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希望在人間

論《呼嘯山莊》

1847年,勃朗特姐妹:夏洛蒂(1816—1855)和艾米莉(1818—1848)化名出版了兩部不同尋常的小說《簡·愛》和《呼嘯山莊》,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是出于兩個沒有見過多大世面的青年婦女的手筆(她們采用兩個男性化的名字:Currer Bell, Ellis Bell 做筆名)。親姐妹的兩部杰作問世之后,命運大不相同。《簡·愛》立即受到熱情的歡呼,使作者一夜之間成了名。可是《呼嘯山莊》一開始就遭到評論界猛烈譴責,其中有一些說得非??瘫。骸笆悄囊粋€人寫出這樣一部作品來,他怎么寫了十來章居然沒有自殺?”(1848)有人又這樣嘲弄:這部“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嘔的小說,應該改名為《枯萎山莊》(Withering Heights)才對。”(1848)(1)

將近半個世紀,《呼嘯山莊》一直不為世人所理解,除了個別有見地的評家外,都認為這部小說的作者比她的姐姐差遠了。就連她的姐姐對于艾米莉的非凡天才也不能說已有充分的理解。1850年,她妹妹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她為《呼嘯山莊》第二版寫序,為妹妹辯護,可是語氣之中帶著歉意:這是一部粗糙的不太成熟的作品,要是天假以年,作者是能寫出更好更成熟的作品來的:

假使她活著,她的思想自會像一株壯實的樹木一樣成長起來,長得更高更挺拔,更加枝繁葉茂,結出成熟了的更香甜、更紅潤的果實。(2)

在當時的文藝領域中,艾米莉遠遠地走在人們的前面。直到將近半個世紀以后,才有人認為:“在十九世紀,《呼嘯山莊》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寫出的最好的散文詩。”(1891)在二十世紀初,有人開始提出:艾米莉的天才比夏洛蒂更高(1903),艾米莉·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偉大的天才”(1904)。

進入二十世紀(尤其在三十年代以后),艾米莉的聲譽蒸蒸日上,評論文章大量涌現,而夏洛蒂的光彩卻相對地顯得有些暗淡了。研究勃朗特姐妹的學者克倫潑在他的專著中這樣提出:“目前占主導的(雖然不是一致的)意見,認為艾米莉·勃朗特比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更偉大的女作家,《呼嘯山莊》比《簡·愛》是一部更偉大的小說?!保?982)(3)

我個人認為,《呼嘯山莊》的確是一部天才之作,足以和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戲劇前后輝映。不過目前的問題不在于爭論艾米莉在英國文學史上該占怎樣一個地位,而是究竟該怎樣去認識她的這一作品:這是說,問題不在于給予多高的評價,更重要的是怎樣去深入理解。

就像逗留在“蒙娜·麗莎”嘴角邊的神秘的微笑,《呼嘯山莊》也顯示了一種永久的藝術魅力,緊緊包藏在書中的是怎么一個信息呢?這似乎也是一個猜不透的(至少是不那么容易猜透的)謎啊,因此贏得了不少的西方學者去琢磨它、解釋它;無論小說的結構、人物形象、敘述技巧,小說和女作家的詩歌的血緣關系,和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淵源關系,以及作品的主題、風格、意象、夢幻的運用、象征主義,等等,一一都成為西方學者鉆研的對象。真是眾說紛紜,層出不窮,形成了“艾米莉熱”。這里想提出我個人對這部杰作的理解。

藝術結構和主題思想

研究《呼嘯山莊》,好比啃一個硬果,首先碰到的是它表層的硬殼:那復雜的藝術結構;讓我們試一下,是否可以剝開它,通過作品的表層,深入到作品的核心。

過去許多評論家都不能理解這部杰作的藝術價值,說是“充滿著缺點的結構”(1900)。(4)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推崇《呼嘯山莊》,把它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可是連他也這么認為:“《呼嘯山莊》的結構臃腫笨拙,……她要講的是一個牽涉到兩代人的復雜的故事。這是一樁很困難的事,……艾米莉做得不成功。”他還說:“講《呼嘯山莊》這個故事,一個有經驗的小說家可能會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保?954)(5)

在這一點(以及其他一些論述)上,我很怕毛姆并不是艾米莉的真正的知音。

藝術結構對于一本小說,首先就是故事的敘事方式。

女作家放棄了那種從頭說起、原原本本、平鋪直敘的傳統的敘事手法。十九世紀的女作家,像她的姐姐寫《簡·愛》(1847),奧斯丁寫《傲慢與偏見》(1813),蓋斯凱爾夫人寫《瑪麗·巴登》(1848),采用的都是這一種敘述手法。

《呼嘯山莊》也并不是那種倒敘:故事在回憶中展開,回憶完了,故事也就結束了。這兩種敘述方法:順敘和倒敘,它們的起點都是固定的,就像“上行車”和“下行車”那樣,不是從起點站出發,就是把終點站作為出發點。

艾米莉與眾不同,別出心裁地采用了當時少見的“戲劇性結構”。故事的敘述從中間開始,因此故事的出發點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越大,從哪里開始進入故事,就越需要藝術上的胸有成竹。

歐洲劇作家在組織他們的戲劇情節時,最善于從故事的半中間說起,公元前五世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這樣,十九世紀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是這樣。我國戲劇家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借鑒歐洲戲劇的創作經驗,也是這樣處理,劇本剛開始,就已經接近整個故事的終點了: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帶著自己的歷史上場的,在冥冥之中把他們的命運千絲萬縷地糾結在一起的那張羅網,在戲劇開始之前就已經撒下了。因此戲劇情節是向兩個方向進行的:順敘和倒敘。在向未來推進的過程中(順敘),同時展現了過去(倒敘)。臨到結尾,整個故事才以它完整的面貌顯示在觀眾眼前:原來苦難的人間有這么一段辛酸事!懸念剛結束,震撼人心的高潮就接著來到了,因此戲劇氣氛始終是緊張的,扣住了觀眾的心弦。

《呼嘯山莊》要交代的是兩戶人家的兩代家史,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應該從哪里開始進入故事,女作家在下筆之前,一定作了苦心推敲:怎樣才能取得最好的藝術效果。全書的最初三章,不僅是敘述故事的起點,應該也是我們研究《呼嘯山莊》的一個起點。對于我們探索全書的主題思想,了解女作家的非凡的藝術才華,這最初三章可說具有關鍵性意義。

整個小說的時間跨度前前后后三十一年——從1771年(孤兒希克厲被從利物浦帶到呼嘯山莊來)到1802年秋(小卡瑟琳和哈里頓成為一對情侶),女作家把敘述的起點安排在1801年的冬天:

因此和《雷雨》的戲劇結構很有相像之處。小說的開頭和小說的結尾(也就是說懸念的終止和高潮的來到)在時間表上是非常接近的,故事的情節同樣向兩個方向發展:順敘和倒敘。第三十一章可以作為一條大致上的分界線:這以前,是倒敘;從第三十一章開始的最后四章是順敘。

這樣一種非傳統的“戲劇性結構”本來就很復雜了,女作家還引進了故事以外的,或是故事邊緣的兩個人物:房客洛克烏和女管家納莉來擔任故事的敘述者。故事的順敘部分(那是很小的一部分)由洛克烏承擔;納莉則是過去的歷史的見證人。就是說,納莉為了給病中的洛克烏解悶,把山莊和田莊這兩家人的家史一段又一段說給洛克烏聽,再由洛克烏以第一人稱的語氣向讀者轉達。這樣,這部小說采用了雙重框架結構。

有時候,在情節線中斷的地方,或是在故事跳躍過去,需要補敘的部分,作者又這樣安排:由伊莎蓓拉把她私奔后的傷心遭遇用書信方式向納莉吐露,或者由山莊的女仆把她在這戶人家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她的感想,說給納莉聽,等等。這時候,伊莎蓓拉等人是故事的敘述者,納莉成了傳達者,而洛克烏則成了“二傳手”。洛克烏這個局外人是始終存在的。因此有些場合,女作家甚至采取了三重框架的敘事結構。

這真是一個復雜的敘事系統,在當時的英國小說創作中,可說是大膽的創新,難怪這部不合常規的小說在1847年發表后,有些評論家給搞糊涂了,指責這部作品“亂七八糟、拼拼湊湊,不成個體統”(1848)。(6)

這樣復雜的敘事系統要處處運轉、銜接得非常輕松妥帖,已經不容易了,女作家有時候環繞著一段有意義的插曲,還采取了前后呼應、多層次、多視角的敘述法(像兩個孩子夜闖畫眉田莊那段情節,先后由卡瑟琳、納莉、??藚柸藬⑹觯侵苊艿臉嬎迹媪钊速潎@!

苦心設計這雙重的、三重的,以至多層次的敘事系統,我想,一個原因是女作家為了要把她本人隱蔽起來。在當時有許多英國作家(像薩克雷、狄更斯等)在小說情節進展的過程中,喜歡用插話的方式,隨時以作家的身份出面和讀者進行對話,發表議論,而故事中的人物被擠到后面去了。在《呼嘯山莊》中,自始至終沒有作者自己的一句話,女作家隱藏到人物后面去了。我們知道,艾米莉的性格十分內向,她在這作品中傾吐的卻是從來沒有向人傾吐過的,也很少有人這樣傾吐過的狂風暴雨般的激情;她需要把自己很好地隱蔽起來。這雙重和三重的以至多層次的敘事方式,給了她一種安全感。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但是常被忽視的問題:女作家在組織她的復雜的敘事系統時,為什么選擇一個不相干的外地人闖到山莊來做客,作為進入故事的起點?我們說過,故事的敘述的起點也就是我們對這部小說的理解的起點。

洛克烏第一次來到山莊做客,是1801年的11月。在這之前,山莊和田莊兩戶人家已經一一經歷了許多重大的事故,好幾個主要人物(包括女主人公在內)都已經死亡了,從小說情節而言,故事的起點落在相對“平靜”的日子里。從第一到第三章,故事的情節并沒有進展,它停滯不前,無論洛克烏去不去山莊做客,對于小說中的人物的命運都沒有絲毫影響;那么這開頭三章豈不成了可有可無嗎?

可是我可以說,這一故事起點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盡管它在故事情節上徘徊不前,在藝術效果上卻引出了一個巨大的懸念;更重要的是,它為讀者提供了一把鑰匙。貫穿全書的主題思想本來很復雜,不太容易把握,現在有了這樣一把鑰匙,就比較容易地看清它的脈絡了。這該是女作家的用心所在。這三章是出于天才手筆的三章,用閑筆寫來,卻又構思嚴密,文筆精練,不乏風趣。我個人認為,這樣設想巧妙、富于藝術特色的三章,在英國古典小說中是不多見的。

我們要看到,洛克烏這個站在故事情節以外的人物,絕不是作品中一個多余的人。他在這個作品中起了別人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即通過闖進呼嘯山莊的這一個陌生人的眼睛,看到了在希克厲統治之下,那里成了怎么樣一個冷酷的世界。洛克烏曾經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藚枺ūM管那位業主顯得那樣傲慢,不可親近),誰知一踏進那戶人家,尤其第二次訪問,他這客人所得到的只是粗魯無禮的對待。他看到在那里人和人之間沒有一句親切的、投機的話,沒有會心的微笑,沒有感情的交流,只有彼此的仇恨,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降落到了冰點。這一家四口(不算女仆)一個個都像數學上的疙瘩:解不開的無理數。

這是個讓人片刻也待不住的家,沒想到卻住著一位像仙女般美麗的姑娘,誰知她也是那么冷漠,傲慢得不近人情。她毫不掩飾她憎恨周圍的一切人。

不僅主人、仆人都冷漠無情,就連這戶人家養的狗也全是一群惡狗,對生人抱著敵視的態度,隨時等待機會發泄它們兇猛的獸性。洛克烏來山莊做客,沒想到一下子成了它們襲擊和圍攻的目標——“六七個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四腳魔鬼,一窩蜂地從隱蔽的洞窟里直沖出來,向共同的目標集中?!?/p>

不管洛克烏怎樣自夸為“厭世者”,一旦他闖進了??藚査y治的那個世界,連他都感到不寒而栗。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降到了凍結的冰點。就像降落在山莊的那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人類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被深深地淹沒在人和人之間的不正常的憎惡、仇恨下面了。

全書開頭,有一段對于呼嘯山莊的自然環境的描繪,很有意思?!昂魢[”(wuthering)是當地的方言,指暴風席卷而來的時候,大自然發出的那一片咆哮聲。那猛烈的風暴是經常光臨這座山莊的:

只消看一看宅子盡頭的那幾株萎靡不振、傾斜得厲害的樅樹,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邊倒的荊棘(它們好像伸出手來,乞求陽光的布施),也許你就能捉摸出從山邊沿刮來的那一股北風的猛勁兒了。(7)

這一段帶有人情味的詩意的描述,具有高度的象征意義。終年不斷的猛烈的北風,不容許山莊的樹木向天穹挺伸,強迫它們都得向一邊倒去。那萎靡不振的樹木失去了原來的那種發育良好的優美的體形?!皹湫浴北豢癖┑拿惋L扭曲了。

在這部作品里,樹性就是人性的象征。人性同樣終年不斷地在承受強暴的壓力。就像那萎靡不振、傾斜得厲害的樹木,人性同樣被殘酷地扭曲、摧殘了。

當外地的客人從山莊跨進宅子的門檻,他就是從戶外的嚴酷無情的自然環境,闖進了戶內的嚴酷無情的人為環境。洛克烏驚惶失措,坐立不安,通過他那惶惑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人類世界將會變得多么凄厲、痛苦、不能容忍——當人一旦喪失了他那美好的人性。

當初,我們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才從原始世界的野性的獸類中分化出來,又在初具文明的原始社會,和以后的階級社會的集體生活里接受幾千幾萬年的熏陶,人才逐步獲得了可貴的人性,成為萬物之靈?,F在,可悲哀的是,在山莊這一戶孤獨的人家,“人性”已墮落到它的最低點,再往下沉淪,萬物之靈的人將和這戶人家中那一群露著白亮的尖牙,只想撲過來咬你一口的猙獰的惡狗沒有多大區別了。

婚喪嫁娶,本是人生大事,也是小說所首先關注的情節。《呼嘯山莊》中的人們自然也有他們生老病死的人生歷程,然而故事的敘述重點轉移了,不再是這些人事變遷了。艾米莉用一個藝術家的銳利、敏感的目光,超越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也超乎一般的世俗觀念,去探索她所最關心的“人性”。可以說,人性的探索是貫串全書的一條主線。

在敘述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兩戶人家前后三十年的恩仇、糾葛時,女作家把這些人事滄桑一分為二,她選擇了“陌生人的來訪”這樣一個偶然的(或者不如說,節外生枝的)事件作為劃分故事情節的一條界線。

從時間表上看,這樣的劃分很不規則,似乎是任意的,前面部分歷時三十年,后面那部分卻一年都不滿。但是作者自有她的用心所在。在第三章里,那個不受歡迎的客人做了一個荒誕、可怕的惡夢;就連這個游離于故事情節之外,莫明其妙的惡夢也創造一種氣氛,取得了一種象征的色彩。因為實際上,小說開頭的那三章,寫的就是人類的一場荒誕、可怕的噩夢啊——人性的凍結。

這三章展現了一個少見的荒誕的世界,這就是全書的序幕,假使給它一個標題,可以稱之為:“一個噩夢:人性的凍結”。

故事情節是從第四章開始的,那就是以往三十年舊事的倒敘。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從主題思想著眼,它也可以有一個標題:“扭曲的樹木:人性的墮落”。

全書的最后四章,基本上是順敘,故事發展到第三十二章出現了轉機,這是小說的尾聲,它的標題不妨叫作:“希望在人間:人性的復蘇”。

整個小說的結構可以用下面一個馬蹄形的圖形表示出來:

這一馬蹄圖形向我們顯示:在這條人性的曲線上,女作家選擇了它的最低點作為進入故事的起點。

從第二代情人看主題思想

《呼嘯山莊》的研究者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卡瑟琳和??藚栠@第一代情人的身上。英國文藝評論家凱特爾這樣說:“小說的核心和精髓是卡瑟琳和希克厲的故事。”(8)E·M·福斯特也說:“雖說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可是你讀了之后,卻什么都想不起,只記得??藚柡偷谝淮ㄉ??!?a href="#jz_01_009" id="jzyy_01_009">(9)

的確,無論哪一個讀者讀了這部小說,都很難忘得了他們倆的狂風暴雨般的感情。在這一對不同尋常的情人身上體現了女作家的不同尋常的氣質,以及對于人生的夢想和追求。

但如果我們把這對情人的富于戲劇性的生死戀愛暫時擱在一邊,首先討論故事中的第二代情人卡茜和哈里頓(他們也的確是最先介紹給讀者),那么我們就能更好地掌握貫串在整個作品中的主題思想了。

哈里頓一生下來就是個胖娃娃,“從沒看見過這樣逗人愛的小家伙!”他出生不久,母親就死了,是女管家納莉把他撫養大的。他五歲那年,姑媽卡瑟琳出嫁,納莉陪著新娘去到林敦家做女管家,和孩子分別的時候,“他是我世上的一切,而我也同樣是他世上的一切!”(10)

哈里頓雖然沒有得到父愛(愛妻去世后,亨德萊成了酒鬼),但還是從好心的保姆那里得到了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愛,他也用一個孩子的忠誠的感情回報愛他的人。可是自從納莉一走,再也沒有人照管他、愛他了。

不消一年,他已經完全變成個野孩子,幾乎叫納莉認不出他來了。納莉想去擁抱他,說:“哈里頓,納莉來啦!是納莉,你的保姆?!边@野孩子不是迎上前去,卻倒退一步,撿起一塊石頭,擺開架式要扔她,從他還不怎么會說話的小嘴里,結結巴巴地滾出了一連串咒罵來。才只六歲的小孩子就顯示出一副蠻橫的、敵對的態度了。他還咒罵自己的爸爸。納莉用橘子把他的話哄出來:

——是魔鬼教你咒罵爹爹的嗎?

——??藚?。(11)

亨德萊的全部家產都被??藚栍闷垓_的手段奪去了,最后,連自己的一條命也送在對方手里。他的宅子,連同他的無依無靠的孤兒,全都落進了仇人的手里。

小哈里頓以后只能聽憑??藚柕臄[布了。希克厲立刻有了一個新的復仇計劃,他舉起孩子,把他往桌子上一放,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打算:

好一個孩子,現在,你是屬于我的啦!咱們倒要瞧瞧,這一株樹是不是也會長得彎彎曲曲,跟另一株樹一個模樣——假使它也長在風口里,讓猛風來扭它的樹枝樹干!(12)

可憐那不懂事的孩子,聽了這話還挺高興呢。

終年不斷的呼嘯的猛風,無情地把樹木的軀干和枝條扭曲得歪歪斜斜;現在性格正在發展中的哈里頓,也就是一株幼小的樹苗,而為這株幼苗準備好的只是長年累月的精神上的無情摧殘:讓它“長在風口里,讓猛風來扭它的樹枝樹干!”

希克厲的這段內心獨白是和小說開頭對山莊周圍的描述相呼應的?!皹涞呐で焙汀叭诵缘呐で毕鄬?,產生了電影手法中疊影的效果。發育不良、枝干被扭曲的樹成為貫穿全書的富于象征性的一個意象。

卡茜提到小林敦時,也使用了“扭曲”這個詞兒:“我的確很難過,林敦的天性給扭曲成這個樣子?!?a href="#jz_01_013" id="jzyy_01_013">(13)在這個作品里,“扭曲”(twist,distorted),是個具有深刻內涵的詞兒,它意味著人性在強大的壓力下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值得稱道的是,女作家從來沒有把“人性”當作抽象的存在,它總是和人的生活環境、人的社會地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統治著呼嘯山莊的??藚枺嗦懵愕乇憩F出他是一個虐待狂,無論對于新婚的妻子,對于他情人的女兒都毫不留情。他毒打人、踢人、扯婦女的頭發,然而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暴君從沒有表示過這種野蠻的行為給了他多少樂趣。“我看到她就討厭,遠過于從折磨她所得到的滿足。”(14)

對于他,更大的樂趣在于精神上折磨人。當他為了仇恨,讓小哈里頓的心靈永遠陷于愚昧和黑暗中,把一個很有天賦的孩子徹底毀了,這個陰險的人毫不忌諱地說出了他心里的高興:

我從他那兒得到一種樂趣,……如果他是個天生的傻子,我就連一半的樂趣也沒有啦?!夷艽_切地知道,他目前感受著什么痛苦。以后還有得他痛苦呢,這不過是剛開個頭罷了。他永遠也別想從他那粗野、愚昧的泥溝里爬上來了。我把他抓在手里,……我教導他:凡是獸性以外的東西全都是傻的、不中用的,都應該瞧不起。(15)

果然,在他的手里,小哈里頓成了一個渾渾噩噩、粗暴無禮、滿口臟話的小蠻子。從他五歲,一個剛開始懂事的天真的小孩子,到他二十四歲,愛情來叩開他的心扉,是他的天性受壓抑、受摧殘、被扭曲的一個痛苦的歷程。

小卡茜的遭遇甚至具有更大的悲劇性,在她身上不僅是人性的被扭曲,而幾乎是人性的被折裂、被毀滅。

比起她的表哥哈里頓來,卡茜幸福得多。在慈父和納莉的愛護下,她就像一粒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得到陽光和雨露的撫育滋潤,欣欣向榮,她的肉體和心靈都健康地成長著,她長成為一個秀麗、活潑而又溫柔多情的好姑娘。

女作家并沒有多費筆墨形容她那可愛的性格,只通過一段小插曲,讓人感到洋溢在她心頭的是一片純潔的愛。

納莉得了病,卡茜在病床邊百般體貼地照顧她,這位老保姆很感動地說:

她的心一定是顆火熱的心——她這樣深深地愛她的父親,卻還能獻給我那么多的情意!(16)

然而她不知道,等她睡熟后,她的卡茜還要私下騎著馬奔到山莊去安慰她那十分難侍候的表弟呢,她把一顆心分給了三個人,對每個人都是那樣體貼,獻出了一個女孩子的溫柔的愛。

她曾經為了不許她再去呼嘯山莊,晚上跪在床邊哭了,納莉責備她浪費眼淚,她卻說:

我不是在為自己哭啊……我是在為他哭啊。他一心希望明天能再看到我,他可要失望啦;他會等啊等啊,卻始終不能把我等來。(17)

多么豐富的少女的感情啊,在卡茜火熱的心里只知道一個愛,她不僅舍不得她的表弟因為等她不來而失望,她還把一個少女的一往情深的感情投射在她表弟身上,可悲地以為對方真是那樣熱情地盼望著她,也是在一心一意地想念著她,卻不知道那位表弟只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心肝的可憐蟲!

可是一年后,當洛克烏闖進呼嘯山莊,看到一位名叫卡瑟琳的青年婦女,雖然還保留著使單身漢怦然心動的體態容貌,而原來跳動在她胸腔中、像在歡樂地歌唱似的心兒幾乎被窒息了;洋溢在她心頭的愛干涸了,凍結了。

陰險的??藚柲盟谋淼茏髡T餌,把她騙進了他的魔窟,于是她立刻失去了一切自由,她遭到了生平從未遭受過的拳打腳踢。希克厲狂熱地愛戀她的媽媽,對女兒卻加倍殘酷地進行著從肉體到精神上的一連串折磨。

親愛的爸爸快死了,卡茜心急如焚,卻被囚禁在山莊,不能去安慰他,在最后的時刻盡女兒的一點心,卻反而被強迫著去和那卑鄙的小林敦結婚。接著,她那從來沒愛過她的丈夫也死了。她陷于一個充滿著敵意的孤立無援的環境中。

希克厲在通過非法的手段,剝奪了她的全部財產的同時,又剝奪她的一切精神財富,把一個感情豐富的少女扔進一片精神沙漠中。她一下子失去了親人,同時也失卻了像老朋友似的書本。有一個細節可以說明她在精神上忍受的虐待。

洛克烏第三次去呼嘯山莊做客,充當了一名聯絡員,趁人不注意的當兒,把納莉的一張條子遞給卡茜,還一片好心地問她有沒有回信。對于失去一切自由的卡茜,這該是求之不得的機會吧?誰知她并沒有作出熱烈的反應,卻只是淡淡而又凄涼地回答道:

我想回她信,可是叫我用什么東西寫信呀——連一本書都沒有,否則我還可以從書上撕下一頁當信紙。(18)

這使人想起她母親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在《圣經》之類的宗教書上翻到一張空白頁,如獲至寶,好把她心里想說的話全寫上去。這已經夠可憐了:她只有可憎可厭的宗教書,卻沒有一張白紙作為兒童馳騁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天地!

可是她的女兒甚至更慘,連一本書、一張空白頁都沒有,全被剝奪了。這精神上的空白簡直使人透不過氣來!

小林敦快要斷氣了,只有她在整日整夜伺候那最難伺候的病人。在她最苦惱、最需要同情和幫助的時刻,卻聽不到一句親切的話,看不到一個善意的眼色,沒有誰向她伸過來一只同情的手。這是一個充滿著敵意的世界。一個一切美好的感情都被窒滅,叫人絕望的世界。她承受不住那一連串無情的打擊,承受不住那樣可怕的精神折磨,她的性格終于被扭曲得認不出原來的樣子了,當初那個洋溢著歡笑、充滿著愛的姑娘幾乎被毀滅了,她變成了我們在小說開頭看到的那樣一位冷漠傲慢、不近人情的少婦了。

席拉(一個心地不算壞的女仆)這樣批評她道:“在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愛她或是喜歡她,她也不配;只要誰對她說半句話,她就轉過臉去,一點都不客氣?!?/p>

本來是一位愛人、也被人愛的好姑娘,現在竟變成了恨人、也被人恨——這不是人性的墮落,人性的悲劇嗎?

如果《呼嘯山莊》寫到第三十一章,女作家就此擱筆了,那么我們就很難理解這部小說,也很難猜透她為什么要寫這么一部把人壓抑得透不過氣來的小說了。

山窮水盡的時候

全書的最后三章可說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痹谀莻€仇恨統治著的世界里,“愛”的萌芽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終于破土而出了,“愛”終于又回到鳥語花香的人間。人性復蘇了。

不過也要看到,這個像用清脆的銀笛吹奏出來的主題:對于愛的信念,并不是僅僅表現在小說的尾聲部分。就在那個天寒地凍、大雪把整個山莊都埋沒的時候,人性仍然在黑夜中閃光,雖然很微弱,一閃而過?!叭诵浴苯洑v了最嚴酷的考驗,卻并沒有被窒滅。

山莊上的那一排瘦削的、歪歪斜斜的樹木就是一個證明。猛烈的北風把它們摧殘得直不起腰來,但是,“它們好像伸出手來,乞求陽光的布施”。

咆哮的猛風可以把樹的形體扭曲,不許它發育成長。但是樹還是有樹木的本性,猛風怎么摧殘它,也不能把它的樹性全剝奪了。樹性喜歡陽光,所以這向一邊傾斜的荊棘,在人的眼里還是要伸出手來,“乞求陽光的布施”。

在人類社會的集體生活中,不能想象沒有人和人之間的愛。愛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愛人和被人所愛,這是人生的幸福,也是人生的基本權利,誰都不能任意把它剝奪,用仇恨去代替。有人性的地方就有愛。我們如果細心閱讀,就可以看到在呼嘯山莊這個為“恨”所統治著的,近乎瘋狂的世界里,仍然有人性的微光在閃亮,這里是個細節:

洛克烏來山莊做客,受到了侮辱,一怒之下,準備獨自摸黑回去,他很可能在大雪之后的一片白茫?;脑忻粤寺?、送了命。正在這時候,只聽得哈里頓主動說:“我陪他走到林苑那兒就打住?!笨墒菂s給??藚柡茸×耍骸澳氵€是陪他到地獄里去吧!——叫誰來看管那些馬兒呢,呃?”

“一條人命總比一夜沒有人看管馬兒要緊得多吧,”卡茜反駁他道。(19)

見死不救,這人就完全喪失了人性。哈里頓愿意伸出援助的手;卡茜認為人的生命應該比馬更重要,都說明盡管他們的性格遭到嚴重的扭曲,可是天良還在,并沒被仇恨所吞沒。

有一段動人的插曲更有力地表明了“恨”不可能消滅人間的“愛”。只有一位天才作家才能寫出強弱懸殊的“愛”和“恨”的這一場激烈的沖突。

希克厲為了霸占畫眉田莊,強迫落在他手中的卡茜和那奄奄一息的小林敦結婚。他知道卡茜的爸爸病勢垂危,女兒又失蹤了,這重大的刺激必然會送了他的命。這一家之主一死,田莊的全部財產將都歸給了卡茜的“丈夫”。他兒子是活不長了,兒子一死,財產就全歸他了。他的陰謀果然一步步都實現了。我們記得,全書開頭,??藚柍鰣龅牡谝痪湓捑褪牵骸爱嬅继锴f是我的產業。”

落進了魔掌的卡茜并沒想到自己,更沒有想到她的財產,而是一心想念著慈父,她只有一個念頭:趕緊回家去盡女兒的最后的責任。她懇求她那白癡一般的“丈夫”,只要他肯放她出去,她情愿把她家中最好的書,她的漂亮的鳥兒,還有她的小馬敏妮都送給他。誰知那個小壞蛋沖著她說:“爸爸說的,你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我的,你拿不出什么東西給人啦!”

林敦還沒死,不見女兒回來,他是不能瞑目的,可是那個被人操縱的小壞蛋已經以田莊的新主人自居了。

非法的婚姻把卡茜的財產一下子全剝奪了,她變得一無所有了。于是她只得拿出了在這世上唯一屬于她的東西——掛在她脖子上的一個金雞心,里邊裝著爸爸和她從沒見過的媽媽的肖像。她從脖子上摘下她從不離身的紀念物,去向她名義上的丈夫交換她的自由——一把房門的鑰匙。誰知那個沒心肝的東西就像主子對待女奴那樣,在剝奪她的人身自由的同時,剝奪了她一切財產所有權,竟說連掛在她胸口的金雞心也是屬于他的,伸手就去搶奪。

為了能和父親見最后一面,卡茜才舍得交出那金雞心,但她決不容許一只骯臟、可恥的手任意掠奪自己心中最神圣的東西。她把小林敦推開了。這小懦夫搶不過,就大聲喊叫父親??ㄜ绾ε铝?,趕緊掰斷了鉸鏈,把鑲嵌著她母親畫像的那一扇,塞給了小林敦,把另一扇藏了起來。在萬分驚恐中,這一剎那的動作,說明了她愛爸爸超過了一切的一切,爸爸是世上最親愛的人。

??藚杹砹耍羁ㄜ绨蚜硪簧冉怀鰜?,給她丈夫。她在暴力面前拒絕了,卻給一巴掌打得跌倒在地,那暴君從項鏈上硬是把那一扇畫像扯了下來,扔在地上,把它踐踏個粉碎。

等暴君走了之后,卡茜把小林敦叫到窗前,讓他看,她滿口鮮血,然后跪在地上,把肖像的碎片一一收集起來,走到一邊,面壁而坐,就此再也不理這個沒心肝的小東西了。(20)

卡茜跪在地上,把被踐踏成碎片的肖像一一撿起來(也許以后還要一一拼湊起來),這個細節是最富于象征意義的:表達了全書的一個主題思想:“恨”消滅不了“愛”,“愛”比“恨”更有力量。盡管掛在胸口的畫像可以被一種殘暴的力量踏個粉碎,但是父親留在女兒心頭的慈愛的形象,是奪不走的,永遠是完整無損的。

后來卡茜終于在深更半夜從山莊逃了出來,和彌留之際的父親見了最后一面。她父親剛落葬,??藚栺R上趕來把她抓回去。卡茜向他這樣說:

在這世上,林敦是我唯一親愛的人了,盡管你一心一意要讓我覺得他可恨,要讓他覺得我可恨,可你就是沒法叫我們兩個互相仇恨。有我在他身旁的時候,我不怕你要傷害他,我也不怕你來嚇唬我!(21)

這一段話無異在宣告:愛,是人生的基本權利,也是人生的基本需要。在沒有人可以愛的時候,她愿意作為一個妻子把她的愛給予她那名義上的丈夫,——因為不管他是一個多么不可愛的人,他跟她兩個都是在暴力的壓迫底下過日子。

這里是兩種對立的感情再一次的沖突,“愛”再一次表示它并沒有被“恨”所吞沒。

希望在人間

全書將結束的兩章(第32、33章)是屬于卡茜和哈里頓的。

這一對表兄妹的關系一開始就不正常。他們倆在教養、性格等各方面的差距太大了??ㄜ缏斆骰顫?,受過很好的教育;哈里頓卻是愚昧無知、粗魯、傲慢,連自己的名字都認不得??ㄜ缬幸饪紗査赫拥恼T上面鏤刻些什么字;他卻張口結舌,只會像傻瓜似的抓抓頭皮,不知道那就是他祖先的姓氏:“哈里頓·歐肖”。

可是這個小鄉巴佬卻在暗暗地用愛慕的目光注視著像天仙般美麗、也像天仙般不可親近的卡茜。這位仙女出現在哈里頓的粗俗的世界里,把他從一片渾渾噩噩的愚昧、昏沉的狀態中喚醒了。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著那么多的缺陷,他第一次為自己不認得字而感到痛苦,他第一次開始有了上進的要求(偷偷地學文化),他第一次為自己的粗野的行為感到羞愧,甚至紅著臉來到卡茜跟前,低聲下氣地向她認錯。

可惜他這種努力向上的良好的開端,并沒有得到卡茜的賞識。她看到的只是一個骯臟、粗野、有許多壞習慣的鄉巴佬。甚至當他守候在路邊,想請求她原諒的時候,騎在馬上的卡茜卻懷著成見,還道是要來謀害她,一鞭子抽在他身上,就催促馬兒奔馳而去了(第24章)。

哈里頓并沒就此灰心,私下仍然在努力學著認字,他的雄心壯志是卡茜讀過的書,有朝一日他也能讀,——這是說,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悄悄地挨近卡茜的精神世界,因此卡茜的書竟被他一本本都偷了來。

可悲的是他的起點太低了。從他原來的愚昧無知,每跨出一步,不知要付出多少痛苦的代價,而這種堅毅的進取心卻不能為卡茜所理解。她當面嘲弄他,故意模仿他念書時的那種怪腔調來羞辱他。哈里頓忍無可忍了!

一開始,因為愚昧無知而遭到嘲笑,現在又因為要努力擺脫這種愚昧無知,而遭受到更尖刻的嘲弄。到了這個地步,他完全絕望了。他氣憤得把苦心撿來的、寄托著多少期望的書本全都投進了火焰,甚至還給了卡茜一個清脆的嘴巴子。他們之間不斷的摩擦終于爆發為一場激烈的沖突。

從此在哈里頓的心目中,不再有卡茜的人影兒了——不管她長得多秀麗!也永遠不跟那些倒霉的書打交道了!雄心壯志一筆勾銷,從此他甘心墮落,又一頭扎進原來的愚昧無知的狀態中去了。他還是那個不學好、不想上進的野小子。

一位嬌生慣養、有教養的小姐,帶著偏見,看不起一個骯臟、粗野、不懂體面的鄉巴佬;而處處顯得笨拙可笑的小伙子,自尊心卻特別強烈,不容許別人的嘲弄。他用偏激的、傲慢的態度來保護一個男子漢應有的自尊心。

這表兄妹二人一開始就相處不好,彼此不斷地發生摩擦、沖突、爭吵(第18—31章),而這“傲慢與偏見”的不正常的關系,應該由??藚栘撠煛?/p>

首先,小哈里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藚枓吨鸷?,這樣說:“我把他抓在手里,比他那壞蛋老子掐住我還緊些,而且把他壓得更低,你瞧,他為自己的野蠻勁兒而得意呢?!?a href="#jz_01_022" id="jzyy_01_022">(22)

他要叫哈里頓永世不得翻身,在別人的眼里永遠是一個叫人瞧不入眼的蠢東西;而且永遠不會知道他是在受精神上的虐待,卻對他的壓迫者反而產生一種狗對主人般的依戀之情。

其次,他絕不容許在表兄妹間有機會發展正常的友誼。

卡茜日日夜夜侍候垂死的病人(她名義上的丈夫),快支撐不住了;哈里頓不止一次表示愿意替代卡茜熬夜;可是每一次都被希克厲攔住了??ㄜ绮⒉恢椋ó斎桓挥谜f領情了),只道她周圍的人,包括哈里頓在內,都是些見死不救、沒有心肝的家伙。因此,小林敦死后,她帶著布滿血絲的眼睛和一顆凄涼空虛的心下樓來,在客廳露面時,哈里頓幾次主動接近她,向她表示好感,每一次都給她用冷言冷語,加上冰霜般的臉色,打了回去。

幸虧卡茜的親愛的保姆這時來到山莊做女管家,私下給她帶來了她心愛的書本,她那枯寂的心田得到了滋潤,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渴求,她開始對從小沒人愛憐的哈里頓產生了同情,愿意幫助他,和他共同享受讀書的樂趣。可是沒有那么容易!當她回過頭來主動向哈里頓表示好感時,那個自尊心受了嚴重損害的小伙子已經發誓不再和這個鬼丫頭打交道了。姑娘幾次三番想表白自己的誠意,小伙子卻認定這又是在玩弄什么取笑他的鬼花招。

但是愛,廣義的愛,在人們正常的感情生活中,是最正常的需要。特別是感情豐富的年輕人更需要愛——愛人和被人所愛——來充實自己的生命。愛情對于他們,就是人生最高的幸福。

小卡茜和哈里頓最后和解了。有意義的是幫助他們倆終于解開疙瘩的,是作為禮物、用緞帶扎起來的一本美麗的書——一本象征友誼、象征知識的書。他們倆終于沖破了“仇恨”所設下的重重障礙,克服了各自的成見,學會了相互尊重——“一個是愛著,只想學會尊重對方;另一個是愛著,只想能獲得對方的尊重——他們倆都努力要最后達到一個目標?!?a href="#jz_01_023" id="jzyy_01_023">(23)

這在冰霜凍土中十分艱苦地萌發的愛情,一旦扎了根,誰也不能再從這一對年輕人的心靈中奪走他們日夜守護著的寶藏了。希克厲這個暴君想破壞那一對受盡他壓迫的年輕人的愛情,他們倆共同起來反抗他了。

那第二代的愛情,展現了十分動人的情景。

卡茜真心誠意地幫助哈里頓,使他封閉的心靈重新打開,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渴求。一旦被一種真摯的情意感化了,哈里頓這個天性淳樸的孩子證明自己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好學生,他的啟蒙老師又是一位熱情而又嚴格的好導師,難怪他的學業進步得很快。他最渴望的是每次做好作業,能從老師那兒討得他應有的鼓勵:一個以至一連串甜蜜的親吻。

現在,哈里頓和卡茜,他們倆是表兄妹,也是導師和學生,又是一對幸福的情侶。

女作家把純潔的愛情和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聯系起來,把愛情看作是一種鼓舞的動力,促使人們產生努力上進的要求。更難得的是,她把“愛”和“恨”這兩個對立面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作品的尾聲無異在向人們訴述這樣一個信念:

“愛”屬于人性的最美好的部分;“恨”是人性的被扭曲,是人性的墮落。“恨”想在人間建立絕對統治,盡管它似乎多么強大,但是辦不到。沖破了仇恨,終于建立起來的愛情,就是凍僵的、麻木的人性復蘇了,受壓抑、被扭曲的人性終于得到解放了。人類是永遠有希望的。

愛情的兩種模式

為紀念《呼嘯山莊》出版一百周年,英國學者特拉維西寫了一篇論文,第一句話就是:“在所有被公認為十九世紀英國古典小說中,也許哪一部也比不上《呼嘯山莊》那樣引起這么分歧的意見吧?!?a href="#jz_01_024" id="jzyy_01_024">(24)

在此之前,早就有人把本書的作者稱作“我們現代文學中的斯芬克斯”;(25)直到進入八十年代,英國杰克(Ian Jack)教授為本書寫序(牛津版,1981),開頭第一句話還是:“《呼嘯山莊》是最讓人猜不透的英國小說之一?!?/p>

這部奇書最使人惶惑不解的地方,也許在于女作家既鮮明地表現了“愛”和“恨”的緊張的對立,又暗示了“愛”和“恨”的曖昧的轉化和統一。對于人間的愛憎恩仇,她既和我們心心相通,同此感受,卻又保持了自己非常獨特的、超乎常情常理之外的見解。因此我認為:作品的主題實際上是雙重性的,人物形象也是雙重性的。我們根據小說的整體結構,梳理出了一條貫穿全書的情節線索,發掘了其中的深意。當我們試圖進一步對另一條交叉的情節線、另一個主題進行研究時,就的確意識到了困難,仿佛為攀登險峰而踏上了一條崎嶇小路。這將近一個半世紀以前的古典小說,有時就像現代派音樂那樣閃爍、多變,它不斷地在轉換調性。

自從現代文明的曙光照亮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人們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發現了鮮艷的愛情之花,就不惜用生命和鮮血去栽培它、熱烈地歌頌它。愛情,幸福的愛情,從此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恒的主題”了。這一文學主題同樣在《呼嘯山莊》中得到了共鳴。多情的卡茜和淳厚的哈里頓的那種純潔的愛情,就是最幸福、最圓滿的愛情了。老保姆納莉說:“我所有的愿望中最高的愿望,就是看到這一對年輕人的結合。在他們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我誰也不羨慕了。那時候,在英國再找不出第二個像我那樣快樂的女人了?!?a href="#jz_01_026" id="jzyy_01_026">(26)在這一段充滿著幸福感的話里,我相信也有女作家在深情地為這對年輕人默默地祝福。

愛情,幸福的愛情——可是女作家本人,一個喜愛孤獨地徘徊在北方原野上的單身姑娘,從沒有得到過愛情的祝福啊。長在清寒人家,容貌并不特別引人注目,她又那么怕羞,不容易親近,在人前總是落落寡合;然而一旦從現實世界進入她的夢幻世界,愛情就降臨了。她的心靈也全部打開了。這是怎樣一種愛情啊!它不是玫瑰色的,它不是甜蜜的,而且是沒有祝福的。它白亮得不可逼視,像一團火似的要把人燒起來……這就是她的神秘的愛情,對于她,卻就像日常生活一樣地真實。

女作家既生活在現實世界里,又出入在她的夢幻世界里,她可說過著雙重生活,對于愛情的觀念,在她那里,也是雙重的,或者二元的。她自然喜歡她筆下的卡茜;然而她又并不把那個可愛的好姑娘所真心誠意地給予的而又加倍地得到回報的愛情,看作愛情的唯一的模式。另外還有一種愛情,那就是孕育在她幻想中的神奇的愛情。在第九章里,她提出了這兩種不同模式的愛情。

卡瑟琳接受了林敦的求婚,也向納莉承認了她是愛他的;她愛林敦,因為他年輕,長得俊俏,滿臉春風,愛慕她,富有,會讓她成為當地最尊貴的女人,等等;如果再補充“品德高尚”這一條,那么林敦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男主人公進入英國十九世紀的任何一個文學作品中,而得到任何一位女主人公的垂青了。在《傲慢與偏見》中的麗萃終于以感激的心情接受了達西的求婚,不正是因為他氣度優雅,人品高尚,愛她,而且有一萬鎊年收入和一座大莊園嗎?

誰知卡瑟琳卻用手拍著自己的額頭和胸房,偏說是:“在我的靈魂、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做錯了?!币驗槿绻谔焯美铮龝纯嗟靡 拔壹藿o埃德加·林敦,就像我在天堂里那么不相稱。”

天堂本是最高幸福的象征,卡瑟琳卻說她在那里會痛苦得要命。她以整個靈魂愛著低賤的希克厲,“我愛他可不是因為他長得俊俏”,當然更不會為了溫存的性格,為了財富。她愛??藚柺且驗椋骸八任腋俏易詡€兒。不管咱們的靈魂,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他和我是同一個料子?!彼踔敛豢伤甲h地嚷道:“我就是??藚?!”

什么是愛情?愛情不再是人生幸福的追求了,卡瑟琳就是這樣說的:??藚枙r時刻刻在她心頭,“并不是作為一種歡樂……因為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a href="#jz_01_027" id="jzyy_01_027">(27)

兩千年來,基督教會宣揚的是:上帝首先創造了亞當,然后為他添造了一個附屬于他的夏娃??ㄉ諈s另有她的信仰。照她看來,上帝特地為了夏娃創造一個亞當——至少也是用同一個料子、同一個模子,同時鑄造了亞當和夏娃這一雙??ㄉ盏膩啴斪匀痪褪窍?藚?。他,就是她的另一個“我”;而她的合法丈夫反而成了不相干的人。這樣,愛情的價值觀念轉移了,它取得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意義。愛情,從幸福的追求,轉變成了自我的追求。愛情和人生的幸福沒有必然的聯系了。愛情,首先是沖破宗教、法律、道德等一切傳統觀念的自我追求,自我完成。

在我之外另有一個我,在兩個心心相印的情人之間,有時會達到這種恍如一體的感覺。這在古典文學名著中找得出例子。年輕的羅密歐在皎潔的月光底下,聽到遠遠地傳來了他情人在陽臺上的一聲呼喚:“羅密歐!”他驚嘆道:

這是我的靈魂在呼喚我??!(28)

陶醉在初戀中的羅密歐,在這柔情如水的當兒,已經分辨不出何者為羅密歐、何者為朱麗葉,他的朱麗葉已經成為他的靈魂了。不過這一對情人追求的還是人生的幸福;“我的靈魂在呼喚我”也可說是詩意地表達了愛情的幸福感。

可是對于卡瑟琳,我之外應該還有一個我,已不是一種朦朧恍惚的感受,一個令人陶醉的夢境,而是一種清醒的信念;——“天把我造了出來干什么呢,假使我這人是盡在我這一身了?”

她那第二個“我”,異性的“我”,就是她全部人格的反射——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奈惜西斯(Narcissus)整天和清溪中的倒影相對,這倒影就是他俊秀的容顏的反映,而卡瑟琳在希克厲的火熱的靈魂里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在心理上有著奈惜西斯的影子的“自我追求”,就是卡瑟琳的強烈愛情,也就是在“人間的愛”之外的“超人間的愛”。

林敦領著卡瑟琳到教堂去舉行婚禮的那天,“他只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边@就是大家都津津樂道的人間的愛情;女作家卻毫不留戀地就用這么一句話帶過了。作品用濃墨渲染的是另一種狂風暴雨般猛烈、叫林敦的幸福黯然失色的超人間的愛情。那仿佛充斥在天地間,像原始生命力那樣不可摧毀、超乎生死的愛情力量,曾經給讀者的心靈以多么猛烈的沖擊啊。

兩種模式的愛情給了卡瑟琳雙重的身份。林敦和她結為夫婦,從她那兒得到了人間的愛。他感到心滿意足;然而那和順寧靜的家庭生活并不能掩蓋她內心的呼聲,她往往流露出若有所失的神情,于是希克厲闖了進來,她恍如大夢初醒。她發覺自己只是“一個陌生人的妻子”,畫眉田莊,她溫暖的家,一下子變成了她的流放的異鄉。她撲進了??藚柕膽驯В僖膊辉阜抛咚恕3碎g的愛不可抗拒地在召喚她。她像下凡的仙女,和林敦在人世的緣分,到了盡頭——只除了在臨終的時刻,還要盡她做妻子的最后責任:給丈夫留下一個可愛的娃娃。

十八年后,朝思暮想的希克厲也去世了,他和卡瑟琳兩個成為一對游魂情侶,出沒在山莊附近的荒野上。??藚柕玫搅怂篮蟮某碎g的愛情。

像卡瑟琳一樣,具有浪漫氣質的女作家本人也為那種奇妙的“超人間的愛”緊緊地吸引住了。她筆下的女主人公在感情奔放時,像噴射的火山,高嚷道:

我就是??藚?!

此時此際,女作家自己的血液也在周身燃燒吧,她的想象力也已升華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吧——她已完全進入角色,也可以這樣大聲高嚷:

我就是卡瑟琳!

詩人的激情鼓動艾米莉掀起了一陣陣筆底波濤,然而另一方面,她又顯示了一位小說家難能可貴的氣質:并沒有因為亢奮的創作情緒而失去了清醒的現實感。寫出像納莉那樣一個扎根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讓她不時用一些冷言冷語打斷卡瑟琳的狂熱的傾吐就是一個證明。(29)

女作家的感情沉浸在卡瑟琳—??藚柕哪欠N生死戀之中,卻又并不妨礙她在理性上跳出她用濃墨渲染的愛情之外,認識到這是幻想的產物,只存在于自己白熱化的想象中。人海茫茫,在現實世界中的夏娃(當時被束縛在狹隘的家庭圈子里的婦女)哪兒去找到她孿生兄弟般的亞當呢?全書結束,留給讀者生動鮮明的印象的是人間的愛;而那虛無縹緲、不可窮究的“天作之合”只剩下裊裊余音罷了。

卡茜和哈里頓成為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要看到,這第二代的結合是第一代“林敦—卡瑟琳”這一愛情模式的重復。在重復和延續中體現了這一模式的普遍性。

發著高燒,講著囈語的卡瑟琳,打開臥室的窗子,在刺骨的寒風中翹首凝望她的老家呼嘯山莊。呼嘯山莊對于她,就是那“超人間的愛”的象征。

她的女兒呢,在舉行婚禮后,將和新郎從山莊搬回到她的老家田莊過日子,在那兒,她的父親曾經享受過一年的人間愛情??ㄜ绮⒉皇撬赣H的翻版(作品中一再說到她的容貌不太像母親,卻跟父親像極了),她是能夠一心一意地愛她丈夫的,畫眉田莊將成為愛情的窠巢,成為美滿的“人間的愛”的象征。

有一個似乎是隨手寫來的細節該是有特殊意義的。??藚柡退槿说倪z體告別時,把掛在她脖子上的小金匣打開,扔掉了嵌在里面的一束淡黃鬈發,私下把自己的一束黑發裝了進去。事后,納莉卻從地上撿起了林敦的鬈發,把兩束頭發:淡黃的和黑色的,絞在一起,裝進了小金匣。(30)

這意味著,盡管妻子為了情人曾經否定了丈夫對她的柔情,這以情人和以丈夫為代表的兩種模式的愛情都應該在女主人公的心房中占一個地位。

全書用低調結束。從一個陌生人(洛克烏)的眼里看到,原野的斜坡上豎立著三塊墓碑:林敦的墓碑,??藚柕哪贡?,在它們中間,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卡瑟琳的墓碑。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這漫不經心的敘述,和兩束絞在一起的頭發裝在一個金匣里的細節是遙相呼應的。也許女作家是用最輕淡的筆觸在悄悄地向讀者透露一個信息吧:——無論冷酷的“恨”也好,“超人間的愛”也好,都不能排斥、否定“人間的愛”。在這現實世界中,天長地久的畢竟是“人間的愛”。

冷酷無情的希克厲真是個大禍根,他不僅給小說中的兩戶人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在半個世紀內,還給作品本身帶來了一場災難。《呼嘯山莊》長期招致評論家們厭惡,多一半就為了他們不能寬恕作家竟創造了這么個可恨可惡的怪物。請看當時的一段評論吧:

主人公是一個惡棍,十惡不赦,一無是處。奉勸諸君,閱讀《簡·愛》吧,可是把《呼嘯山莊》燒了吧。(1848年6月)(31)

就連夏洛蒂給她妹妹的遺作寫序,也這么說:“只有??藚柌耪嬲前僮锬H,在他那直奔地獄的道路上從沒有一次偏離過方向?!保?850)

一位美國評論者認為作者把豺狼虎豹的獸性湊合起來,創造了這么個半是畜生半是魔鬼的主人公;這部惡劣的小說成了群魔亂舞、豺狼嗥叫的惡夢。(1848年10月)

因此看來很合乎邏輯的是,《呼嘯山莊》的文學價值,一旦被發現了,評論家就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一個任務:怎樣令人信服地論證??藚柕娜烁駜r值?或者,怎樣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認識他,把他從惡魔的形象中挽救過來?

塞西爾提出:女作家的觀點“不是不道德的,而是有道德的。它關心的不是道德標準?!?a href="#jz_01_032" id="jzyy_01_032">(32)擺脫了是非善惡的倫理準則,我們就可以用超出于常情常理之外的更有利的角度去評價??藚柫?。

凱特爾承認??藚柛上碌氖隆皻埲潭狈θ诵缘搅顺H怂荒芟胂蟮牡夭健?,但接著說:“我們仍然同情他……以一種朦朧的方式和希克厲站在一邊去反對其他人物?!彼岢龅霓q護是帶有階級斗爭的色彩的:希克厲的行為是“毫不留情地用他的敵人的武器來對付他的敵人們……他用來對付歐肖家和林敦家的武器,正是他們自己的武器:金錢和門當戶對的婚姻?!边@是一種“粗獷的精神上的正義。雖然他是殘酷無情的,我們可以理解他為什么會殘酷無情?!?a href="#jz_01_033" id="jzyy_01_033">(33)

殘暴被看作了服從斗爭的需要——“資產階級的假面具被掀掉了,他們暴露了真面目。”其實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只是個人復仇,甚至連復仇也算不上,只是赤裸裸的虐待狂的表現罷了。

所謂正義的復仇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它的破綻在于小說中的第二代。哈里頓的處境和當年的希克厲完全相同,甚至被糟蹋得更厲害;他應該同樣站起來反抗他的壓迫者;然而他并不,反而對壓迫者懷著一種依戀之情;正像希克厲所說的,“最妙的是,哈里頓死命地喜歡我!”把他看成“世界上的唯一的朋友”。(34)

如果當年的??藚柺呛脴拥?,那么二十多年后的哈里頓豈非很懦怯,不比小林敦強多少嗎?而女作家卻是喜歡這個小伙子的,寫他在粗魯中不失其淳樸,值得一位好姑娘的鐘愛。怎樣看待希克厲和怎樣看待同樣被壓迫的哈里頓,豈非得用兩套標準嗎?這里就產生了一條理論上的裂痕。

在小說中,洛克烏,伊莎蓓拉,納莉,都曾先后對??藚柈a生過幻想。外地的來客把他看成是由于“厭惡別人的賣弄感情”才裝出一副矜持的模樣。年輕的姑娘愛上他,還道他是“一個含著珍珠的牡蠣”——嚴峻的外表底下埋藏著柔情,有“一個真誠的靈魂”。納莉憐憫他受不住痛苦的打擊(卡瑟琳的死亡),認為“可憐蟲!原來你跟你周圍的人一個模樣,并不是什么鐵打心腸!你干嗎在人前把你那顆心包得那么緊呀?”(35)但是在殘酷無情的??藚柋救嗣媲?,他們的幻想都一一破滅了。

現在輪到凱特爾給讀者介紹一個具有“粗獷的精神上的正義”的??藚柫?,恐怕這算不得評論家的卓見,而只能是一種善意的幻想吧。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這個作品中,除了約瑟夫這個無可救藥的老頭兒外,幾個主要人物的形象總是處在不斷的轉化中。譬如說,我們最初是通過希克厲的嘲弄的眼光看到了少年時代的林敦:一個嬌生慣養、感情脆弱的富家子弟,只配給人當笑料。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林敦成了一位溫柔的丈夫,慈祥的父親,“仁厚的東家”,納莉承認她的心始終偏向東家,因為他“和善、正派、信任別人”。(36)女作家安排他在臨終之前和愛女見了最后一面,然后懷著對亡妻的思念,幸福地死去。

童年時代的??藚柺且粋€受欺侮的孤兒,他那憤世嫉俗的不平之氣是被壓迫者的骨氣和叛逆精神的表現。我們同情他。但是幾年后,憑著他一步步實現的陰謀,他由被壓迫者變成了殘酷無情的壓迫者。他那受盡折磨的新娘寫信問納莉道:“??藚栂壬墒莻€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瘋了?如果不是,他可是個魔鬼?……我究竟嫁給了什么東西?”(37)

這是一個不能被誤解的信號,我們不能用停留在過去的眼光看待搖身一變的??藚柫?。其實譴責轉變了地位的希克厲,并不妨礙我們對作品本身的肯定。《呼嘯山莊》的偉大的文學價值并不體現在暴君所并沒有的正面的人格價值中。

從思想內容上對作品的肯定,和從道義上對主人公的否定,把兩者區分開來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作品先后敘述兩代人的故事,本身的主題有兩重性:既寫超人世的愛,又寫人世間“愛”和“恨”的沖突。說這部作品超乎了善惡是非的倫理觀,不是沒有見地,但只能指其中的一個主題而言;對另一個主題就不能那么說了。還得看到:??藚枒{著他那烈火般的情感,對林敦所能奉獻給愛妻的柔情表示極端的藐視,仿佛只有他的愛情,才算得上愛,那是充斥在宇宙天地間,何等偉大:

憑他那瘦小可憐的身子,即使拼命地愛,愛上八十年,也抵不上我一天的愛!(38)

其實這自我炫耀的“愛”,只容納得下一個卡瑟琳,而希克厲的仇恨卻是以一個人之外的整個人類為對象的。他那專注的愛如果和他那無所不包的恨相比,顯得多么渺小啊!

卡茜面對她的壓迫者無所畏懼地指出道:

你真苦惱呀,不是嗎?孤零零的,像個鬼似的……誰也不愛你——你死了,誰也不會來哭你。(39)

“愛”雖然弱小,卻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敢于面對著“恨”宣布自己的信念:“恨”雖然強大,卻是孤獨的、虛弱的、渺小的。女作家熟知莎士比亞,(40)很可能她在這里想到了歷史劇《理查三世》,理查三世這個雙手沾滿鮮血的陰謀家、暴君,自知末日來臨,從噩夢中驚醒過來,一身冷汗,嚷道:

我只能絕望了,沒有一個人會愛我,

我死了,誰也不會來可憐我!(41)

兩兩相比,除了人稱不同,這從心底發出的哀鳴和卡茜代替希克厲說出的話是多么相似呀。??藚栠@個暴君式的巨人并不比另一個巨人般的暴君更心慈手軟些,更值得我們同情。

在一群次要的角色中,除了約瑟夫,小林敦就是作者最鄙夷的人物了。我們一定要看到他和他父親在精神上存在著的聯系。父子倆都是極端自私,都有強烈的虐待狂,只是那兒子是個具體而微的小暴君罷了:

林敦做起一個小暴君來也真夠瞧的。他會有滋有味地把一只只貓都折磨死——只要你先替他把貓的牙齒拔掉了,爪子剪掉了。(42)

納莉沖著??藚?,說得很對:“把他(小林敦)的性格攤開來,讓人看看他有幾分倒是像你?!?/p>

超人般的暴君和超人般的暴力,有時像一道炫目的光柱,使我們睜不開眼來,失去了現實感;如果把那一道強光收縮成一個黯淡的光斑,它那卑鄙的面目就可以被看清楚了。

就像使萬物成長的太陽既可以造福人間,也可以施展淫威,把大地變成千里荒旱的焦土;在女作家的心目中,對立著的愛和恨似乎也可以相互轉化。希克厲對整個人類的憎恨來自他的受挫折的愛。在這里,“恨”是“愛”的異化。當他預感到他快要回到卡瑟琳(游魂)的身邊時,這虛無縹緲的愛的召喚使他一下子喪失了作惡的力量。這不是放棄了恨,更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覺悟了,棄邪歸正了,(43)而是他那股洶涌的感情的激流如今找到另一個(或者原來的)出口了;這樣,“愛”就是“恨”的復歸。因此,愛和恨既是彼此對立的,又是相互統一的。

這愛和恨,人類感情的兩極,在小說中被表現為生命的強烈的需要,在它們的面前,人世的善和惡失去了原來的價值和意義。“愛”是純凈美麗的藍色火焰,“恨”是冒著黑煙的紅色火焰。這兩股極端的感情都是同一生命在燃燒,因此又存在著可以相互轉化的統一性,——這可說是全書最富于神秘色彩、也是最難讓人透徹理解的部分了。

也許臨到小說的結尾,女作家在引導、在疏通讀者的寬厚的情緒,讓那失去了作惡力量、也失去了生存欲望的??藚柦K于得到了讀者的原諒。他是為追求超人世的愛而自絕于人世的。也許有一個不可解釋的獨特的思想盤繞在女作家的頭腦里:恨其實不是恨(因此說不上是惡),恨只是愛的異化罷了?!皭邸苯y治著一切,正是受挫折的“愛”驅使著??藚柛上乱粋€接一個暴行。他是不由自主的,就像一個失去控制的瘋子不能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過我并不以為暴君??藚栔档孟癜桌蚰菢右晃惶觳抛骷一ㄙM那么多筆墨,為他安排一個體面的下場(像高僧圓寂)。我所欽佩、稱頌的《呼嘯山莊》止于第三十三章。再往下,就讀而不知其味了。對于我(不知道其他讀者怎么樣),那最后一章(除了結尾部分:洛克烏的富于風趣的敘述)頓時失去了那強烈的藝術魅力。我沒法接受一個凈化了的暴君的形象。

濃縮的小天地

“世界真??!”歐美社交界在意外地碰見了久違的熟人時,往往會發出這樣的驚呼聲,現在讀了《呼嘯山莊》,我們不免同樣有“世界真?。 钡母惺?。我們都能看出,呼嘯山莊,連同它鄰近的畫眉田莊,構成了一個封閉性的社會。這個小天地的極限就是吉牟屯——一個常常在書中提到、卻從沒帶讀者去過的英國北方小市鎮,天氣晴朗的時候,從田莊的樓窗邊,可以一眼望得見;離田莊只消半小時的馬車路程。(44)

??藚栠@野孩子是從利物浦撿回來的,他成人后出走三年,又到哪里去混日子?伊莎蓓拉受不住丈夫的虐待,逃離夫家在倫敦定居——這些都一筆帶過;對于外面的大千世界,女作家從沒有正面描述過。

最能表明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一個封閉性的環境里,是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名字:第二代的名字全都是第一代名字的重復,像小“卡瑟琳”、小“林敦”。哈里頓的父親叫“亨德萊”,似乎是例外,但是我們記得,小說一開頭就交代了山莊的正門上面刻著還可辨認的字跡:“哈里頓·歐肖”,原來這孩子的名字是他祖輩的名字的重復。更有意思的是,小卡瑟琳和哈里頓舉行婚禮以后,她的全名將是“卡瑟琳·歐肖”,而這恰恰是她母親未出嫁時的閨名,這豈不給人一個暗示,好像生命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過程;而這部小說只是從永恒的生命的鏈條中截取的一個環節?

女作家筆下的那個封閉性的社會,是一個濃縮了的人類社會。濃縮,在藝術上,就是高度的凝練。以小見大,取得一種不必局限于一時一地的象征意義?!逗魢[山莊》中的人事滄桑,發生在那遙遠、偏僻的一角地區,而在讀者的心目中,卻可以把它擴大為人類社會在某一階段的一個縮影。

人性本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所謂七情六欲。個人不能脫離群體而單獨生存,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既然這樣,那么人性理應通過復雜的社會關系顯示出來??墒?,女作家所創造的那一個小天地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比當時的現實生活(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已進入了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單純得多;那復雜、豐富的人性也仿佛被濃縮了,只剩下兩個極端,不是強烈的愛,就是強烈的恨。在女作家的人性的調色板上差不多只有黑白兩色。她果斷地壓縮她的畫面,毫不可惜地舍棄許多細節,目的也許正是為了追求那木刻般黑白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而在風格粗獷,刀法熟練的木刻家手里,單純的黑白兩色也能讓人似乎看到了豐富的色調。

這正是艾米莉這位自覺的藝術家最可注意的成就。她要寫出最強烈的愛,最強烈的恨,仿佛只有單純得像不含雜質的結晶體,才算得上真正的愛,真正的恨??上驳氖?,她并沒有讓人物的激情從現實生活中游離出來,成為一成不變的抽象的概念。在她之前,也許很少有哪位作家像她那樣關心地注視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生活環境的密切關系——個人的遭遇和主宰人的感情生活的愛和恨,息息相關,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在這部作品中,天性的發展和被壓抑,人性的墮落和復蘇,始終是和不斷地在變化著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呼應的、同步的。

納莉的這段話說得多好,多有見地??!——她不許卡茜嘲笑哈里頓的無知無識:

要是你在他那個環境中長大,難道你就會比他粗魯得好一些嗎?他原來是一個跟你一樣伶俐、聰明的孩子,現在他卻讓人瞧不起,這使我很難受——那都是因為那個卑鄙的??藚柎嫘淖髹`他呀。(45)

高度的凝練和集中,盡可能少的人物,活動在盡可能狹小的天地中,然而以一當十,用深度去補償廣度的不足,可說是這作品的最突出的藝術手法。女作家的強烈的藝術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是和她所構思的那個封閉性的小天地分不開的。

當然,我們得承認,這么個小天地究竟是存在著局限性的,有些情節經不起推敲。例如小卡茜第一次去看望小林敦,女作家不費多少筆墨,就把一個自私任性、可恨可惡的小東西刻畫出來了,可是卡茜卻向他吐露:“除了爸爸和愛倫以外,我愛你超過世上任何的人?!?/p>

我們不禁要問了,難道世上再找不出一個更值得愛的人了嗎?但是在《呼嘯山莊》的那個小天地里,卡茜卻沒有選擇的余地。要是她不喜歡粗野的哈里頓,那就只能愛這個可憐巴巴、讓人瞧不入眼的小東西!

再說她的伊莎蓓拉姑媽吧,這么一位既漂亮又有錢的小姐,可惜憑她的美貌,加上她的財富,竟不能吸引一群門當戶對的公子哥兒上門來求愛,??藚柡敛毁M力地把她弄到了手,因為在他面前并沒有一位競爭的對手啊!(46)

我們要看到,原來呼嘯山莊那個小天地是女作家的巧妙的藝術構思,并不是她從現實生活中完整地截取的一角。我們不能(也不必)處處用現實主義文學的標準去要求這部小說。艾米莉的確顯示了現實主義大師的深厚功力:每一個戲劇性場面都是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但她又并不以鏡子般客觀地反映現實為滿足。她的創作激情并不來自要顯示這個我們都能看得到的現實世界,而是為了要發掘人的隱蔽的、最深層的內心世界。

這樣,不妨說,呼嘯山莊的那個小天地是由兩重世界組成的,是雙層次結構。你說天地真小,太局促了,那是指的小說中的現實世界;可是它又高高地托起了另一個和雷電風雨相呼應的內心世界呢。

這樣,挺立在風暴中的呼嘯山莊,既是山莊,又不是山莊,它取得了一種象征性意義,像詩篇一般在你心中喚起了紛至沓來的意象。女作家在某些地方放棄了細節的真實性,并非功力不夠,露出了破綻,而是在藝術上另有所追求。

我們現在越來越能看到,反映我們這個客觀世界,現實主義并不是唯一的創作方法。十八世紀的斯威夫特在他心目中也許想諷刺當時的英國政治界,而他寫下的卻是假想中的小人國。打上了強烈個性的印記的現當代作品,越來越偏重于情節的假定性、象征性,以至荒謬性。它讓你在某種幻光的折射下,似乎看到了真實,而不要求你相信這就是真實——例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這樣。

現實世界是一個極其廣大的世界,我們有時卻會發出驚呼:“世界真?。 倍髱焸兯鶆撛斓乃囆g天地,即使是個極有限的小天地吧,卻處處可以觸景生情,使你應接不暇,不由得發出驚嘆:這世界可真不小?。?/p>

方 平


(1) 以上引文見R. Crump:“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ё:1846—1915” (1982) p.12:E 31, p.7:E 3。

(2) 出處同上:p.86, p.137:E19, p.138:E5。

(3) 同上,“導言”第10頁。

(4) 同前,p.125。

(5) 見《勃朗特姐妹研究》,楊靜遠編(1983),第400,401頁。

(6)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ё”, p.12。

(7) 見第1章。

(8) 見《勃朗特姐妹研究》,第377頁。

(9) “Wuthering Heights:A Casebook”(1983),p.133。

(10) 見第9章。

(11) 見第11章。

(12) 見第17章。

(13) 見第24章。

(14) 她,指新娘伊莎蓓拉;見第14章。

(15) 見第21章。

(16) 見第23章。

(17) 見第21章。

(18) 見第31章。

(19) 見第2章。

(20) 見第28章。

(21) 見第29章。

(22) 見第21章。

(23) 這是納莉的一段話,見第32章。

(24) D. Traversi:“‘Wuthering Heights’After a Hundred Years”(1949),見“Casebook”,p.157。

(25) 引自C. Shorter的論文(1896);同上,p.12。

(26) 見第32章。

(27) 以上三段引文見第9章。

(28) 見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II.ii.164。

(29) 納莉使我們想起了李爾王身邊的傻子。暴風雨中的李爾王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也經歷著一場暴風雨,而傻子用冷峻的、富于現實感的插話,一次次提醒他,點破他的癡愚。

(30) 見第16章。

(31) 出處同第2頁注(第11頁)。

(32) 見《勃朗特姐妹研究》,第334頁。

(33) 見《勃朗特姐妹研究》,第386,387頁;下節所引,見第390頁。

(34) 見第21章。

(35) 以上四處引文見第1章,第10章,第16章。

(36) 見第10章。

(37) 見第13章。

(38) 見第14章。

(39) 見第29章。

(40) 艾米莉在作品中提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見第2章:“那股黑森森的怨氣,不禁叫人想起李爾王來”。

(41) 見v.iii.200,201。

(42) 這是??藚柕囊欢卧?,見第27章,下節引文出處同。

(43) 他臨死前對納莉說:“我并沒做過不公正的事,我什么也不懺悔?!币姷?4章。

(44) 星期天上午,納莉從樓窗口望見有人影兒從吉牟屯的教堂里散出來,她就警告和情人難舍難分的??藚枺鹤鐾甓Y拜的主人再過半點鐘就要回來啦。見第15章。

(45) 見第24章。

(46) 林敦的娶卡瑟琳也是這樣。在讀者印象中似乎他是選中了當地最美麗的一位姑娘;實際情況是,除了那位新娘,他別無可選擇。

一張年表 小說情節紀要

《呼嘯山莊》環境示意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镇原县| 阳城县| 墨竹工卡县| 六盘水市| 抚宁县| 开封市| 定兴县| 绥芬河市| 合山市| 庄浪县| 清原| 瓦房店市| 石狮市| 鄂州市| 马尔康县| 拉萨市| 疏勒县| 开封县| 拜泉县| 抚顺市| 揭西县| 芷江| 靖西县| 金沙县| 蕲春县| 金川县| 蕲春县| 禹城市| 溧阳市| 元朗区| 武功县| 桃江县| 敦化市| 石泉县| 双江| 临沂市| 桃园市| 武陟县| 加查县|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