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破曉前的一場由風颮引起的狂風驟雨,來的快去的也快。雨過天晴時,正是黎明時分。平日里,經常被忽視且被踩踏的小草,不計雨露是綿綿而下還是傾盆而至,經過雨水的滋潤,以充滿生命力又令人倍感清心舒暢的綠蔥蔥姿態,向世間展示其堅韌不拔的精神。
年過八旬的丁巧蓉坐在客廳里的電動按摩椅上。這客廳的其中一面墻是玻璃屏風門。將屏風門橫向推開便是位于房子側邊的小花園。小花園里并沒有種植樹木,房屋的前院就有兩棵果樹和幾株灌木,而這小花園的植物都是種在大大小小的花盆中。
在這小花園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五棵個別種在龍紋大水缸中的九重葛。每一棵九重葛開出的花朵顏色與其他四棵不同。五棵,五個顏色,有白,紫粉紅,黃,橙和淺粉紅色。每一棵都是枝葉茂盛,花團錦簇,常年開花,呈現出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過,經過黎明前的一場無情雨水的擊打,五棵九重葛也損了許多枝葉,折了不少花朵。其他的盆栽也無一幸免。
這天的小花園景象與“漂亮”二字勾不著邊。這時,不知是那只鳥兒在某處落腳,正自得其樂地歡唱著。映入眼簾的景色雖不賞心悅目,不過這縈繞耳際的鳥鳴聲倒是傾心悅耳。
此時的丁巧蓉對周遭的景物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她腦海里的大屏幕放映著屬于她兒時的記憶片段。這幾天,巧蓉對往事和故人的感觸特別深切,因為昨天是拾杰舅舅的祭日。巧蓉備了各式祭品和兩道舅舅生前喜愛的食品,在丈夫和大兒子的陪同下前往墳場拜祭。
巧蓉的母親,于佩柔,在世時,每年堅持在祭日當天風雨不改的到墓地去。晚輩當中只有巧蓉會一同前去。母親過世后,巧蓉已有十幾年沒在拾杰舅舅和秀湘姑姑的個別祭日當天去上墳了。這些年只在清明時去掃墓。今年將是最后一年給舅舅和姑姑上墳了,因為墓地將被政府征用,今年內會進行挖掘,遺骸將被火化。墓地被征用是遲早的事,巧蓉早有心里準備。她倒是很慶幸能在有生之年親自處理安置舅舅和姑姑骨灰的事宜。
秀湘姑姑出嫁時,丁巧蓉還不到十歲。對巧蓉來說,年長自己十一歲的姑姑如同她的童年玩伴,因為巧蓉沒有年紀很相近的兄弟姐妹。巧蓉有對龍鳳胎弟妹和一個弟弟,分別在巧蓉八歲和十歲時出世的。待弟妹們在年齡上可以是小玩伴時,巧蓉也已經告別童年歲月。秀湘姑姑有個看顧她的媽姐,芹姐。芹姐后來也負責照顧巧蓉。姑姑,芹姐和自己可說是三人形影不離。在巧蓉的童年記憶畫面里總會有姑姑和芹姐的身影。
“阿嬤。”
“阿嬤!”
一把熟悉的聲音把丁巧蓉從過往叫喚回現今。
巧蓉:“出國回來啦。怎么沒打通電話來通知一聲就過來了?”
陳寧暉:“想給阿嬤您一個驚喜啊!”
巧蓉:“我還沒老糊涂,我知道你這幾天回來,早料你會來探望而且一定會帶好吃的東西來給我。”
陳寧暉:“的確是帶了東西給您。這是那里的特產巧克力。我知道阿嬤喜歡吃甜的,所以帶了兩盒來,一盒給您一個人,另一盒是給大家的。一整盒可是給您一個人的哦,沒人跟您搶,您再喜歡吃也不能一次吃光,可要慢慢吃。”
巧蓉故作抱怨道:“哎喲,買糖給我吃還得教我怎么吃,你當阿嬤是小孩子呀?”
寧暉:“才沒把您當小孩,阿嬤可是青春永駐,是把阿嬤當美女。美女要注意身形體態,所以多交代您兩句。”
“沒句正經的,拿阿嬤開玩笑。我瞧你口才比我家取量更好,怎么就從來沒聽你交女朋友。這農歷九月取量就要結婚了。幾時輪到你呢?”
“阿嬤,最重要的是喝您的正牌孫媳婦茶,干孫媳婦茶就不重要了!”
“什么正牌還是冒牌的,對我來說都一樣。若真是有合意的交往對象就要帶來給我看看。”
這些年來,丁巧蓉可沒少在寧暉面前提起讓寧暉把交往對象帶來見她。對寧暉來說這不過是長輩常會對晚輩說的話。可能是真切的很想見他的交往對象,也或許是身為長輩對晚輩的習慣性叮嚀。
丁巧蓉確實是在叮嚀陳寧暉。不過不僅是出自于長輩對晚輩的叮嚀和關心也是巧蓉的囑咐加期盼。巧蓉懷抱著強烈的信念,寧暉的有緣人會是一位在長相上和寧暉一樣都是巧蓉所熟悉的面容。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自己都不知道那個她是誰,人在哪里。不過,我一定會帶她來見阿嬤!讓她嘗嘗您的拿手好菜!咖喱雞,咕嚕肉,羅漢齋,娘惹粽,還有木耳桂圓清湯和 Bubur Cha-Cha。再加一個甜點 ondeh-ondeh!”
“你這是給今天的晚餐點菜吧?家里沒準備椰漿和椰絲。咖喱,Bubur Cha-Cha和 ondeh-ondeh,今晚是吃不到了。不過,咕嚕肉,羅漢齋和清湯就沒問題,再加上蓮藕排骨湯和清蒸午魚,你說怎樣?”
“還能怎樣?當然是好樣啊!哎喲,我的口水都流一地了!”
陳寧暉做出插口水的動作。
“端午節過了,這娘惹粽和咸肉粽都吃光了。不過,我在前天做了飯粿。你喜歡吃粿皮有點焦焦脆脆的,我去給你烙幾個。你趁熱吃,一定可以給你解饞。”
丁巧蓉站了起來,往廚房的方向走去,陳寧暉跟在后頭。
巧蓉邊走邊說:“今晚帶些飯粿回家,給你的家人吃。”
“阿嬤,您是知道的,我老爸就喜歡吃您做的飯粿。他說很有我家阿嬤的味道。我老媽也做飯粿,可是老媽因為我老爸膽固醇過高,不在飯粿里加肥豬肉,而且還把糯米的分量減少,加入糙米。雖然味道也不錯,可就是沒有了我家阿嬤還建在時親手制做的風味。我老爸很是嫌棄,不過,嫌棄歸嫌棄,他還是吃了不少!”
“以前煮東西呀,就是要加豬油,豬油渣,肥豬肉,食物吃起來才齒頰留香。如今人們擔心食用動物脂肪有害健康,都避而遠之。我雖然還在飯粿里加肥豬肉,不過已經少放了,只為了提味。有時侯,連吃幾個飯粿也吃不到一塊肥肉,取量的阿公也很是嫌棄,還說我偷工減料!其實啊,我還真是偷工減料了。如今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在食材佐料上親力親為。有不少食材都是買現成的。煮出來的彩色就不達以前的水準了。”
寧暉:“不管怎樣,自家的家常菜永遠都會一樣叫‘愛心’的食材。這個肯定是無處可買的,就是家里才有!”
巧蓉看著寧暉展露了會心的表情。兩人才剛剛踏入廚房,寧暉的手機便響了起來。
“阿嬤,不好意思,我接個電話。”
寧暉從識別來電顯示知道是誰打來的,一開口就道:“Hello,老哥,有什么事?”
過了一會兒,又聽寧暉道:“要我親自跑一趟。好吧,知道了,你把地址 sms過來給我吧。”
巧蓉見寧暉放下電話,問:“你哥哥找你為了什么事?”
“老哥本來拿了半天假,約了室內設計師到他的新家去。可是,他的上司在早上臨時召開了會議,午餐后還要繼續,所以我老哥的半天假是作廢了。他脫不了身,大嫂又出差去了。他嘗試聯絡設計師,可是接電話的是對方的同事,說是手機留在辦公室里充電沒帶走。我哥聯絡不到設計師,想到我還在放假,就叫我到他新家去替他給設計師傳話,免得人家白等。”
“好久沒聽到這樣的情形了。在我的年代如果臨時不能赴約,就得要找人替自己跑一趟,去通知對方。如今幾乎人人都有手機,有什么事,打通電話就可以了。”
“可見這科技再發達還是有局限的。手機雖然帶來方便可是它需要充電還要記得隨身攜帶。如果人與人聯系可以用心靈感應,心里想著對方就能聯絡對方,不是更方便!”
“人類在幾十年前已經上了月球,在這之前,那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如今食用肉類也不必飼養家畜家禽,不必宰殺,能夠在實驗室里將動物細胞培育出食用肉來。這世間可說是無奇不有啊,說不定就象你所說的,在以后的世界,要聯絡任何人也用不著一部實體手機了。你快去吧,事情辦妥了回來吃晚飯。這飯粿就等你媽媽來烙給你吃了。”
對巧蓉來說,自己不就親身體驗到一件奇事嗎?眼前立著的是陳寧暉,可是在巧蓉的瞳孔里顯現的卻是拾杰舅舅。好久沒有這種混淆的錯覺感了。因為昨日上墳拜祭的關系,當年的人與事又一次的從記憶庫里被取出,在腦海里像走馬燈一般,一幕幕的輪番呈現。
“取量知道我今天會過來,早料到阿嬤一定會留我吃晚飯,要我通知您,他今天會回家吃晚餐。”
巧蓉道:“難得他會在星期五回家吃晚飯。看來你這個好朋友的面子比家人的面子還大。”
寧暉打趣道:“好重的醋酸味啊!阿嬤的意思我‘嗅’到了,我會替您提醒取量,讓他常在星期五回家陪您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