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馬克思的“需要”的基本特征

需要的理論基點是“現實的人”,需要的最終歸宿是實現由個體需要向整體的類的需要的升華,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需要的基本特征也必然由它的理論基點,即“現實的人”,以及它的由個體需要向整體的類的需要上升的過程決定。總的來說,作為需要主體的“現實的人”,他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勞動的人以及自由的人的集合體。基于此,需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基于創造性實踐活動的能動性、立足于具體條件的社會歷史性以及順承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性這三個方面。

一 基于創造性實踐活動的能動性

人類社會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前發展,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擺脫需要對人的束縛與控制。如果說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那么人的需要則是這個推動力得以產生的反作用力。馬克思說,作為一種有生命的物質形態,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2]人始終無法擺脫自身對于生存的需要,他要生存,就要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以獲取維系生命存在和延續的物質和能量。人生來就有吃飯、喝水、睡覺以及正當防衛等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需要。

但是,維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不僅人有,動物也有,動物也有解除自己的饑餓,緩解自己的困乏,保障自身生存等生理需求。在自然需要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是一樣的。然而,人同動物又是不一樣的,動物維持自身的生存僅僅是在物質資料充裕的基礎上實現的,當物質資料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時,它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坐以待斃。人卻不一樣,列寧認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43]因此,人們為了滿足需要的欲求,必須進行生產勞動。人們的生產勞動,是能動的創造性活動,正因為它的創造性,我們才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促使新的生產的進行,人類的需要就是在實踐—需要—再實踐—再需要這種循環往復中逐漸豐富的。在需要推動歷史前進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地創造出自己新的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新的生產方式。人類的需要是能動的,而且是在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不是因為需要的能動性,我們便一直處在滿足于本能的需要的地步,不會有勞動的出現,也不會有創造性的別的事件發生,那么我們就會一直囿于我們的本能,也就不會產生出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是一種積極的、帶有主觀能動性的需要。動物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一種消極的接受,而人不僅懂得接受,他還懂得生產,懂得再創造。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44]同樣擁有健全的大腦,動物的大腦只會讓他們產生消極地接受這個世界的需要,而人的大腦,卻使得人不僅接受這個世界,而且改造這個世界,并且再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與最基本的自然需要相聯系,不同于動物消極的、僅僅滿足肉體生存的有限的需要,人的需要還表現為超出自己的肉體生存的需要,并且也正是在這一點上,需要才真正表現為人的需要。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的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的需要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45]基本的果腹、保暖以及自衛等基本生理需要,是動物唯一關注的東西;而人卻不一樣,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人還關注精神的需要,關注美的事物。動物、植物、石頭、光、空氣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是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物質食糧,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它們還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精神食糧。正像馬克思說的,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決的饑餓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決的饑餓。[46]對于人類來說,吃飯并不僅僅是一種果腹的手段,它還是一種文化以及精神的追求,體現的是人們對于美的崇尚。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特性,作為一種自由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的需要也是能動的,人不但不會受到自然的事物的限制、還會利用自己能動的意識將自然事物變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使自然不僅滿足自我,而且能夠實現自我的對于美的享受。

在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及精神需要的過程中,人們對滿足需要的手段也具有了自主選擇性。比如同樣是為了滿足饑餓,牛馬羊只能順從它的本能選擇吃草,而人則有更多的選擇,不但可以選擇吃面食還可以選擇吃米飯,還會將面食和米飯做成多種樣式。人們在滿足需要時的能動選擇性,體現了社會前進的某種推動力。如前文所述,需要推動生產,而生產產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引發新的生產。自主選擇滿足需要的方式就意味著,盡管是基于同一種需要,人們卻可以在不同的維度上進行生產,在這些新的生長點上,不僅生發出新的推動力,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這個世界。正因為我們具有自主選擇滿足需要的方式,我們才有可能將單一的需要滿足不僅停留在生存需要的滿足的層面上,而且可以將之提升到美的層面、道德的層面。動物不會選擇,所以它們的行為無所謂善也無所謂美。而人,在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個過程中,正是能動的選擇性讓他們的行為具有了審美或者道德的意義,同時這種選擇也意味著人類有了更高一級的需要——美與善的需要。當然,不是說人的選擇性是無所顧忌沒有限制的,因為人的需要不但有能動性,同時也具有歷史性,需要的滿足受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一歷史條件的制約。但是人可以在時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自主的選擇,也正是由于這種選擇性,使我們鮮明地區別于其他一切物種。

二 立足于具體條件的社會歷史性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現存的狀態,都要有其存在的前提。而這些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不是幻想,而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現實的前提決定了現實的人是一種社會歷史性的存在,而作為屬性范疇的需要,也必然帶有社會歷史性的特征:需要是一定的社會形式、一定的生產和交換的條件下的欲望。

首先,人的需要是歷史性的需要,需要的產生和滿足都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歷史性是時間上的縱向觀察,人的需要總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打上了歷史的烙印。動物的需要是由其生理遺傳所決定的,無論時代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動物的需要是固定不變的,是天生的。而人的需要是歷史的產物,經常發生變化。人的自然需要是人化即社會化了的需要,無論就其內容還是滿足需要的方式來說,都取決于生產發展的水平,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一說到需要,“我們或者就要把歷史發展過程在它的各個階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開始就要聲明,我們指的是某個一定的歷史時代”[47]。因為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歷史的環境進行生存,它必然要在已有的歷史基點上前行,由此他這一時期需要也便帶有了歷史時期的特殊性。需要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就比如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舉過的例子: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認為在某些時期人們只靠劫掠生活。但是要能夠劫掠,就要有可以劫掠的東西。[48]物質資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歷史中現實生活的貧乏以及滿足現實生活需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困乏,決定了人們的劫掠需要,而新的劫掠需要又會引發人們對于劫掠工具的生產的需要。這一點從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在原始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匱乏,人的需要的對象往往直接取自大自然,因而人的需要是簡單的、低級的。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匱乏狀態的改變,人的需要也進一步多樣化,但由于社會條件的局限性,生產的產品也是極其有限的,人的需要仍然比較單純、簡單。到了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階段,由于商品生產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樣化,人的需要對象越來越多,因而人的需要的范圍不斷擴大。當然,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產品經濟階段,生產力高度發達,產品異常豐富,人的需要將更為豐富多樣。這樣,人的需要就會呈現出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所以,需要是歷史的。縱觀人類的整個歷史,每個歷史階段都在人身上創造出了其獨特的需要,不同的歷史時期,個人需要的對象、內容、水平及滿足需要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而且隨著向下一階段的過渡,這些需要會與有這種需要的人一起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人和新的需要。

其次,人的需要還是一種社會性的需要,需要的產生和滿足都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社會性是在某一社會形態內橫向觀察,人們總是按特定的社會規范來表達和滿足自己的需要。需要具有社會性,只有社會性才能把人的需要和其他生物的需要區別開來,才能反映人的本質。需要的社會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的需要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人的需要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就被深深地打上了社會性的烙印。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不同,動物的需要是由它們的生理結構和本能決定的,它們依靠本能和天賦行動生存,而人的需要雖然以生理需要為基礎,但主要是在社會中生產出來的。人的需要的產生以及滿足取決于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每個人的需要都要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擴大實踐活動的范圍、提高實踐活動的能力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產品,不斷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又會產生新的更廣泛的需要。人的需要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一定是由社會化的人所進行的,因此,人的需要的產生必定是社會性的。

第二,人的需要的內容是社會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9]人既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又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但是人的自然屬性、自然存在物,只有作為社會屬性、社會存在物的物質承擔者和載體才可以存在。就是說,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他的人的存在。[50]所以,需要之所以是人的需要,就是因為它是對于人的社會存在物的屬性的反映。我自身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物質生產資料、語言、文字等無一不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我的需要的內容: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等都是人的社會化的反映,是人的社會化生活的表現和確證。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我們才得以將馬克思的“人”與費爾巴哈的“人”區別開來。

第三,人的滿足需要的方式是社會性的。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51]人的獨立生存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動物不對任何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就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人不一樣,只要人要維持生命的生存,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52]脫離這種社會化的關系,任何人都不可能存活,他的生存、享受、發展的需要也不可能滿足。

三 順承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性

人類社會的歷史,始終是一個變動不居的開放系統和變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本質及其對象化活動,并非靜止的、現成的、不變的,它們是一種動態的生成。在這一動態的生成過程中,需要作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活動,它本身就以片面需要向全面豐富性需要、個體需要向整體的類的需要的升華歷程與之相順承。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無限發展性與豐富多樣性的統一,需要在不斷豐富需要的過程中,實現人對于全面的豐富性的人的本質的把握。人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動具有不斷的超越性。動物是一種特異的東西,它有其本能和滿足的手段,這些手段是有限度而不能越出的。[53]所以,它用一套局限的手段和方法來滿足它的同樣局限的需要。[54]而人則不同于動物的有限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無限的,而且人的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層次的、無限的,人的需要在無限發展的過程中沉淀得更加全面豐富,無限的、多層次的需要形成了人類的不斷發展的歷史。人類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其流動性、多重性與豐富性。在文化初期,已經取得的勞動生產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55]需要的低層次,意味著人的發展水平的有限性。比如原始社會中,原始人對于食物的需求,僅僅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他們不太關注食物是否體現了美感。只是隨著勞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需要的范圍才越來越廣,需要的樣式才越來越多樣化。此時,人們不僅關注這種食物是否可以果腹,他們還關注這種食物是否對人體是健康的、有營養的,它怎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帶來人們視覺上的享受從而引發更多的食欲等。人們對衣服的需要不僅僅為了遮體,還注重審美的需要;人們對住房的需要不僅僅為了遮風擋雨,還注重舒適、環保的需要。除了對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外,人們越來越注重交往的需要、感情交流的需要、強健體魄的需要、文化修養的需要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主體素質的不斷加強、創造能力的不斷提高,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新的需要產生。在同個歷史時期有著各種作用、各種層次的需要,每個人的需要也不盡相同。因而,人的需要具有全面豐富性。需要的多樣化、豐富性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是怎樣的,需要體現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水平。

除此之外,需要不僅表現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水平,它還促進著人的全面發展的進程。人們的某一范圍的需要獲得了滿足,必然會游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又會促進人的新的發展。當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們就開始思考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對于美的追求、對于享受的需要,等等。而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于享受的需要又必然會帶動人的感觀的新發展,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精神訴求的不斷豐富與提升。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認為需要與生產一樣都是人類生產與發展的重要動力。雖然有時候一些人(少數)靠另一些人(多數)獲得了自己的需要的滿足,并且得到了發展的專屬權和壟斷權,而另一些人則必須為了活下去,為了滿足最迫切的需要而進行不懈的斗爭,也因此導致社會暫時失去了發展的可能性。但是總的來說,歷史總是少數人的需要向多數人的需要的滿足、單個人的片面性需要向豐富性需要滿足發展的歷史。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關于需要豐富性與合理化的關系,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處理好質與量孰輕孰重、誰先誰后的關系問題。按照馬克思人道主義的觀點,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使人變得如此得片面,需要被貶低為僅僅指對貨幣的需要、維持生存的需要,人的本質所帶有的豐富性被這一種片面性抹殺了。因此,要實現真正的人的需要,就必須以豐富性的需要取代片面的單一的需要。“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從而某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某種新的生產對象具有什么樣的意義。”[56]所以,要實現需要合理化首先要實現需要的豐富性。在作為主體的人身上,需要是以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性和人的類活動的身份存在的。它順承于整個人的全面豐富性發展的過程,通過物質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貧困——的運動,正在生成的社會發現這種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樣,已經生成的社會,創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57]然而,需要的豐富性并不是漫無目的的、無限制的豐富性。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先哲們就已經提出了符合邏各斯的這樣一種達到和諧的狀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也認識到人不是單獨的社會存在,在本質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僅要與自己打交道,還要與外在的自然及他人打交道,并在與他們的交往中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所以實現需要豐富性,還要注重需要的架構必須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個人內在的一種和諧狀態。

四 依附于社會環境的客觀物質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觀物質性,需要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的,人們的需要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產生的需要也具有物質性的特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離不開物質條件,在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推動需要的不斷發展。

人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需要作為人的一種本性是以人自身的肉體組織、外在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為基礎的。因此人的需要是一種客觀性范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種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需要的主體——人是客觀存在的生命有機體。人的存在是需要產生的前提條件,需要伴隨著人的生命的延續而存在,只要人的生命不終止,人的需要便不會消失,因而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58]第二,需要的產生具有客觀性。需要的產生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是在前人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人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身的生存環境,所以,社會環境是具有客觀性的,在社會環境基礎上產生的需要也是客觀的。同時,需要的產生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客觀性決定了人的需要的客觀性。第三,需要的發展是客觀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需要的產生與發展,需要的發展水平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需要的發展是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一致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其實在最初,需求也是極少的,需求本身也只是隨著生產力一起發展起來的。[59]因此,生產力的客觀性決定了需要的客觀性。第四,人們滿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是客觀的。需要又取決于分工以及由分工產生的人們所受教育的條件。[60]第五,需要的對象是客觀的。需要的對象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物質的都是客觀存在的,都不是憑空出現的。此外,現實的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其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是個人無法左右的。

人的需要不僅是一種客觀性范疇,同時也是一種物質性范疇。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表現為物質的運動,即物質的新陳代謝。同時人們對物質對象的需要和追求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礎。人們的需要在原有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又會產生新的需要;人們的需要逐步發展,在滿足了低層次的物質需要以后,人們便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既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又離不開人的物質實踐活動。正是人的物質實踐活動在改變著人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實踐在改變著對象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自身,改變著人的能力、意識和人的需要。需要的改變是由現實的實踐活動、實踐關系的改變而引起的。因而,人的需要是以物質性為基礎的客觀必然現象。

五 建立于發展基礎上的制約性

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人的需要是不會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的,需要是無限發展的。這也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特征。隨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人們需要的產生與滿足也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原有需要的滿足和滿足這一需要的實踐活動又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會激勵人們去進行新的實踐探索,這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人類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是不同的,將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動物的需要僅僅是生存的需要,動物不會創造自身需要的條件,除非外界給予它們新的條件和環境,否則它們的需要總是長期停留在某一固定水準。動物的需要是單一的,唯一的需要就是出自本能的生存需要。盡管我們在動物世界中看到動物有群居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但是動物的這些需要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比如,喜歡群居的黑猩猩,它們常常相聚在一起就是為了提升它們生存下來的概率,而另一些動物它們通過合作捕捉食物。無論人們看到動物的合作是多么成功,它們的這種合作也只是按照本能在行動,甚至有的時候它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合作。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存需要是動物唯一的需要,而人類則完全不一樣。

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61]馬克思的這段話雖然是從人所具有的能動性改造世界的角度來講的,但是考慮到生產和需要的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人的需要不僅包括肉體需要,也包括其他需要,并且只有在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的生產才是真正的人的生產。

整個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正是人類逐步擺脫受肉體需要束縛的歷史。人類社會初始,為了解決人類的生存需要,人們開始與大自然作斗爭,使自然界的資源為人類所用。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人類產生了新的需要,并且也具有了滿足更多需要的能力。當我們逐步滿足了生存需要的時候,我們又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需求,比如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然后我們又必須為諸如此類的這些更高級的需要而斗爭。人類的需要是無限發展的。一方面是因為人類智力的發展是無限的,人類智力的重要表現就是能動的創造性。人類自身所具有的能動創造性會依據現有的條件,建立新的聯系創造出滿足自身需要的條件。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無限發展決定了人類需要的無限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需要無限發展的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各種社會實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需要的無限發展實質上就是社會實踐的無限發展,在社會實踐無限發展的基礎上人的需要也隨之不斷地得到滿足。“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62],滿足新的需要就要進行新的實踐,因而這便是需要由低級到高級、由貧乏到豐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

需要具有制約性。前面提到需要在歷史中是無限發展的,可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人的需要的發展卻不是無邊無際的,是相對有限的。這種對需要發展的限度從根本上體現了需要的制約性。它在時間層面、空間層面、社會生產層面、人們生活層面對需要分別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首先時間上,需要受歷史的制約。人類社會初期簡單的自然需要不是后人強加給他們的,而是他們所處的客觀歷史條件限制了當時人們的發展所形成的。其次空間上,需要還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約。同樣的商品可能因為地域的不同,人們對它的需要程度就會不同了。如在海邊生活的人們,魚蝦等海產品來作為食物是必要性需要;而相比較而言,在內陸生活的人們則不這么認為,海鮮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奢侈性需要。再次從社會生產角度來看,需要的發展會受到一系列生產因素制約,生產力的影響在其中表現得最為突出。馬克思講過,需要的發展從根本上是受到生產力制約的,什么樣的生產力,才會有什么樣的需要與之相適應。人們超越生產力基礎上幻想出來的需要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最后從人們生活角度來看,需要的發展受到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制約。穩定的制度、豐富的文化為需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可反之,就會制約人的需要向前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勐海县| 黔西县| 安达市| 泰安市| 新营市| 杂多县| 温宿县| 吐鲁番市| 永济市| 成安县| 墨竹工卡县| 镇康县| 荆州市| 靖宇县| 台东县| 南康市| 收藏| 大足县| 瑞安市| 襄樊市| 富蕴县| 霞浦县| 吉木萨尔县| 莱州市| 河池市| 博野县| 广东省| 房产| 襄城县| 平陆县| 盘锦市| 新沂市| 泉州市| 东明县| 恭城| 西乌珠穆沁旗| 石城县| 南平市| 富源县|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