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繞階墀[75]。
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76]。
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77]。
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78]。
【解讀】
本詩作時,當在上一篇前后。重陽把酒賞菊,李商隱不禁想起多年前令狐楚對自己的關愛與栽培,對比其父,官位漸高的令狐绹就顯得狹隘小氣了,自己雖屢啟陳情,他卻仍是不冷不熱,難怪詩人要批評他不肯學引進西域有用之物的漢臣,而讓懷才之士空自嘆息。“不學”二句雖是用典,意思卻很顯豁,矛頭所指明白無誤。結句忍不住牢騷加諷刺,還有清醒的絕望。這詩倘讓令狐绹看到,肯定要生氣光火,從而對李商隱更為不利。主張寫詩應溫柔敦厚的論者也認為有“太訐”和“不避(令狐)楚諱”(詩中用了楚字)之弊,“皆不可之大者”(方東樹《昭昧詹言》),然而,看來詩人是骨鯁在喉,顧不得那許多了。