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標題可能會比較詫異,甚至也會質疑難道自己是半個人不成?!當然我這里說的不是形體上的,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該如何接納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人和人的關系很微妙,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起初都是言語開始,澆灌情感,到后來可以發展成很親密、很膩、很纏繞,當然也可以很舒適,最糟糕的是天各一方,關鍵在于自身怎么去打理好自己。
一段關系太粘膩,會讓彼此產生厭倦,就像一個喜歡吃甜食的人,也總有吃膩的時候,而相互纏繞的太緊,則會讓彼此感到窒息,甚至想要逃離。在兩個人的世界里,我們通常都太過用力,忽略了原本的溫柔,以至于沒有了舒適。
可日新月異的都市里,我們擁擠、壓抑,卡在各種條條框框下,被施以“標準姿態”生長著,久而久之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逐漸轉化為麻木,哪里還有溫柔可言。
在僅有的時空中,我們像極了困獸,需要釋放,需要自我,但生活回應的僅僅是一地雞毛。似乎,我們只能依賴著誰才能生活下去。
于是我們把從外部接受的壓力,內部的雞零狗碎都丟給了另一半或者家人,甚至還在不斷的向他們索取著安慰,以至于這段親密的關系被埋怨、糾纏搞得歇斯底里,最終疲憊不堪。
其實無論在自己的大家還是小家,亦或是單身的狀態下,我們都忘記了一點: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曾經我認為兩人的親密關系是0.5+0.5=1,就是彼此都該放下,甚至犧牲自己的一些東西才能融合成“我們”,然而不完整的我和不完整的你彷佛對彼此有了更多的要求、妥協與抱怨,不只沒有成為我們,也把自己搞的七零八碎。
打從我們成年開始,或者說從我們有能力對自己負責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是個獨立的個體了,我們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態度和光亮。但總是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就會把獨立的個體活成半個人,把完整的靈魂搞得四分五裂,把美好得生活搞得烏煙瘴氣。
我們經常談一個詞,叫作“經營”,經營固然重要,但似乎從沒有搞清楚要去經營啥,是關系,是對方還是自己?一個人往往在自己最千瘡百孔的時候,還不顧一切的要對方怎樣怎樣,最后只能讓矛盾越來越多,甚至隨時引發一場“終極之戰”,導致一拍兩散,這是我們需要的結果嗎?當然不是。
沒有誰可以去要求誰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者怎么去做事,除非那個人是他的老板,或者發薪水給他。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經營好自己,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態,自己的眼前和遠方,做到恰到好處才會成為一個有味道的人,而有自我人格魅力的人會不自覺的影響他人去調整自己。
所以親密關系應該是同樣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你才能組合成我們,也就是1+1=2,甚至超過2。
不論在任何時候,人都要先接納自己,讓自己活得鮮活有趣、飽滿明亮、輕松自在,做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