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魯迅回憶錄(素筆憶魯迅)
- 許廣平
- 1882字
- 2020-11-25 16:49:44
許多朋友鼓勵我寫些回憶魯迅的東西。有些借參考書給我看;有些勸我想起什么就寫什么,然后加以選擇和安排;還有些叫我先寫個大綱,再加以敘說;更有人提出照我以前寫過的《欣慰的紀念》和《關于魯迅的生活》那兩本小書的內容加以擴充。凡這些,都使我覺得無論如何也得努力一下,來完成這項任務。他們對文化事業的熱情關懷,使我鞭策自己;同時,又因魯迅逝世已經二十三年了,雖則音容宛在,但總覺言行多所忘記了。為著對歷史的忠實,為著對讀者負責,都不應孟浪而為,因此頗感苦惱。
“十一”獻禮的熱潮推動著我;總路線多快好省的號召激勵著我;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的沖天干勁和創造精神又不斷地影響和鼓舞著我,于是就下定決心試試寫作了。
從1959年7月13日—8月13日的一段時期,是準備階段,主要是閱讀《魯迅日記》和他的著作,旁及一些有關魯迅的資料,另外還看了些世界名人的回憶錄。很快地,書還未看多少,一個月的時間就過去了。再拖下去怎么得了?于是就在這點薄弱的基礎上,開始從8月半里動筆,到9月20日就又停止寫作了,回到城里參加我們偉大祖國建國十周年的慶祝盛典,到10月底才又抽身回到城外,繼續進行寫作。11月底,初稿才算全部寫完,共十三節。自己從頭一看:時代雖大致略有先后之分,但有些事情有連鎖性,因此某些內容,往往又得按時間先后就某件事情作一些介紹。這就是現在所寫成的樣子。
從這回的寫作來說,使我深深學到社會主義風格的工作方法。就是個人執筆,集體討論、修改的寫作方法。特別是這本小書,曾得到許多負責同志的熱情關懷和具體幫助,他們非常重視這項工作,親切地指出何者應刪,何者應加,就只恨自己限于水平,以致不能更深切地體會這些指示,使它更符合于人民的要求,連自己都覺得離開滿意甚遠,因此,內心總覺著不少慚愧的。
起先,進度尚快,每日可寫四五千字,本來打算在“十一”以前完稿的。但由于體力不夠,血壓突然上升,天氣又熱,頭昏腦脹,怕這樣下去勢必不能繼續工作。不得已乃變更辦法,拖長時間,所以到11月底才完工,其間實際執筆不過兩個多月。以如此嚴肅的工作,我自覺力不勝任,幸而重溫了約一個月余的書,稍稍引起了一些回憶,因此得以聯想起一些事情,使我作為寫作時候的參考。盡管動起筆來,自己力求去蕪存精,對年代時日又多借助于原來的著作,但仍難免有掛一漏萬或拾了芝麻丟了西瓜之弊,那是自己原本不長于寫作,且又文藝性不夠,寫起來平鋪直敘,而反映歷史事實也難于料到波瀾壯闊。因此,可能使讀者會感到一些失望的。
又,本書沒有大段的魯迅談話的記錄,好在這些大段的話,都在魯迅著作或給朋友的通訊里盡言無隱,在家庭生活中倒不是整套講話的時間。加以朋友一來,我就每每張羅家備,或添菜吃飯,或看顧孩子,對魯迅和客人的談話,徑往聽到片言只語,未必全面,時日一長,便多所忘記了。因系歷史事實,不能馬虎出之,所以有些話如果找不到引證,就是有些印象,也都從略了。外,牽涉到保密問題的一些事情,如有關左聯的活動以及與其他革命者的來往,我則遵守鐵的紀律,不便與聞,因而未能詳說其中情況。不過從我看來,魯迅在上海時期的工作,是在黨的具體領導之下來進行的。他對黨的關懷熱愛,是和每一個革命者一樣的。他對黨的尊重,是達到最高點的。自己無時無刻不是以一個“小兵”的態度自處的,就是對左聯的工作,他也不是獨自擅專的。處處請求明甫(茅盾)先生一同商量問題,然后再聽從黨的最后決定。即接見外囯記者,也常常和明甫先生一同見面。他寤寐以求的是如何為黨增加力量,如何為黨更好地工作,如何想法為黨和革命造就大批的戰士。因為亟望革命的人多,他就對青年愛護備至,多方培植。這是魯迅的優點,也是筆者所見于魯迅的最重要的方面。其他如對文學遺產問題,對文學改革問題以及許多有關政治、社會、科學、文化等等問題,讀者可從魯迅著作中自去翻檢,我在這里也就從略了。
回想魯迅的寫作,從不馬虎從事,處處是為了于社會有益、于人民有益而才著筆的。他的文章,不但內容扎實,即使一本書名,也是非常細心地考慮過的。如《偽自由書》對《準風月談》;《朝花夕拾》對《故事新編》;《吶喊》對《彷徨》;《三閑》對《二心》等等。他還曾經說過要出一本《五講三噓》的書,這正好和《南腔北調》成為一對。但他考慮到寫了這本書未必于社會、于人民有益,因此也就放手罷筆了。似他這等審慎,則我對于他的生平,尤其最后十年在上海的生活,實在寫得潦草不夠了。比起魯迅嚴肅的寫作態度,實在差得很遠了。
幸而時代已經不同了,今天已不是關起門來寫作的時候了,向群眾學習,做黨和毛主席的小學生,總會減少許多錯誤的。
于是,我便大膽地將這本小書呈獻在讀者之前!
195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