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版世界五千年
- 陳增爵 沈憲旦等
- 2090字
- 2020-11-22 16:18:37
68 卡諾莎之行
公元1077年1月的下旬,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鵝毛般的雪花漫天飛舞,刺骨的寒風發出陣陣呼嘯。在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行進著十幾個騎馬的人。他們頂風冒雪,艱難地翻越這座高大的山脈。
為首的是一位二十七八歲的青年人,只見他雙眉緊蹙,心事重重,不住地揚鞭策馬前進。
這位青年人是德意志國王亨利四世。他是一位精明能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當時的歐洲,正在鬧著一場糾紛。德國國王和羅馬教皇都在爭奪天主教主教的授職權,這其實是一場爭奪歐洲最高統治權的斗爭。
1056年,亨利四世即位時,年僅六歲。羅馬教廷抓住國王年幼的機會,準備實行教會獨立,反對主教由國王授權,想借此削弱德國國王的權力。
1073年,五十三歲的主教希爾德布蘭德當選為教皇,即格列高利七世。他個子矮小,聲音尖細,但意志堅強,從不妥協。他認為教皇權力由上帝所授,高于一切。教皇不但有權任免主教,還可以廢除君主,懲處和審判國君。反之,誰都無權審判教皇。在1075年,他發布了一道敕令:再次重申任命和撤換主教的權力屬于教皇,世俗君主無權干涉教會事務。
此時的亨利四世已經二十多歲了,他想通過主教的授職權控制住德國的主教們,因為這些主教也是些大貴族,控制住主教也就能控制住德國。他當然受不了教皇對他權力的限制,雙方因此針鋒相對,爆發了激烈的沖突。
亨利四世全然不把教皇敕令放在眼里,委派了他的許多支持者去當各地主教。教皇得知后怒不可遏,寫信警告亨利四世,要他馬上懺悔,交出主教任免權。亨利四世一不做二不休,在1076年1月召開了宗教會議,公開宣布廢黜教皇。他還給住在羅馬的格列高利發去一封侮辱的信。信的開頭稱:“希爾德布蘭德,你現在已不是教皇,而只是一名假冒的僧侶。”結尾則稱:“朕,亨利,神授的國王,命令你立即從圣彼得(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寶座上滾下來!”但是亨利過低估計了教皇的力量,格列高利根本不怕亨利的威脅。他以牙還牙,也召開宗教會議,宣布“絕罰”:開除亨利的教籍,廢除其王位。
“絕罰”是天主教會一項極重的處分,凡受此處分者,任何人不可與他往來,只有受處分者向教皇或主教悔罪并求得赦免后,才能撤銷處分。
亨利四世處于一種極危險的境地,由于“絕罰”而成為孤家寡人,國內諸侯紛紛鬧事叛亂,他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終于明白,除了與教皇和解外別無他法。于是,亨利四世帶著少數隨從,只身前往意大利向教皇悔罪,這樣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而格列高利開始時并不知亨利此行的目的。他正離開羅馬北上進行巡視,沒走多遠便聽說亨利已越過阿爾卑斯山要與他見面。他吃驚不小,以為亨利要同他算賬,因此急忙躲進亞平寧山中的卡諾莎城堡。這卡諾莎城堡圍著三層圍墻,十分安全。教皇在城堡內焦急地等待著。
不多久,亨利四世一行也來到卡諾莎城堡外。在進入城堡之前,他翻身下馬,脫下厚厚的衣帽,把一條表示悔罪的氈毯裹在身上,不顧從天而降的雪花,緩步走進城堡第一道圍墻。
亨利四世又脫去靴子,光著腳站在城堡內第一層墻內的雪地上。他痛哭流涕地懺悔著,不時還拍打著胸前,苦苦哀求教皇赦免他。當教皇知道自己已是勝利者時,卻拒絕接見亨利,他想好好教訓一下這毛頭小伙子。
一天、二天、三天過去了,亨利仍然站在雪地里懺悔,絲毫沒有離開的跡象。一些主教和修道院長看著亨利真誠悔過的樣子,開始為他向教皇求情。
到第四天,教皇決定傳見他。這時亨利四世眼含淚水,戰戰兢兢地說:“教皇陛下,我的主人,我已經認識到我的罪過,這次特地來向您懺悔,祈求您的寬恕。”
教皇的怒氣還沒有完全消除,他冷冷地回答:“上帝是非常寬容和慈愛的。我們曾經很友善地告誡過你,希望你不要濫用上帝給你的權力,來阻礙教會的自由。可是你不僅不感謝上帝的恩典,反而固執己見,一再分裂教會。為此,我們不得不遵奉上帝的旨意,對你進行絕罰。”
亨利四世聽了教皇的嚴厲訓斥,不敢爭辯,只是不停地伏地痛哭。這時,教皇身邊的主教和亨利身旁的貴族紛紛代亨利求情。最后,教皇心軟了下來,說:“看來你的懺悔是真誠的。作為上帝的使徒,我不能拒絕一名懺悔者。為了上帝的慈愛,我決定讓你重新回到教會的懷抱中來。但是,你必須在上帝面前立下誓詞,痛改前非。”
亨利四世謝過教皇的恩典,當場寫了一份誓詞,表示愿意遵照教皇的旨意,改正以前的過錯。
亨利四世這才帶了隨從離開卡諾莎城堡。“卡諾莎之行”后來就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詞。
但是,卡諾莎的屈辱并沒有帶來和平。亨利四世以暫時的妥協贏得了喘息之機。他以合法的地位回到德國后,立即著手撲滅反對派的叛亂。等到局勢穩定和實力增強后,他重新展開與教皇的斗爭。1084年,他率軍占領羅馬,第二次廢黜教皇,另立新教皇,并舉行加冕儀式,正式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教皇沒命地向南逃跑,第二年便死于意大利南部。他留下遺囑,囑咐他的繼承人要繼續對皇帝進行斗爭,絕不讓步。

以后,教皇和皇帝雖然都已易人,但這場權力斗爭還是沒有結束。直到1122年,雙方在德國西部的沃爾姆斯城訂立“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才取得妥協。雙方同意,德意志境內的主教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而通過教士選舉產生,但這種選舉必須由皇帝或他的代表出席才有效。主教在領地上的政治權力由皇帝授予,象征是權節;宗教權力由教皇授予,象征是指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