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東盟研究(2018年第三輯 總第七輯)
- 中國—東盟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 1527字
- 2021-01-06 18:52:26
五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老合作潛力深厚、空間廣闊
(一)中老鐵路建立區域聯通
1.老撾將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設施,助推建設聯通區域及至世界的“陸聯國”戰略。
2.老撾將實現聯通東盟國家和中國的目標,進而促進合作,發展互聯互通,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落實。
3.鐵路作為吸引外資的工具,將有助于引進更多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為老撾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4.中老鐵路將增強老撾的發展潛力,推動與東盟國家以及中國的貿易合作、貨物交換、人文交流、旅游、投資。中國巨大的經濟總量和廣闊市場,為老撾等區域內國家的產業發展提供機遇。
5.低成本的鐵路交通將有利于降低農業、旅游業及其他產業的成本投入,進出口帶來的潛在優勢為當地民眾創造工作機會和增加收入。
6.這條鐵路將成為留給下一代的財產,可用來推進可持續發展。[10]
(二)衛星工程使老撾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
2008年,老撾政府表示希望尋找一條軌道槽,老撾的衛星工程開始啟動。一年后的2009年,老撾發現并申請使用東經128.5度的一條軌道槽。然而,衛星工程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是資金短缺問題。同年,老撾政府決定貸款推進項目,在尋求資金的過程中,項目只能擱置。2012年,老撾政府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訂了一份2.59億美元的貸款協議。2015年11月21日,老撾的第一顆通信衛星“老撾一號”終于發射升空進入軌道。2016年3月,“老撾一號”正式移交給老撾,開始帶動老撾多方面的進步和產業發展。
這顆衛星屬于老撾一號衛星合資公司,是老撾及世界衛星網絡的一部分,提供各種通信服務。在公司的股權分配方面,老撾政府持股45%,中國的亞太移動通信衛星有限公司持股35%、中國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香港亞太科技公司持股5%。這顆衛星在中國的幫助下成功發射,是中國在2015年12月2日送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建國40周年的一份特別的禮物。
“老撾一號”是第一顆主權歸屬老撾的衛星,已經在軌道上運行了將近5年,計劃履行在軌衛星作業管理、實時電視信號傳播、通信、供配電保障等職能,并同時為老撾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綜合服務。[11]
(三)經濟特區為老撾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利益
建立經濟特區是改善老撾投資環境的一項成功舉措。從2002年至今,老撾全國共建立了12個經濟特區,約有377家國內外企業在特區內投資,注冊資本總額達到80億美元,其中18億美元已經投入經營。這些經濟特區每年貢獻超過2千萬美元的政府財政收入,創造2萬個工作崗位,其中有超過9000個崗位雇用了老撾人。僅2017年一年,就有約71家公司投資經濟特區,注冊資本超過9200萬美元。這71家公司中的58家為外資企業,48%的資本投入服務業,37%投入貿易,15%投入工業領域。來自中國的企業最多,共38家。[12]
2015年8月31日,老撾與中國簽署了《老撾—中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共同總體方案》。雙方決定在中國云南省以及老撾的瑯南塔省建設磨憨—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鞏固和發展中老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加強互利合作。[13]
老撾致力于推進工業化和出口導向的制造業發展,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以賽色塔綜合開發區為例,這個開發區由老撾與云南省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立,2013年8月被認證為中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該區將工業園區和新城區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綜合開發,涵蓋了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輕工業產品出口加工基地、服務與物流中心、保稅區、現代商業區、公共設施及居民區,以及休閑旅游區。
中國于2015年創建瀾湄合作機制,參與機制的國家將產能合作視為一個重要起點,由此開啟了包括直接投資、項目外包、技術合作、設備進出口在內的多種合作形式,專注于共同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這個機制應該在企業用人和資源獲取方面提高本土化程度,強化對當地員工的培訓,增加本地就業,從而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為生產鏈上的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