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治學與政治發展(2018)
- 楊海蛟 楊弘
- 15072字
- 2021-01-06 19:08:52
七 治理體系與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研究
治理體系與政治參與互動包含兩個中觀層次,分別對應政治科學研究中的政治文化和態度、政治表達和參與兩個領域。依照互動關系中治理體系顯性存在或隱性存在,政治表達和參與還可被劃分為兩個微觀層次。隨著表達意愿、參與意愿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地方治理體系投入了大量制度資源,或是擴大在原有政治表達、政治參與途徑中的影響,或是開辟新的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表達、政治參與途徑來吸納公眾的意見表達和參與。概括來說,就是治理體系在公眾表達和公眾參與過程中的角色愈加明顯和積極,以往的單純政治參與概念已經不能完整地概括現有狀況。這也就是強調“互動關系”的原因。
(一)政治文化和態度
在政治文化和態度研究方面,政治信任依舊是學界關注的焦點議題。與此前不同的是,研究的重心較多地聚焦于塑造和影響中國公眾政治信任的原因,剖析特定社會群體的政治信任水平。解釋當代中國政治信任的理論范疇包括世俗與自我解放價值觀[134],長期相處的政治依賴關系等。[135]與主張政府信息公開的觀點不同,有學者認為,政府信息公開過量會削弱中國公眾的政治信任。[136]在政治信任的實證研究中,國有企業下崗工人和大學生受到較多關注。[137]
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持續推進并走向深入,學界對于中國公眾腐敗感知的研究也更加重視和豐富,表現為用于解釋腐敗感知的自變量和中介變量的研究更加豐富。更加注重從政治信任、經濟績效、政府績效等與腐敗現象間接相關的變量展開分析,形成更多的所謂“治本”的認識和建議。[138]
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研究的注意和重視。通過分析調查數據,有研究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民獲得感總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不同維度的獲得感呈現出復雜態勢,人民獲得感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現實問題。[139]利用CGSS(2013)的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證明居民公共服務滿意度感知主要由“基本民生與社會管理”“社會保障與就業”和“公共設施與文化”三類構成;女性滿意度高于男性,農村居民滿意度高于城市居民,西部居民、東部居民和中部居民滿意度依次逐漸降低。[140]
此外,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公共外交在國際交流中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公眾的國際觀念和國家態度也逐漸進入政治文化研究領域。基于近十年來的兩輪調查數據發現,我國民眾的國際觀總體上較為保守,國家優越感、國族自豪感、國外關注度、集體主義、政治權威對國際觀均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影響。[141]
(二)政治參與和表達
治理體系隱性存在的政治參與和表達通常意味著公眾保有較強的自主意愿而治理體系的應對較為被動,或治理體系隱藏了自身的作用。就前者而言,學界關注較多的是抗爭行為和鄰避運動[142],分析了公眾選擇并做出這一行為的機制。就后者而言,比較典型的研究就是針對互聯網“去政治化”對公眾政治行為和政治表達所帶來的不利影響。[143]
更多的研究聚焦于治理體系顯性存在的政治互動過程。近年來,各種溝通渠道的政治互動過程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公眾參與和表達、政府回應模式是常見的研究政治互動過程的一對基本范疇。我國存在著黨委主導型、混合型、政府主導型、吸納部門主導、行政業務部門主導、督導部門主導、信訪主導七類政治互動模式,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化回應績效。[144]繼網絡問政平臺之后,政府熱線成為考察治理體系與社會成員互動關系的又一重點。基于對廣州市政務熱線的分析,有研究概括了政務熱線的四種溝通類型;[145]對江蘇省某地政務熱線的研究表明,基于政務熱線的互動存在著諸如民眾利用信息不對稱和服務話語保護進行私利化需求的策略表達,政府利用技術治理和行政動員將行政壓力轉嫁給基層,村干部則通過平衡滿意率、表述規范化、保留證據鏈等手段釋放壓力、規避責任等一系列問題。[146]在數據持續豐富的基礎上,有研究比較了28個大中城市政府熱線的運作狀況,提出構建“便捷性業務辦理”“智慧化數據治理”“智能化運營管理”的閉環體系,通過明確的戰略定位、完善的保障機制以及清晰的建設思路,將政務熱線逐步轉型成為便捷高效的服務平臺、協同治理的重要樞紐以及精準治理的有力支撐,從而推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147]
鑒于公眾參與訴求和參與能力的持續增強,各地政府主動建構了越來越多的政治參與和表達渠道。[148]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過程就是實踐中較普遍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的研究認為,我國各地政府在吸納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議題范圍和數量上存在明顯差異,民眾表現出明顯的行政選擇性特征,參與層次和參與環節發展不平衡。法律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公民意識等因素對差異的形成有著極大影響。[149]電視問政是實踐中公眾參與和表達的又一形式,這一形式在搭建公民問責平臺,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強化社會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容易流于形式和后續監督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電視節目”和“問政平臺”的雙重定位問題,以及是否可以將其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討論框架中,依然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討。[150]公眾參與政府績效評估是實踐中的一項新探索。公眾參與政府績效評估實施得較好的城市,公民對政府績效的滿意度也相對較高。因此,公眾參與政府績效評估有利于政府更好地理解民眾的需求,也有利于增強民眾問責政府官員話語權,形成推動政府績效改善的治理路徑。[151]有別于政治表達通常強調民眾表達,政府面向社會成員的政治表達也進入了研究視野。《政府工作報告》具有明顯的政治表達功能,因此,提升《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溝通功能既需要應對“民意赤字”“內熱外冷”等常規問題,也需要充分利用當下公眾政策溝通的習慣。[152]
在關注眾多新興互動載體的同時,治理體系與社會成員互動的傳統載體——民主選舉和基層自治仍舊受到學者的關注。不同地區農村基層選舉的經驗表明,作為“公共性”構成要素的村民生活共同體和福利共同體的形成是鄉村穩定的基礎,也是基層選舉賴以擺脫賄選和亂選的基本條件?;鶎舆x舉不能完全脫離農村社會的實際,其制度的優化和完善需要有鄉村組織公共福利和良好鄉風的培育作為切實的保障。[153]城市居民基層自治中形成的消極應對型參與、權益訴求型參與、娛樂型參與、主導型參與和俱樂部型參與,以及農村村民基層自治中形成的動員型、分配型、保障型和監理型治理,均表明治理體系必須充分重視吸納能力建設,甚至公民性缺失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154]
[1] 程竹汝,上海行政學院;李熠,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2] 燕繼榮:《中國改革的普遍意義——40年中國政治發展的再認識》,《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倪國良、張偉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邏輯》,《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4期。
[3] 祁凡驊、林欣:《改革開放40年我國干部人事制度變革邏輯——基于166項干部人事政策的樣本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陳雪蓮:《改革開放以來干部考核選拔機制變遷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3期;白智立、楊沛龍:《試論中國公務員制度建構特征與改革分析視角》,《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
[4] 楊繼榮:《改革開放40年黨內選舉制度創新發展的脈絡、成就與啟示》,《中州學刊》2018年第11期。
[5] 陳殿林:《改革開放以來黨內集中教育演進的邏輯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5期。
[6] 蒯正明:《改革開放40年來中共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歷史經驗》,《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王然:《改革開放以來黨內法規的歷史發展體系創新及機制構建》,《求索》2018年第4期;王賀宇、郭文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的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新疆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7] 王先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和理論創新》,《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左雪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基本線索》,《新疆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8] 陳文澤:《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意識形態的自我調適——基于拉卡托斯科學綱領劃界理論的思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丁俊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思想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江淮論壇》2018年第5期。
[9] 陳振明、黃穎軒:《中國公共政策的話語指向及其演化——基于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的文本與話語分析》,《江海學刊》2018年第5期;商紅日:《綱領政治: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與話語生產》,《河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廖幸謬、景躍進:《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統一戰線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探索》,《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
[10] 何增科:《中國政治監督40年來的變遷、成績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田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領導體制的發展》,《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
[11] 崔英楠、王柏榮:《改革開放40年與我國廉政制度建設》,《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孟新、王同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的經驗研究》,《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2] 俞可平:《中國的治理改革(1978—2018)》,《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鄭維偉:《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建設: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主線》,《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13] 郭秀娥、袁憶、張旭:《改革開放40年政府職能轉變的演進過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于君博:《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邏輯》,《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6期。
[14] 孫濤、張怡夢:《從轉變政府職能到績效導向的服務型政府——基于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的文本分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陳鵬:《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機構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完善》,《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高小平、陳寶勝:《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機構改革的類型歷程——基于政府機構改革階段性特征的研究》,《學海》2018年第3期;熊文釗:《機構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之路》,《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6期;許耀桐:《中國政府機構改革40年來的發展》,《行政論壇》2018年第6期。
[15] 王曦、彭業碩:《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中國改革模式的演進》,《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16] 何俊志、霍偉東:《從嵌入到規范:中國地方人大制度胡阿路徑的新模式》,《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17] 張文顯:《中國法治40年:歷程、軌跡和經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5期;武樹臣、武建敏:《中國的法治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顏德如、李過:《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法治建設的回顧與前瞻——基于國務院1978—2018政府工作報告之文本分析》,《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12期。
[18] 王久高:《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與核心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3期;張靜:《社會變革與政治社會學——中國經驗為轉型理論提供了什么》,《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
[19] 季燕霞:《回應型政治: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權力范式》,《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田凱:《我國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關系的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張成福:《政府治理創新與政府治理的新典范:中國政府改革40年》,《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20] 張亞澤:《當代中國政府民意回應性的治理績效及其生成邏輯》,《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21] 閭小波:《從守成到能動:中國共產黨與民本主義的轉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1期。
[22] 楊光斌、楊森:《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國家治理之道》,《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10期;歐陽康:《探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比較優勢——中國四十年發展道路的回顧與思考》,《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6期;吳忠民:《中國現代化建設模式的轉變——從外在拉動型現代化到自覺內生型現代化》,《江海學刊》2018年第5期。
[23] 謝光遠:《西方學者眼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的發展》,《國外理論動態》2018年第9期;魏昂德:《中國改革道路的歷史意義》,梅沙白譯,《國外理論動態》2018年第9期;劉世軍:《中國共產黨創造的新制度文明及其獨特優勢》,《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年第4期。
[24] 丁俊萍:《習近平黨建思想的鮮明特征和重大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3期;劉紅凜:《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的五大新意與理論分析》,《理論探討》2018年第3期;王樹春、宋慶森:《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科學內涵研究》,《理論探討》2018年第4期;劉卓紅、王彪:《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推進黨的建設的合理性邏輯》,《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8期。
[25] 張燦、王進芬:《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邏輯理路、根本保障和價值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4期;姚桓:《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踐行全面從嚴治黨——理論邏輯與實踐難點》,《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姚桓、黃峰:《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鍛造及其特點、意義》,《理論探討》2018年第6期。
[26] 陳學明、陳鵬:《“強起來”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基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4期;李紅權、張春宇:《中國共產黨推進新時代責任型政黨建設論析》,《理論探討》2018年第4期。
[27] 許耀桐:《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問題的探討》,《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5期;張燦:《論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統領地位》,《求實》2018年第1期;李仕波:《理解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為根本性建設的幾個維度》,《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黃偉力:《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8期;張師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重要價值的三個維度分析》,《理論探討》2018年第2期。
[28] 王國敏、陳梅芳:《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應把握好五組主要矛盾關系》,《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李夢云:《新形勢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現實內涵“五論”》,《理論探討》2018年第2期。
[29] 何虎生、趙文心:《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及實現路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4期。
[30] 王遐見:《論新時代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綜合考評機制》,《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6期;趙宬斐、宋堅剛:《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生態的回路及生態鏈構建》,《河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孫艷春、陳雪瑩:《關于構建地方黨組織政治生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理論探討》2018年第6期。
[31] 韓云霄、王樹蔭:《論習近平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思想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3期;王同昌:《十九大對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的部署與創新》,《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3期。
[32] 周義程、段哲哲、周忠麗:《新時代制度治黨:實踐價值、制度基礎與關鍵環節》,《求實》2018年第3期。
[33] 呂品:《黨內法規體制構建的若干問題思考》,《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季東曉:《當代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黨規國法協調發展路徑研究》,《理論探討》2018年第6期;趙宬斐:《黨內法規“一元多維”備案審查模式及效能發揮》,《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34] 周悅麗:《以地方為視角的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35] 石佑啟、李杰:《論提高黨內法規的執行力》,《學術研究》2018年第5期。
[36] 崔開云、徐勇:《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組織的政治整合問題分析——基于觀念、機構和行動的綜合性視角》,《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6期;嚴宏:《中國共產黨社會組織黨建策略選擇:支配、適應、互惠抑或協商》,《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年第1期;劉玉東:《基層黨組織在社會領域的功能建設》,《中州學刊》2018年第1期。
[37] 鄭寰、祝君:《也論黨的領導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完善——中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政治維度》,《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2期;強舸:《國有企業黨組織如何內嵌公司治理結構?——基于“討論前置”決策機制的實證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4期。
[38] 鄭琦:《資源整合:構建金融黨建內生動力的有效視角》,《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2期。
[39] 劉剛:《非公企業黨建難點問題及其破解對策——基于河南省的調查與思考》,《中州學刊》2018年第10期。
[40] 陳平其:《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研究》,《中州學刊》2018年第6期;聶偉、陳家喜、谷志軍:《城市社區黨委書記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S市637個社區的實證研究》,《中州學刊》2018年第3期。
[41] 郭建文:《全面從嚴治黨政策執行阻滯研究——對基層“關鍵少數”的執行分析》,《貴州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
[42] 方世南、尤西虎:《提高新時代黨的建設質量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1期;張書林:《新時代基層黨建創新:困境與路向》,《理論探討》2018年第1期。
[43] 施雪華、趙忠辰:《黨的十九大后新一輪大部制改革的背景與思路》,《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4期;齊衛平:《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的高度統一——新時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本質特征研究》,《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6期。
[44] 胡鞍鋼、程文銀、楊竺松:《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5期;宋世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5期。
[45] 周葉中、胡愛斌:《中國特色的“權力分工協調”論》,《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46] 沈榮華:《國家治理變革視角下深化政府行政機構改革的重點和思路》,《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4期。
[47] 臻榮、朗明遠:《從“領導小組”到“委員會”:制度邏輯與政治價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馮貴霞:《黨的十九大后一輪大部制改革的內容與特點》,《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4期。
[48] 江國華、何盼盼:《中國特色監察法治體系論綱》,《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49] 田湘波:《制度同構理論視角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價值追求》,《湖湘論壇》2018年第2期;朱程斌、李龍:《新時代的國家監察委:通過黨內法規的政治機關法治化路徑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50] 呂永祥、王立峰:《“紀委”與“監察委”合署辦公的現實問題與解決路徑——以政治系統論為分析視角》,《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51] 劉小妹:《人大制度下的國家監督體制與監察體制》,《政法論壇》2018年第3期。
[52] 蘇志強:《反瀆職侵權:作為監察權監督的一種方式》,《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姚建龍:《監察委員會的設置與檢察制度改革》,《求索》2018年第4期。
[53] 高一飛:《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出路》,《中州學刊》2018年第2期。
[54] 虞崇勝:《“三者有機統一”的有益嘗試——基于監察體制改革的過程性分析》,《理論探討》2018年第4期。
[55] 唐任伍、馬寧、劉洋:《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元問題、元動力與元治理》,《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56] 胡雯、陸杰華:《新一輪機構改革對改善民生頂層設計的要義解讀》,《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57] 胡雯、陸杰華:《機構改革應對老齡化新國情的戰略安排》,《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58] 宋林霖、許飛:《論大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的縱深路徑——基于縱向政府職責系統嵌套理論分析框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薛瀾、李希盛:《深化監管機構改革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以杭州市為例》,《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8期;王健、王鵬:《新一輪市場監管機構改革的特點、影響、挑戰和建議》,《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
[59] 馬寶成:《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推進新時代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
[60] 蔡立輝、童慧明:《論機構改革與我國應急管理事業的發展》,《行政論壇》2018年第3期;李雪峰:《以機構改革為契機構建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
[61] 李玉倩、陳萬明:《當前我國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的設置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8期。
[62] 宋方青、王翔:《論我國人大立法審議機制的功能與優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63] 章志遠:《行政立法相對回避模式之建構》,《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馮亮、何俊志:《人大立法中政治與技術邏輯的互動——以G省人大常委會立法過程為例》,《學術研究》2018年第8期。
[64] 黎堂斌:《地方立法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12期。
[65] 王鍇、劉犇昊:《現狀與問題:地方備案審查制度研究——以31個省級地方為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66] 譚清值:《全國人大概括職權樣態的實證考察》,《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
[67] 鄒平學、劉海林:《論人大重大事項決定權的規范內涵及制度完善》,《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68] 石佑啟、楊治坤:《中國政府治理的法治路徑》,《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69] 姜明安:《論新時代中國特色法治政府建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70] 姜明安:《推進落實法治政府建設新要求》,《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期;馬懷德:《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的意義與要求》,《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郭蘇建、向淼:《從行政吸納到簡政放權——法治政府建設的雙重邏輯及其轉變》,《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10期。
[71] 后向東:《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5期;胡威、藍志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十年回顧、思考與展望》,《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宋世明:《中國公務員管理的四大機制演進——以〈公務員法(修訂草案)〉為分析藍本》,《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2期。
[72] 江國華、劉文君:《政府法律顧問在法治政府建設中的角色與取向》,《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73] 康蘭平:《表征與建構:量化法治評估的方法論之爭及其實踐走向》,《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1期;趙盛陽:《構建地方法治指數的理論闡釋》,《學術交流》2018年第2期;王勇:《論法治評估的功能局限于實踐定位——基于“法治”與“評估”的雙重困境》,《中國法律評論》2018年第3期。
[74] 侯猛:《中央司法權力的非集中化——從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切入》,《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5期。
[75] 廖永安、蔣鳳鳴:《人民陪審員改革目標的反思與矯正——以A市兩試點法院為例》,《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76] 石春雷:《立案登記制改革:理論基礎、運行困境與路徑優化》,《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77] 龍宗智、孫海龍、張瓊:《落實院庭長辦案制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78] 程坤鵬、徐家良:《新時期社會組織黨建引領的結構性分析——以S市為例》,《新視野》2018年第2期;丁相順:《比較法視野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79] 張光輝:《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的內在邏輯——一種基于群眾路線視閾下的分析與探討》,《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5期。
[80] 馬奔、葉紫蒙:《我國新時代協商民主研究的主要趨勢》,《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年第4期。
[81] 張繼亮:《發展和完善協商民主——基于協商系統理論的啟示》,《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8期。
[82] 李修科、燕繼榮:《中國協商民主的層次性——基于邏輯、場域和議題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83] 張宇、劉偉忠:《新時代語境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邊界:以有限行動謀求有效協商》,《理論與改革》2018年第5期;周淑真:《論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基于內涵要義、嚴謹邏輯與結構關系的分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7期;李蕊:《人大協商:內涵、理論與要素》,《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4期;包心鑒:《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地位與功能——兼論人民政協在推動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江漢論壇》2018年第11期;汪家焰、趙暉:《論協商式政策議程設置模式:理論譜系、生成邏輯與建構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馬華:《村治實驗: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樣態與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何包鋼、王鋒:《信訪機制的民主化——協商民主的視角》,《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Tong Dezhi,He Baogang,“How Democratic are Chinese Grassroots Deliber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f 393 Deliberation Experiments in China,”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9,No.4,2018:630-642.
[84] 張平、賈晨陽、趙晶:《城市社區協商議事的推進難題分析——基于35名社區書記的深度訪談調查》,《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85] 林雪霏、傅佳莎:《作為治理資源的協商民主——地方官員協商式決策的功能偏好及其影響因素》,《治理研究》2018年第1期;Zhang Kaiping,Meng Tianguang,“Political Elites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Chinese Officials,”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9,No.4,2018:643-662.
[86] 韓冬臨:《如何看待協商民主中的代表選???——基于地方領導干部視角的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4期;談火生:《混合式代表機制:中國基層協商的制度創新》,《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段德敏:《沖突還是:協商民主與政治代表機制間關系分析》,《學術月刊》2018年第3期。
[87] 王國勤、陶正玄:《溫嶺民主懇談的制度演進與理論發展》,《治理研究》2018年第6期。
[88] 王國勤:《鄉村協商民主的系統化再造——以象山“村民說事”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
[89] 李德虎:《協商民主在鄉村治理中的實現路徑——基于成都社會協商對話會的考察》,《河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朱鳳霞、陳昌文:《中層設計:基層協商民主的制度化探索——對成都彭州市社會協商對話的考察》,《行政論壇》2018年第5期。
[90] 岳經綸、劉璐:《公眾參與實踐差異性研究——以珠三角城市公共服務政策公眾評議活動為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91] 袁方成、侯亞麗:《賦權的協商民主:績效及其差異——來自社區的經驗分析》,《江漢論壇》2018年第11期;He Baogang,“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and Deliberative Governance:A Case Study of One Deliberative Experimental in China,” Citizenship Studies,Vol.22,No.3,2018:294-311;Qin Xuan,He Baogang,“Deliberation,Demobilization,and Limited Empowerment:A Survey Study on Participatory Pricing in China,”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9,No.4,2018:694-708;Pu Niu,Hendrik Wagenaar,“The Limits of Authoritarian Rule:Policy Making and Deliberation in Urban Village Regeneration in China,”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9,No.4,2018:694-708.
[92] 婁成武、何陽:《矛盾·成因·調適: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月刊》2018年第10期。
[93] 許開軼、朱晨晨:《基層協商民主的制度認同論析》,《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4期。
[94] 董樹彬、劉秀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從發展優勢到話語優勢的轉變》,《理論探討》2018年第2期。
[95] 孫德海:《中西方協商民主同構異質的學理分析》,《中州學刊》2018年第2期。
[96] 鐘靈娜、耿曙:《黨政分工、輪序晉升與一元化精英發展模式》,《學海》2018年第6期。
[97] 孫柏英:《中國語境下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的目標及其實現途徑》,《行政論壇》2018年第3期。
[98] 呂芳、胡軼俊:《在“科層制”和“契約制”之間:地方編外人員的定位》,《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99] 李媛媛、王澤:《“一社一居”抑或“一社多居”:撤銷街道辦改革的模式選擇——基于安徽銅陵和貴州貴陽街居制改革試點的比較》,《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5期。
[100] 李巖、張小勁:《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轉居”社區治理機制與類型比較——基于北京市四類典型社區的案例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101] 何紹輝:《鄉村振興視野下的“鄉村病”及其應對——來自多點田野調查的思考》,《湖湘論壇》2018年第5期;夏志強、譚毅:《“治理下鄉”:關于我國鄉鎮治理現代化的思考》,《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102] 吳理財:《中國農村社會治理40年:從“鄉村政治”到“村社協同”——湖北的表述》,《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雷國珍:《論中國共產黨對農村治理結構的構建與改革》,《湖湘論壇》2018年第4期;楊郁、劉彤:《國家權力的再嵌入: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共同體再建的一種嘗試》,《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第5期。
[103] 劉志鵬:《“后撤并時代”被調整鄉鎮的治理現代化:困境與策略選擇——以廣東為重點的考察》,《學術研究》2018年第2期。
[104] 賀雪峰:《論鄉鎮治理視域下的農村基層中堅干部》,《湖湘論壇》2018年第5期。
[105] 王向陽:《改革開放后村干部職業化和行政化治理——基于我國東中西部鄉村治理實踐的考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婁季春:《農村“兩委”干部基本薪酬設計——以河南省新鄉市為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胡業方:《村干部“名”與“實”的歷時性嬗變——基于浙江趙村的實地調查》,《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安永軍:《關系吸納制度:寡頭治村與基層民主的變異》,《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06] 殷民娥:《培育鄉賢“內生型經紀”機制——從委托代理的角度探討鄉村治理新模式》,《江淮論壇》2018年第4期;姜方炳:《“鄉賢回歸”:城鄉循環修復與精英結構再造——以改革開放40年的城鄉關系變遷為分析背景》,《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
[107] 鄭慶杰、劉歡:《鄉村振興視野下的流動精英與公共參與——基于H省R縣河村的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
[108] 李聲宇、祁凡驊:《督查何以發生:一個組織學的分析框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文宏:《權威表彰、標桿激勵與地方官員晉升——基于2015年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評選的實證數據》,《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第4期;李楠楠:《從權責背離到權責一致: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法治路徑》,《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09] 靳繼東:《政府間事權關系劃分:理論邏輯、體制約束和實踐方向》,《學?!?018年第3期;羅婕、桑玉成:《權力向上,治理向下:關于整體性治理的一種視角》,《學?!?018年第3期;黃曉春、嵆欣:《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的深層挑戰——一個組織學視角的分析》,《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
[110] 王芃、丁先存:《縣級政府“權力清單”的實踐與反思》,《江淮論壇》2018年第1期;吳湘玲、葉良海:《城市社區清單化治理的實踐困境及其優化》,《湖湘論壇》2018年第4期。
[111] 崔野:《權力清單制度的規范化運行研究:含義、困境與對策》,《中州學刊》2018年第5期;趙勇:《規范化與精細化:大城市政府權力清單升級和優化的重要方向》,《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112] 葉敏:《邁向網格化管理:流動社會背景下的科層制困境及其破解之道》,《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113] 葉嵐:《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制度化進程及其優化路徑》,《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114] 吳清熹:《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政社關系建構與演化邏輯——從網格化管理到網絡化服務》,《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115] 李智超、黃吉霖、黃小霞:《國家治理中的工作組模式——基于〈人民日報〉(1978—2016)相關報道的分析》,《公共行政評論》2018年第4期。
[116] 郁建興、任杰:《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學術月刊》2018年第12期;陳輝:《中國城市基層治理研究:范式轉型與善治邏輯》,《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張翔:《“行政共同體”:對城市政府結構化過程的一種解釋》,《學術月刊》2018年第6期。
[117] 張必春、許寶君:《整體性治理: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向和路徑——兼析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基層治理》,《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118] 宋道雷:《專業主導式合作治理:國家社會關系新探》,《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陳天祥、應優優:《甄別性吸納: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新樣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119] 向靜林:《結構分化:當代中國社區治理中的社會組織》,《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
[120] 田毅鵬、張帆:《社會矛盾調處中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互嵌性”運作——以J市信訪法律事務服務中心為例》,《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121] 劉成良:《聯村制度: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實踐與反思——基于浙東H鎮的調查》,《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122] 譚海波、孟慶國:《政府3.0: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學術研究》2018年第12期;胡鍵:《大數據技術與公共管理范式的轉型》,《行政論壇》2018年第4期;何哲:《人工智能時代的政務智慧轉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123] 李琦:《大數據視域下的應急管理思維轉變》,《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2期;周芳檢、何振:《大數據時代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新態勢》,《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124] 郭喜、李政蓉:《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下的政府轉型——從網絡政府到數據政府、智慧政府》,《行政論壇》2018年第4期;黎智洪:《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創新與選擇》,《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25] 黃璜:《數字政府的概念結構:信息能力、數據流動與知識應用——兼論DIKW模型與IDK原則》,《學?!?018年第4期。
[126] 張鳳榮:《大數據社會治理研究的理論進展與政策墮距分析》,《學海》2018年第2期。
[127] 宋魏巍:《中國政府數據開放協同機制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128] 樊博:《推進開放政府數據:提升政府部門大數據能力》,《學?!?018年第2期。
[129] 徐曉林、明承瑜、陳濤:《數字政府環境下政府服務數據共享研究》,《行政論壇》2018年第1期;明承瀚、徐曉琳、陳濤:《政府服務數據共享研究——以武漢市為例》,《電子政務》2018年第1期。
[130] 謝治菊:《大數據優化政府決策的機理、風險與規避》,《行政論壇》2018年第1期。
[131] 李文峰:《浙江“最多跑一次”的創新實效——基于“第三方評估”的報告》,《浙江學刊》2018年第5期。
[132] 陳國權、皇甫鑫:《在線協作、數據共享與整體性政府——基于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133] 郁建興、高翔:《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經驗與未來》,《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134] 王薪喜:《世俗與自我解放價值觀對當代中國政治信任的影響——基于路徑分析的中介效應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4期。
[135] 吳心喆、余泓波:《從政治依賴視角解釋中國的政治信任——一項基于大學生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4期。
[136] 高遠飛:《政府信息公開過量對政治信任影響的可能解釋及治理》,《云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137] 劉偉、顏夢瑤:《國企改革下崗工人政治認同的生成機制》,《學海》2018年第3期;方曦、王奎明:《大學生政治信任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學校層面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138] 薛可、余來輝、余明陽:《媒體使用、政治信任與腐敗感知——以中國網民為對象的實證研究》,《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鄧雪琳、孫宗鋒:《經濟績效、政府規模與腐敗感知差異——基于全國77個地級市的調查》,《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2期;徐士珺:《政府治理績效與官員清廉感知——基于CGSS 2015數據的分析》,《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139] 文宏、劉志鵬:《人民獲得感的時序比較——基于中國城鄉社會治理數據的實證分析》,《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李強彬、李佳檜:《村莊異質性、村莊協商獲得感與村委會工作滿意度——基于10個鄉鎮1987個樣本的實證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4期。
[140] 范靜波:《居民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感知結構與水平差異——基于探索與驗證性因子的實證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141] 王鑫、肖唐鏢:《民眾“國際觀”的理論類型與實證分析——2011年與2015年兩波全國性抽樣調查的分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142] 劉奕:《弱者的武器:基層群眾的儀式表演與抗爭》,《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2期;朱力、杜偉泉:《從底層群體利益抗爭到中產階級權益抗爭——社會矛盾主體遷移及治理思路》,《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楊志軍、梁陞:《風險感知盤查視角下城市鄰避抗爭的運動機理與治理之道》,《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143] 孟天廣、寧晶:《互聯網“去政治化”的政治后果——基于廣義傾向值匹配的實證研究》,《探索》2018年第3期。
[144] 孟天廣、趙娟:《網絡驅動的回應性政府:網絡問政的制度擴散及運行模式》,《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145] 劉紅波、王郅強:《城市治理轉型中的市民參與和政府回應——基于廣州市150個政府熱線溝通案例的文本分析》,《新視野》2018年第2期。
[146] 雷望紅:《被圍困的社會:國家基層治理中主體互動與服務異化——來自江蘇省N市L區12345政府服務熱線的鄉村實踐經驗》,《公共管理學報》2018年第2期。
[147] 鄭躍平、梁春鼎、黃思穎:《我國地方政府政務熱線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基于28個大中城市政務熱線的調查研究》,《電子政務》2018年第12期。
[148] 李秀峰、張麗:《公眾參與價值的多案例檢驗——基于民主立方理論的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149] 孫彩紅:《公民參與城市政府公共政策的實證研究——基于五個城市政府網站數據的分析》,《行政論壇》2018年第1期。
[150] 黃建偉、陳玲玲:《公民問責與政府服務的同步創新——我國地方電視問政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新視野》2018年第2期。
[151] 馬亮:《公眾參與的政府績效評估是否奏效:基于中國部分城市的多層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年第3期。
[152] 楊君、鄭雪、王韻琪:《公共議程、媒體議程與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溝通過程——基于中國9個主要城市的觀察》,《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
[153] 武中哲:《村民選舉制度的實踐過程及差異化后果——基于對LZ市村民選舉的調查》,《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
[154] 徐林、徐暢:《公民性缺失抑或制度供給不足?——對我國社區參與困境的微觀解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陳柏峰:《村務民主治理的類型與機制》,《學術月刊》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