熏陶并得親授,對他后來的書學道路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成化十四年(1478),祝允明娶吳門前輩李應禎之長女為妻,李遂亦成為允明之岳父。李應禎(1431—1493),初名甡,字應禎,后以字行,并更字貞伯,蘇州府長洲縣人。景泰四年(1453)舉鄉試,會試禮部時因中乙榜而不就,后入太學。成化元年(1465),得授中書舍人,后升南京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因丁繼母憂未任。弘治元年(1488)遷南京尚寶司卿,弘治四年(1491)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兩個月后即力陳致仕。
李應禎生性耿直,為官時不諂媚權貴,清正廉潔。其入太學時,因文名頗盛,內官牛玉想請他為塾師,被其嚴詞拒絕。任中書舍人一職時,因直文華殿,其同事多借他途幸進,李卻恥與為伍,要求調職教官,但未被采納。上有詔命抄寫佛經若干卷,其答曰“孔氏五經臣所書,若此非臣職也”,結果因拒詔而被罰,而其言行自被傳為一時之佳話。[13]李應禎博學好古,尤善書法,《蘇州府志》言其“篆楷俱入品格,文詞簡健,喜面折人過,人多畏之”[14]。朱謀垔《續書史會要》評曰:“少卿真、行、草、隸,皆清潤端方,如其為人。”[15]客觀來看,李應禎早期書法必在明代“臺閣”范疇,但其晚年重視學習古法,逐漸擺脫時風的羈絆,自得尤多,并極其反對“隨人腳踵”的“奴書”,強調創新,這些書學理念自然會影響到其女婿祝允明。
祝允明的另一位外祖父,即繼母陳氏之父陳紳,在以往的祝氏研究著述中甚少提及,個中原因恐多出于其對允明的仕途及藝術無甚影響,然本書基于對祝允明的人生與書法作一綜合考察,故自當有所交待,以期對其家世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陳紳,字用章,生于宣德元年(1426),卒于弘治四年(1491),享年六十六,蘇州吳縣人。陳紳弱冠之年從進士習舉業,然經五試皆未能售,遂入太學,后,得授江西安福縣丞。在任四年,頗有政績,故深得百姓愛戴。[16]陳紳育有三男二女,其中長女即為允明繼母陳玉清。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有祝允明原跡《先母陳夫人手狀》,從中可以得知,陳玉清嫁為祝之婦時,已年到三十,誠謂大齡女子,并在成化十六年(1480)生一女,即允明妹,然其與允明之父同室僅四載即過上寡居生活,長達四十一年,嘉靖三年(1524)卒,終年七十有六。陳氏為人具賢德之美,恪守婦道,勤儉持家,性格溫和,對子女不輕詈一言,此也必然與其父陳紳對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關。陳氏卒時允明也已六十有五并致仕還鄉,念及其為祝家所付出之辛勞與恩德,允明老淚潸然,悲從心生而視如生母。[17]
徐鑄,字嗣勛,又名世良,別號味雪居士,為徐有貞子,即允明舅父。生于正統十一年(1446),卒于弘治十五年(1502)。及其葬時,允明為撰墓志銘。徐鑄于仕途未舉,后以蔭授錦衣衛指揮使一虛職,祝允明在為其所撰墓志銘中謂“載佩國章,沐浴皇治,詠歌圖繪,以寄其尚”[18]。徐鑄先娶陜西按察使劉瀚女,因其早歿,故繼娶太常卿昆山夏昶之女為妻,夏昶與其弟夏昺為明代前期宮廷著名書畫家。
在祝允明《懷星堂集》中,還收有其為姑父湯瑄所撰墓志銘,在此也一并稍作交待。湯瑄,字文瑞,蘇州吳縣人,生于正統六年(1441),卒于弘治十一年(1498),享年五十八歲。據祝允明所述,湯姓原籍中原,南宋遷至江陰,后入吳門,祝湯兩家為鄰里,關系甚近,幾世交往已逾百年。[19]湯瑄二十五歲時娶允明姑,未有舉業,卻善于書畫,后來即因工書而得授鴻臚寺序班一微職,允明祖母錢氏六十壽辰時,其亦曾繪制麻姑赴宴圖為賀,并請吳寬書序記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